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的守望 常熟翁氏家族藏书考
2016-09-27孙迎庆
□孙迎庆
文脉的守望常熟翁氏家族藏书考
□孙迎庆
Weng Family was eminent in Changshu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ir collection were passed down to six generations but were secret to the public since Weng Xincun. There is no lack of significant copies, the only existing copy and rare copies. Actually, he was an important bibliophile since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generation of Weng Family and introduces eight versions of Song Dynasty collected by them.
常熟翁氏家族在中国晚清政治、科举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父子宰相,同为帝师,三子公卿,四世翰苑,成为清代政坛之佳话;叔侄联魁,状元及第,四世五人,俱为进士,科举史上实属罕见。同时,常熟翁氏家族还是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世家。1907年6月,岛田翰在《皕宋楼藏书源流考并购获本末》称:“盖海内藏书之家,称四大家,近又加五:聊城杨氏,钱塘丁氏,常熟瞿氏,归安陆氏、宗氏、盛氏,德州徐氏,武进董氏,湘潭袁氏,常熟翁氏是也……叔平尚书、漱六太守,所积充初,几埒四家。”翁氏藏书积六世,历时160余载,经历了翁心存、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兄弟以及翁曾源(曾瀚)、翁斌孙、翁之廉(之熹)、翁兴庆(字万戈)六代相继承接,虽经战乱颠沛、宦海沉浮等原因而多有散佚,但存世之书仍可称洋洋大观,更不乏极具文物价值的国之瑰宝。翁氏家族藏书浸润着丰富厚重的历史,承续着中国人尊书重道、文脉传家的传统和他们对传世典籍的守望。
图1 《集韵》
我国私家藏书有浙东派和虞山派之分。翁氏为常熟虞山派藏书的重要代表,藏书特点鲜明。首先,其家族均好宋元本,这也是虞山派藏书家共有的收藏偏好,与浙东派藏书家重史部珍集的传统有着明显的区别。翁氏家族若遇宋元古籍便倾囊购置,即便是残本也视如珠玑,购回后予以治装整理,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宋元文献。如宋本《汉书》,便是由翁心存和翁同龢父子购得并治残整装的。其二,注重抄本收藏。在翁氏捐给国家的藏书中有很多是罕见的抄本,如明代陶宗仪《北堂书抄》是现存抄本中最古的一种,人称海内孤本。其三,重视稿本的收藏。其四,藏书为读为用而不束之高阁。翁氏藏书多经家族成员的校勘和装帧,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批校注本和题跋本。其五,翁氏家族有着浓重的恋乡情结,十分重视收藏乡邦文献。他们注重收藏常熟藏书家的抄本和批校注本、常熟人的著作及有关常熟的文献。
图2 《邵子观物内篇》
图3 长短经九卷
翁心存(1791-1862年)是常熟翁氏藏书的奠基者。其早年家境贫寒,于是到当地藏书楼校勘书籍,这样的经历对版本、校勘、鉴赏等多有极大的提高。翁同龢在跋《老学庵笔记》上说:“龢家旧贫,先公爱书,储积甚富。庚申之际化为劫灰,其在者只零星断简耳。此二册尚是先公手粘治者。”道光年间,社会动荡,翁心存收购了同邑著名藏书家陈揆“稽瑞楼”藏书,由此奠定了翁氏藏书基础。建藏书楼曰“知止斋”、“陔华吟馆”。翁心存的藏书传给了其子翁同书和翁同龢,而他们俩又各有所藏,形成两条支流不断发展。
