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新闻必读性探析
2016-09-27杨向明
杨向明
[摘要]政经新闻正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可读走向必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说,必读性主要是指媒体向读者提供重要的、丰富的、知识含量大的、有远见的和实用的东西。真正维系媒体和受众的,是新闻产品的必读性。
[关键词]政经新闻 必读性 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改革稳步推进,振奋人心,举世瞩目。政经新闻愈发备受重视,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报道品类中均占主要地位。各种媒体在政经新闻上的比拼也更加激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提高其必读性。
作为中部地区高端政经新闻期刊,《支点》杂志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不断提升内容品质,追求思想体验的深阅读。本文以《支点》杂志为例,对政经新闻的必读性作一番探析。
政经新闻:从小众走向大众
“政经新闻”目前在国内学术上的权威研究并不太多,但在新闻实践层面中相当流行,主流媒体纷纷开辟了名为“政经”的栏目或板块。
新华社于2003年11月18日创刊的《瞭望东方周刊》,被认为是一家典型的政经新闻周刊,该刊有一个口号:“以政治眼光看经济,以经济眼光看政治”,这可以理解为对政经新闻特征的简单概括。
《瞭望东方周刊》编辑部对政经新闻做过说明:其一,关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讨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所起作用的边界。其二,关注公众利益。也就是说,不是纯粹从经济角度出发,当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涉及公众利益的时候就关注;在效率和公平上,倾向于关注公平;在财富创造与分配上,更关注分配。[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周呈思尝试给“政经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指对政治权力获取、运用国家资源和国民财富,参与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报道。[2]
近年来,政经新闻备受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是,新一轮改革稳步推进,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将产生深远影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十大新词语中,政经领域的新词语占七席,如“新常态”、“沪港通”、“一带一路”、“深改”等;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政经领域的流行语也占到七席,如“亚投行”、“习马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媒体把时事、政治、经济新闻都放入“政经”这个框。而传统主流媒体的“两微一端”,在政经新闻报道方面占绝对优势。一家新媒体研究机构2014年11月发布的中国微信500强月度排名中,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公众号分别排名第一、第七。2016年1月17日出炉的《2015年度中国微信500强报告》显示,人民日报已升至第一、央视新闻位列第四。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以时事、政治、经济报道见长。
政经新闻正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可读走向必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说,必读性主要是指媒体向读者提供重要的、丰富的、知识含量大的、有远见的和实用的东西。真正维系媒体和受众的,是新闻产品的必读性。
有部分地方党报负责人感慨,政经新闻陷入了困局,“新闻业务在改革的口号中陷于观望、停滞;领导活动和会议泛泛而报、被动地报,重新陷入‘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怪圈;经济报道陷于简单化、绝对化、同质化。”[3]如何提升政经新闻的必读性,可以从选题策划、写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
话题研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不论是基于怎样的理念,最后都要落到选题标准上,可以说,选题标准体现了一个媒体(记者)的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就是想报道什么样的内容,也就是想传播什么样的媒介观点,表达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抓好选题是报道取得成功的基础。
提升政经新闻的必读性,必须加强话题研发能力,列举发展清单,剖析发展现象,设置发展议程,提供发展答案。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制胜的关键。比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报道,就应着重关注具有牵引作用的领域,包括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养老就业、医药卫生等等。简而言之,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著名报人艾丰说:“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要真正领会党和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政策、方针,能从大处着眼客观地审视经济建设问题。艾丰在1989年采写的《首钢启示录》、1997年采写的《资本运营系列报道》,都是具有选题重大、思考深刻、目光高远、问题敏锐的特点。没有一个“总理式的思考”是写不出这么重大、深刻的报道来的。[4]
《支点》杂志旨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瞭望哨、研究所、参谋部”,2015、2016年进行了两轮改版优化,选题更趋中国化、国际化,更具时效性、显著性,旨在讲好中国故事、湖北故事。主要体现之一是对品牌栏目“本刊策划”的精心打造。该栏目是一个深度报道专栏,围绕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政策方针及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努力做到“在世界版图上看中国,在中国版图上看中部与湖北,在历史长河中观照现在,在现实发展中谋划未来”。
