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在中亚的东干人

2016-09-27刘爱民

世界博览 2016年15期
关键词:回民方言陕西

刘爱民

我们去东干村时,惊奇地发现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会说陕西方言。对于我们这些北京人来说,有些句子听起来还比较费劲,毕竟那是150年前古老的陕西方言。

“时间可以治愈伤口”,这是真理。无论伤口有多深,只要生命尚存,它终究会愈合,痛苦终究会慢慢消化和淡忘。

从“东干村”返回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路上,我想起了这句话。我觉得把这句话用在“东干人”身上无比贴切。在过去的150年里,这句话其实就是东干人的生活写照,也是他们的人生信念,陪伴他们度过漫长而艰难的岁月。

不堪回首的往事

东干村的妇女特别能干,家里家外“一把手”。她们至今的绣花手艺、发髻头饰都保留着中国晚清的风格。

东干人,是生活在中亚各国的华人穆斯林的统称,如今大约有12万人左右,他们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四个从前苏联独立出来的国家里。他们的祖先,是在150年前清朝同治年间,从陕西和甘肃等地迁徙出来的回民,当时大约有1万多人。

往事不堪回首,那是一次举世无双的跨国迁徙,堪称人类历史上最艰难的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它的原由,因为年代久远加上政府讳言,现在许多国人并不了解。简言之,在清朝同治末年,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两省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暴动,对于这次暴动,在中国至今依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说。这种不同,从两个不同的称谓可见一斑:“陕甘回乱”,“陕甘回民起义”。总之,这次长达数年的陕甘回民暴动,最终被左宗棠率领的湘军平定,但它留下了极大的社会创伤,在这次武装冲突中,回汉两族人民死亡达2000万人之多!陕西、甘肃、宁夏有些城池,因为大规模的杀戮完全变成了无人区,男女老少,无一幸免。

还有一个直接后果,当时有十几万回民暴动人员和眷属被左宗棠部驱赶到新疆边境一带,他们拒绝向清军投降,为了求生,在寒冬里翻越雪山进入沙俄境内(现在吉尔吉斯斯坦)。这是一个严寒、饥饿、追杀交织在一起的痛苦经历,是一个挑战人类意志极限的时刻。最终,只有1万多人活着逃到了沙俄的地盘上。这1万多人,就是如今生活在中亚各国的12万华人穆斯林——东干人的祖先。

东干人,其实就是回民的意思,如今成为中亚各国的一支少数民族。

这是一段极为恐怖的历史,我不想,也无法去评说这一悲惨事件的谁是谁非。即使今天可以找到150年前的一些历史证据,说实话,又能证明什么呢?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2000多万回汉人民被大规模屠杀了,连妇女儿童都未能幸免,两边都杀红了眼!那是一段复杂、血腥的历史,绝没有办法用几句话去评论谁比谁更加正义。

走进东干村像是回国

我不想说历史,我想说说今天的东干人,那些150年前幸存者的后代们,我刚刚去拜访了他们。

12万东干人,主要集中在中亚地区五个比较大的村落中,这五个村落如今分布在四个国家:哈萨克斯坦2个、吉尔吉斯斯坦1个、塔吉克斯坦1个、乌兹别克斯坦1个。在东干人内部,他们把这五个村落统称为“东干村”,或者叫“老回村”。虽然相距遥远,彼此之间却很熟悉,许多人都是亲戚。在前苏联时,他们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自由来往。苏联解体后,虽然分属不同国家,但仍然来往不断,似乎没有多大不便。

我去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干村”,它就在首都塔什干郊区。这个“东干村”的规模比较小,全村大概有1500多人,其中1000多人是东干人,还有少数乌兹别克族人、朝鲜族人、哈萨克族人。

一走进“东干村”,仿佛走进了陕西某地的一个村庄,让我们这些外国人像回国一样,毫无陌生之感!我们首先去的是一家姓白的家庭,因为听说“老家”来人了,他们一大家子大约有二三十人,都汇聚在大客厅里等候我们,妇女们居然在包饺子,而且是韭菜馅的!哎呀妈呀,我们感动得差点没有掉眼泪。这是国外吗?还是在国内啊?

最戳中我们泪点的,是他们居然还说着一口地道的陕西土话,称我们是“老家人”,就是那种我们在陕西经常能够听到的亲切的乡音:婆姨、女子、娃……我们当时直接全听懂了,根本不用翻译,大家那个兴奋,那个高兴!最有趣的,他们叫“领导”是“头子”,叫“政府”是“衙门”,直接让我们梦回大清了。

150年啦,东干人远离中国,却把家乡的方言保留至今,而且始终当作日常用语,这真是奇迹啊。

一进“东干村”,我们来访的十几个北京人,立即陷入在东干人的包围之中,融化在东干人的热情里。因为语言基本相通,于是三五成堆,家长里短聊得不亦乐乎。一群群的孩子们在我们身边蹦跳着,过节般的高兴。

我跟门外几位中年男人分递香烟,他们对“中华烟”一点不陌生,竖大姆指说:老家最好的烟!一番沟通,使我对这个“东干村”有了大致的了解。

150年前,中亚地区收留了无家可归的东干人。作为回报,东干人对当地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东干人来到之前,中亚的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等,基本都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吃牛羊肉和馍,不知蔬菜为何物,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东干人来了之后,带来了水稻种植技术和蔬菜种植技术,从此这里的人民慢慢吃上了大米和蔬菜,逐渐变成了农耕一族。还有,过去游牧民族是住帐篷的,寒冬靠木柴取暖。东干人带来了“火炕”,被当地人称为“神奇的温暖的床”,逐渐使当地人告别了帐篷生活。这些变化,是东干人带来的,是了不起的变化,他们把中原文明带到了中亚地区,促进了中亚的社会进步。