翁同书(1810-1865年),字祖庚,号药房,谥文勤。在常熟祖居设有藏书室“双桂轩”、“柏古轩”、“借一雅馆”。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是同治二年状元,翰林院修撰。翁曾源的儿子叫翁斌孙,翁斌孙的儿子翁之憙,翁之憙的儿子叫翁兴庆。从翁心存到翁同书一代一代到翁之憙手中,多数都是翁同书这一支留下来的书。1950年,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赵万里去天津,翁之憙就约赵万里到他家去看书。赵万里看后大吃一惊,说他发现了一个生坑,就好像开矿一样,一个生的坑,从来没有人开过,翁家的藏书从来没有人知道,就连叶昌炽写《藏书纪事诗》时也不知道翁家藏书,这可能和翁同龢晚年的政治境遇有关。因此可以说无论从藏书数量和质量来看,翁家藏书不亚于铁琴铜剑楼瞿氏藏书。经赵万里之手购买了翁家目录类的一批书,大概有100多种,绝大部分是刘喜海的抄本。这批书过去很少有人见过,都是绿格抄本,板心印有“东武刘氏味经书屋”,有《脉望馆书目》、《寸存堂书目》等。藏书中还有一部分更了不起的,就是穴砚斋抄本,共有13种。另外还有一批刻本目录书,钱遵王的《读书敏求记》有好几部,有翁氏家人的校跋,非常珍贵。在出售图书的同时,翁氏也向北京图书馆捐出了两批书。在这些捐献的书中,凡是翁同书一脉的藏书,多是以翁之憙之名捐赠,凡是翁同龢一脉的藏书,多以翁兴庆之名捐赠。没过几年,翁之憙又向北图捐赠了290多种古籍善本书,其中有《论语集说》,南宋淳佑六年湖畔刻本,这是绝无仅有的。还有《十一家注孙子》,此书有潘祖荫的题跋。除宋本外,抄校本、稿本和翁家自己兄弟父子之间的稿本校跋的书非常多。翁家校跋的书,除翁同龢的书还有人见过外,别的几乎是很少见的。
图4 《重雕足本鉴诫》和题跋
翁同龢(1830-1904年)则是常熟翁氏藏书另一支继承与发展人。翁同龢既是清末政治家,也是著述家、校勘家、收藏家、赏鉴家、书画家,他的书斋曰“均斋”。翁心存的书多半传给翁同书,而翁同书年长翁同龢二十岁,长兄如父,因此两人非常接近,所以翁同书将有些图书赠传给了翁同龢,翁同龢的收藏印章就有“文端文勤两世手泽”,但翁同龢的藏书大部分是他为官以后自己积累的。1898年,翁同龢被开缺回籍后,其侄孙翁斌孙于第二年便将翁同龢寄存在京寓的典籍字画手稿等,一部分移存天津,一部分运回常熟,伴随了翁同龢度过凄凉的晚年。留在常熟衣堂内的藏书,可称连楹充栋,亦多为上乘。翁同龢于1904年去世,存在天津的藏书传到他的曾孙翁之廉(1882-1919 年)手中,基本无增减,其中还有一些是翁同龢嗣子翁曾瀚的藏书。翁斌孙次子翁之廉承嗣翁曾瀚为子,之廉无后,其弟翁之憙的第三子翁兴庆过继为嗣子,因此,翁兴庆两岁时便成为翁同龢一房的玄孙,翁同龢的藏书就应当全归翁兴庆所继承。那时藏书的精品留在天津翁之廉家中,1947年运出国门。这批带到美国的古籍,是翁同龢藏书中的核心部分。翁兴庆晚年致力于整理翁氏家族先祖所遗典籍,通过多方努力,后由中国嘉德公司协调,2000年由上海市政府出资250万美元,收购这批流失海外半个多世纪的国家级文物,也是最后一批私人收藏的中国古代善本珍藏,终于入藏上海图书馆。
在上海图书馆入藏的这批翁氏藏书中,有许多惊人的孤本秘籍,有些是海内外仅存的孤本,其学术文献价值、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为中外学者所瞩目。这批古籍善本共80种542册,其中宋刻本11种、元刻本4种、明刻本12 种、清刻本26种、名家抄本、稿本27种,这里简介8种被学术界认定为国宝级的宋代古籍善本。
图5 《丁卯集》和黄丕烈题跋