比如,2016年2月刊“本刊策划”《基金总动员》。这是一组围绕湖北省委、省政府推出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這一重大事件策划的报道,由《2000亿基金背后的故事》、《一种新的招商模式正在形成》、《荆门市委书记别必雄:不愿再“养懒汉”》、《投出领军型企业和企业家——企业家畅谈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四篇报道组成,从不同角度解析这一事件的深远意义,也指出在我国延续30多年的招商模式正在改变,由传统的“撒胡椒面”式的无偿资助模式转为“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这是新时期经济管理体制的一场变革。
《支点》杂志勇于打破常规,政经报道立足于湖北经济发展,又跳出地域限制,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寻找优秀的对标样本,通过对样本、历史经验的解析,来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比如,专题报道《引领新常态》、《工业4.0 中国再追赶》、《谁会是下一个“阿里”》等等,均获得了政商学界的广泛好评。
表达方式:“冒热气”与“动真情”
加强策划、找准样本、选取角度,这只是提升政经新闻必读性的第一步。如何获取到丰富准确的独家信息,如何从几万字材料中提炼新闻点,如何把错综复杂的事件进行简明表达,这是做好政经报道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表达方式的创新日益重要。
其一,坚持“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写出好新闻的法宝。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人民日报》记者刘晓鹏直言:“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坚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其二,文字表达要力求准确、生动、简明。政经新闻报道的都是时政、经济大事,事关国计民生,同时又有一定的專业性,这对新闻工作者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彭博社总编马修·温克勒说:“在彭博社内部,我们印有一本《彭博社之道》,这是一本类似《美联社新闻写作手册》的书。比如,在写作上,强调使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尽量不用只有内行人才懂的专业术语,把错综复杂的财经新闻,转化为读者易于领会的新闻故事。我们的目标是提供简洁、清晰和准确的报道。”[5]
其三,注重图片、图表的运用。如今是一个移动互联时代,也是一个读图时代。让政经新闻变得更易传播,加强图片、图表等视觉表达方式的创新,显得越来越迫切。图片、图表具有集中展示信息、直观形象有趣等特点,适合传统纸质媒体,更适合移动新媒体传播。《支点》杂志2015年改版时,对“资讯”板块重新整合,加大了对政经新闻报道比重,且主要通过图表来呈现。比如,《美联储加息“冲击波”》、《全面“营改增”》、《三农新标签》、《应对TPP:中国出什么牌》,都说通过图表来解析政经大事,给受众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同时,注重人物图片的运用。从2015年起,《支点》杂志封面设计以政经人物作为设计主要元素,既有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这样的经济学家,又有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厉无畏这样的政界名人;既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这样的老牌企业家,又有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卷皮网创始人黄承松这样的中青年代表。形象生动的人物特写图片,能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去关注人物背后的政经新闻。
报道延伸:搭建交流的平台
随着形势发展,媒体融合是一项全新的、重大的课题。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此长彼长的态势。
近年来,《支点》杂志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路径。2013年1月开通了官方微博,不少新闻的点击率达10万次以上。2014年3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积极报道湖北战略、展示湖北形象。比如报道首届沔商大会,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推出《雷军回老家获新头衔》、《雷军沔商大会演讲干货:小米,你学得会》,不少商界名人主动转发,后一篇文章还被中国企业界第一高端社交平台“正和岛”的微信公众号全文转载,阅读率当天即突破1万、三天内突破4万。
但是,布局“两微一端”仅仅是不够的,还得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在媒体融合中取得新的突破。
2016年4月,《支点》杂志推出“支点思享会”,这是一档面向企业家、企业高管、创业者、大学生的公开课,旨在搭建一个政商学交流的平台,推动资源整合,实现共赢发展。活动方式并不复杂,每期“支点思享会”,邀请一位知名企业家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的创业心得和经营智慧,并进行现场提问、点评之类的互动。除了在微信、微博、杂志上用文字呈现演讲和互动内容外,《支点》杂志还将尝试制作“支点思享会”的音频、视频产品。
主办这样的公开课、论坛活动,既实现了“开门办刊”,面对面与受众交流,又加强了“新闻衍生品”开发,探索了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在这种方式下出品的政经新闻更具有必读性。事实如此,“支点思享会”已主办两期,其微信稿件均获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只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找准坐标定位,洞悉发展趋势,创新报道方式,才能赢得受众,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抢占先机。
注释:
[1]强月新:《我国财经报道的现状、问题与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第3期
[2] 周呈思:《微博时代政经报道的新闻生产拓新》,《当代传播》2012年第3期
[3]梁林:《破解政经新闻报道之困》,《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3月20日
[4] 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庞瑞锋:《财经新闻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支点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