如果说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商之路,同时也是传递文明的路线,那么这条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东干人最后写下的,尽管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当然,定居需要地盘,肥沃的土地必须用生命去争夺和捍卫。尽管当年沙俄帝国收留了东干人,但是为了保住自己开垦的土地,东干人曾经跟当地许多民族不惜流血战斗,保卫自己最后的家园。东干村的老人告诉我,为了占住这个村子和耕地,历史上,他们曾经跟朝鲜族人、吉尔吉斯族人、哈萨克族人多次血战,最后把他们打跑了。

不与外族通婚

对于定居异国的东干人来说,最大的难题并非一地一村之争夺,而是要在强大的异族面前,如何确保本民族的繁衍和壮大,不使自己的族群消亡。这是从扎根中亚的第一代东干人开始,就代代相传念念不忘的根本。他们要让回民的纯正血液在中亚的土地上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当然第一位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族群健康地繁衍下去。所以,东干人决不与外族通婚,偶尔东干村的男人可以娶别族的女人,但是东干村的女人决不会嫁给外族的男人。要让每一个东干女子生育的孩子就是纯正的回民血统。但是困难来了,东干人本来人数就很少,我去的这个村子总共只有1000多个东干人,许多人彼此都是亲戚,如果本村的东干人内部通婚,近亲概率极高,这非常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怎么办呢?有办法,东干人的婚姻,绝大部分都是“跨国婚姻”。我去的这个乌兹别克斯坦“东干村”的男人,找的媳妇都是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东干村”娶回来的,这就大大降低了近亲的可能性。

这样通婚的结果,衍生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东干人的婚礼特别热闹,几乎都是“跨国婚姻”,参与婚礼的人数之多,令人咋舌。常常是成百上千人汇聚一地,吃流水席,持续数天。这也许是东干人最为重要的社交活动,这不仅是一次婚礼,更是一次大型的“相亲”活动。千里迢迢的,大家见一次面不容易,家里如有待婚男女青年的,都会抓住这个机会见面相亲。

不过,最近几年情况突然发生变化了,利用婚礼进行相亲的人明显减少,跨国自由恋爱的人数大量上升,原因是:有了微信。现在中亚国家的各个“东干村”的青年人,大多都用上了微信”,千里迢迢微信牵,免去长途劳顿之苦。相亲用微信,短信、语音、视频各种手段随便用,太方便了,美女帅哥微信一加,除了肌肤之亲,想干吗就干吗。我们到了东干村,许多村民也跟我们互加微信。现在没有微信,都不好意思出国了。

除了族群繁衍,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没有本民族的语言,这个民族很难说还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尤其当自己是一个弱小的少数民族。东干人把陕甘方言,作为自己的民族语言,150年始终不渝坚持下来。他们的孩子,无论在学校里学的是俄语还是乌兹别克语,回家都必须说老家方言,否则不给饭吃,还会挨揍。这是东干人的家规。

所以,我们去东干村时,惊奇地发现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会说陕西方言。对于我们这些北京人来说,有些句子听起来还比较费劲,毕竟那是150年前古老的陕西方言。但我想,如果我是陕西人的话,一定会如鱼得水,倍感亲切。

新一代东干人梦想到中国

还有一点特别不容易,东干人今天使用的陕甘方言,可不是用汉字书写的,而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写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说的陕甘方言,比如说:婆姨、女子等等,写在纸上是一串串的斯拉夫字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异的情况?这原因就要说到苏联当年的文化控制政策,不允许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文字,一律必须使用俄语。在这种万般无奈的处境下,东干人自己发明了用斯拉夫字母的发音,拼读出陕甘方言,并完整保留原有的意思。真不得不佩服东干人的聪明,他们为了坚守住自己的语言,表现出了极大的变通能力!

我们在东干村做客时,看到东干村的女子结婚时,穿的婚服、梳的发饰还保留了许多晚清时期的满族风格。端上来的食品当中,除了大量的陕西饭菜之外,还有满族特色的食品——沙其马,真是感慨不已啊。历史虽然已经翻过了150年了,但是在东干村,中国的许多古朴的语言和风俗却被保留下来了。

东干人大多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塔什干的农贸市场上,我看到卖蔬菜的大多是东干人,甚至有些蔬菜直接用“东干”命名,比如“东干萝卜”。近几年,东干人的就业开始跟中国搭上了线。随着中国倡导“丝绸之路经济带”,许多中国企业陆续进入了中亚国家,这给东干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中国企业特别青睐这些东干人,因为他们懂一些中文,便于沟通。他们特别勤劳,干活不怕吃苦。毋庸讳言,他们跟中国企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我到过中铁集团在当地一个大型的隧道施工工地,东干人在这里当翻译、当司机、当工人的,比比皆是。刚开始时,我根本分不出来谁是中国人,谁是东干人。这种经济往来的增加,也使东干人对自己曾经的祖国,有了新的向往。到陕西老家去旅游,到北京上海去读书,是新一代东干人的梦想。

150年前,东干人的祖先逃离中国时,他们被大清帝国打入另册。150年后,东干人靠自己在异域的顽强生存和奋斗,如今人口从当初的1万多人变成了12万人,他们依然说着150年前的中国方言,依然保持着纯正的回民血统,他们依然把中国当作自己的母国。虽然他们早已不是中国国籍,但他们依然是我们的兄弟。

150年的那笔民族仇恨,且让古人们在九泉之下自己去清算吧,如果算不清楚,也请不要再麻烦我们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让我们接手仇恨,因为我们是兄弟。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本文作者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猜你喜欢

回民方言陕西
方严的方言
方言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吐鲁番回民街历史风貌保护性改造及景观规划设计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