获奖图书是怎样炼成的?
2016-09-27苏仙
苏仙
第32届湖北新闻奖近日揭晓,楚天书局编辑出版的《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研究》一书荣获一等奖。该书于2015年推出第一版,上市三个月即告脱销。今年3月,应广大读者呼吁、为满足读者购书需求,对该书又进行了再版加印。修订版不仅添加了最新的舆情处置案例,还新增了舆论对冲方法、机制研究等文章。该书很受读者朋友们欢迎,多家党政机关、省内外规模以上企事业单位及舆情从业人员,纷纷致电购买。不少单位购买此书作为领导干部学习材料,一些党政机关还将此书列为舆情必读书目,社会反响热烈。那么,这本书获奖的秘密在哪里呢?
兰登书屋的杰出编辑寇名思,面对不同性格的作者,可以扮演多重角色,与作者成为忠诚的朋友,因此深受大作家的信赖。从寇名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编辑的两种功力:一个是面对作者,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一个是面对作品,需要将作品处理到读者认可的地步。
面对作者:激发创造思维 善于寻求共识
鹫尾贤在《编辑力》这本书中认为:编辑人首先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编辑拿到原始稿件进行审读后,从精巧谋篇、精选文章、精细改文等方面对书稿作了调整完善。下面以本书在谋篇布局上所做的工作为例:
原稿共分五个部分:理论探讨(10篇文章)、实务研究(12篇文章)、内部参考(5篇文章)、热事微评(22篇文章)以及网评精粹(25篇文章)。
原稿收录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文章,但框架结构值得商榷:
一是书名不妥当。“内部参考”这个名字有歧义,会让人联想到具有保密甚至绝密级别的内部参考资料——《内部参考》,而署以“内部参考”之名就表示不宜公开出版。
二是内容不平衡。“热事微评”和“网评精粹”共47篇文章,篇幅过重,比例不当,给人堆砌拼凑印象。考虑到本书的关键着重在理论与实务,便与作者商议对篇章结构进行了如下调整:增加理论探讨篇和实务研究篇的内容,调整后的理论文章共14篇,实务文章16篇;内部参考改名为舆情案例,意在对典型舆情案例梳理分析,并回避撞车踩雷的风险;后两个部分“热事微评”和“网评精粹”同类项合并,将第五部分敏感、零碎的内容如《建筑风水与网络口水》《“桃色舆情”借口何其多?!》等大幅删减,只保留精华文章纳入第四章。
三是结构需调整。对全书的谋篇布局、框架结构和文章遴选进行了完善修改,确定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研讨舆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务实、具有操作性的对策,为读者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面对作品:契合时代需求 精准定位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克服对网上舆论工作的本领恐慌,向书本学、向年轻人学、向专业人士学。
在网络舆情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逐渐升温的背景下,作者颜陈作为国内首批舆情分析师,注重在长期的舆情观察和分析活动中,有意识地提炼规律性认识并用于指导舆情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战心得。《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研究》一书,契合当前形势发展需求,能够帮助各级社会管理者正视网络的客观存在,进一步掌握网络舆论背景和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化解社会矛盾,推动舆情主客体相互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为各级领导干部、网信部门工作人员增强互联网建设管理的能力,把握网上舆论引导时、度、效的研究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得到了专家、读者和相关部门的好评和认可。
一本书的市场生命力强不强,与市场定位准不准,有密切关系。我们编辑在做选题策划时,首先要摸清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在哪里,卖给谁看,有的放矢,才能站稳市场。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炙手可热的话题,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可避免地置身于舆论场之中。对于各级社会管理者而言,深化改革的社会进程与舆情危机相伴相生。从方法论来说,了解民众思想动态,缓解社会冲突,努力避免和消解舆情危机,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本书洞悉读者需求,紧密关照党政干部的实务需求,对社会管理者们了解网络舆情特性、掌握舆情应对本领、适应舆情新常态,颇有助益。
因此,《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研究》一书没有陕隘地将读者群限定在网络舆情分析师从业人员这一小众群体之中,而是面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从初版到再版,该书锁定社会管理者这类人群,很好地契合了领导干部现实的工作需求。
作者结合舆情处置的亲身经历,客观总结舆情应对得失,从具体到一般抽出规律性认识,又从理论到实务富于启发和指导性。避免了一般互联网舆情著作闭门造车、讲述概念、内容空泛的弊端,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痛点,以鲜活的舆情典型案例为分析蓝本,不仅对舆情前沿理论进行探讨,尝试用学术的思维观察舆情,而且精确制导、注重实战教研,提出了务实稳健、具有可操作性的系列对策。比如以政府奖励引发“娜”争议为例,反思为何出现与政府期望的“1+1≥2”大相径庭的效果?探讨了舆论生态、政绩生态、引导政府等“相变”之因,深刻反思对政府形象建设的思考。
对党政部门来说,这是一本务实接地气的互联网“舆情宝典”;对领导干部,也是“常上网看看”、体察社情民意的好助手、好参谋。尤其是该书“实务研究”和“舆情典例”章节,紧扣网民心理、受众情绪、认知因素和场域因素等诸多重要因素进行理论推演和案例分析,在研讨舆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务实、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系列对策,为领导同志厘清思路,提供了穩妥的策略支持。
从本书获奖中感悟到:做书也如烹小鲜,内容是原料,如何选材、如何搭配、如何烹饪是需要巧妙构思的。一本书的成功,离不开上好的内容食材,同时对产品的设计定位、精心打磨、悉心营造也不可小觑。针对每本书稿不同的特征,挖掘其特色亮点,结合社会动态和读者需求,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把每本书做到极致,淋漓尽致发挥其价值作用,应是新时代要求下编辑须练就的专业本领。
正如知名出版人陈颖青所说:编辑的乐趣在哪里?乐趣在于“发现”。发现一个题材、发现一个作者、发现一部作品、发现一个书名、发现一个可以与读者共享的意念,最后,发现你具备能够让读者喜爱你编辑的作品的能力。这种乐趣又是作为编辑人永远不变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