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基层 回到家乡
2016-09-27雷坚文
雷坚文
我的选调经历跟大多数人是有区别的,听他们对选调经历的诉说,基本都是拎着行李箱,来到一个小乡镇,住进破破烂烂的寝室,独自开始一段征途。
而我,2015年6月走出校门,8月就在家门口的镇政府大楼上班,我的饮食可以在机关食堂和自己家里随意切换,我的周围全是熟人,甚至刚进单位的时候,面对大多数老同志我都叫的叔叔、阿姨!
其实在接到正式上班通知之前,我在家连被子都准备好了,也准备买一个拉杆箱,但最后的分配地点着实让我意外。
能回家也是有原因的,我的家在素有“鄂西屋脊”之称的巴东县绿葱坡镇,集镇海拔达到了1800多米,有着“半年不见天(雾大),半年不见地(雪多)”之说,外地人刚来很难适应这里的气候,来这的年轻干部都想方设法的要逃离,因此安排我这样一个“土著”在这里,可能觉得我能在这扎几年根吧。
带着砥砺基层和回报家乡的双重情感,我开启了自己的选调之路。
选调生,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就连我们的副镇长开始也会问我,你这样是正式编制么?当然也有知道的,有的人会说这个牛啊,他们都“爬”得很快,也有人说选调生已经今非昔比了,跟普通公务员差不多。
对于选调生到底牛不牛我压根不关心,我关心的是我能不能在家门口把工作做好。初来乍到,我被领导安排在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对于这里的老干部来说,这里是个让人头疼的地方,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喜欢这样有点刺激的工作。在这里可以和各样的群众面对面,有撒泼耍横的、有据理力争的,我必须随时切换应对模式,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平息风波,为民解难。
从阳光信访平台这种单纯的业务操作,到单枪匹马接访群众,再到深入田间地头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我从最初给村干部打电话都战战兢兢,到现在口若悬河直面纠纷,从陌生到业务能手,一点点的积攒让我在这里蜕变。
爱好写作的我,不久便兼职了镇政府的宣传工作,从散文随笔到理论文章,从通讯员到特约记者,我的工作变得丰富起来,我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来到基层,回到我的家,这里很美,这里有湛蓝的天空,有沁人心脾的空气,有连绵不绝的天然林海,有可以让你远离炎热的清凉夏日,这是个特色鲜明的高山小镇。但这里的经济并不好,许多老乡的生活离小康还有很大差距。都说选择选调就是选择奉献基层,而我还要加上一层情感那就是回报家乡、建设家乡。
在这里我能做的很有限,但是我尽力做好这有限的工作。“精准扶贫”来了,我一个人承担着帮扶20户的重任,乘着摩托车,走着泥泞的小道,反反复复进村入户,摸清底细,因户施策,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像亲人一样,每一户的家庭情况只要我一闭眼就像放电影一样清晰。
宣传方面的工作是介绍家乡的窗口,工作之余我会利用自己的特长挖掘绿葱坡的美景,努力用最优美最真挚的文字表达出来,争取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家乡。有价值的信息我都会主动跟上,想的就是让“绿葱坡”三个字高频率地出现在网络、报纸等媒介上。
基层、家乡,这是我选调路上的关键词,这是我事业的根也是我成长的根。能够一毕业就回家练就本领,为家乡作出一点儿事这是我的幸福。很多同事、朋友都羡慕我在家工作的方便,其实我最幸运的应该是,能在最好的时光回报这片滋养我的故土……
(作者单位:巴东县绿葱坡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