《集韵》十卷南宋初明州刻本。此书堪称韵学之总汇,但元、明之季无人知其下落,疑其书不传。清初常熟钱曾收藏,后转归怡府,同治年间为翁同龢购藏,从此百余年来人们不知此书下落。康熙以来,只有毛氏汲古阁、钱曾述古堂有影宋抄本二部流传于世。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等在看到此书的抄本后推崇备至。(图1)
《邵子观物内篇》二卷、《外篇》二卷、《后录》二卷南宋福建建宁刻本。此书字体圆劲、版式疏朗,是建宁刻本中的上品。曾为清怡亲王府所藏,书中钤“怡亲王宝”、“怡府世宝”、“明善堂览书画印记”等印,而《怡府书目》未见著录。同治初年被翁同龢所收,为传世仅存的孤本。(图2)
《长短经》九卷南宋初年杭州净戒院刻本。元、明以来未见刻本流传,清康熙时王士禛撰《居易录》记载徐乾学曾得宋刻于临清,卷中有“徐乾学印”、“传是楼”等印记,应为徐乾学旧藏之本。乾隆时此书归励守谦所有,四库全书馆征书时由励守谦进呈,开卷有清高宗弘历题诗。现今所传此书各种抄本刻本,均出自此本。(图3)
《重雕足本鉴诫录》十卷南宋中期浙江刊本。《百宋一廛赋》称之谓“光远鉴戒,向为不腆。流丹青而贸实,睠云烟之过眼。”黄丕烈注:“小字重雕足本何光远鉴戒录十卷,每半叶十五行,每行廿四字,出项氏天籁阁,经阮亭、竹垞诸老手题。初,居士从徐七来家廉值得之,旋为其友程子世铨夺去,鲍绿饮时尚未与居士相识,从程借钞,近亦刻入丛书,其跋绝不及居士,且有‘程以厚价购得’语,当由不悉原委也。今其事已阅二十许年,程薄宦江右,而书展转归予,曾属居士补作一跋,跋之尾句曰:‘不能无云烟过眼之感也’。”此书为明代天籁阁旧藏,书中有明万历元年(1573年)重装题记:“时明万历元年秋七月既望重装于天籁阁。”至清代康熙年间,入归朱彝尊曝书亭,继而徐七来得此书,乾嘉间顾广圻从徐氏处购藏此书,旋归同门之友程世铨所有,后程氏书散,黄丕烈展转购得之,黄氏之后,此书转入汪士钟家,最后为常熟翁氏入藏。历经明清间八位藏书家展转收藏,多名公题跋识语或校勘,印章手迹,朱墨灿烂。又先后经项氏和黄氏重新装帧。(图4)
《丁卯集》二卷南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刊刻。此本雕镌精整,版式秀美,是宋刊本中的名品。此本曾经明项元汴、沈松,清季振宜、松犖、宋筠父子,黄丕烈、陈揆、翁心存、翁同龢父子递藏。有明仇英、沈松,清季振宜、宋筠题记,黄丕烈、翁心存、翁同龢题跋。钤有“稽瑞楼”、“虞山翁同龢印”、“心存”等印。隐秘150余年,世人不知其存否。(图5)
《会昌一品制集》存十卷南宋中期浙江刻本。黄丕烈于嘉庆四年、二十三年两度题跋。《百宋一廛赋》所言“敬舆中书,文饶一品”即是此书。黄丕烈注:“残本会昌一品集,每半叶十三行,每行廿二字,所存一至十凡十卷。此二种,予悉尝用以手勘他本,语云:‘不敢因其缺损已甚而忽之,岂特佞宋,亦以重二公也。’今为赋所取。”钤有濮阳李廷相双桧堂书画私印、李廷相印、严蔚、二酉斋、二酉斋藏书、稽瑞楼等藏书印。(图6)
图6 《会昌一品制集》和黄丕烈题跋
图7 《注东坡先生诗》和翁同龢题跋、潘祖荫题跋
图8 《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
《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宋嘉定六年(1213年)刻景定三年(1262年)修补本,也是现存卷数最多和递藏最神秘的一部,现存32卷。此书曾经清怡亲王府收藏,有同治十年(1872年)翁同龢题跋,同治十二年潘祖荫题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曾同、王仁东沈瑜庆题识,光绪二十七年汪鸣銮观款。光绪末年以后的近百年间,此书一直未再露面,学术界一度以为它已毁于战乱。(图7)
《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四十二卷宋乾道四年蜀刻本。此书宋刻本仅见,明清以来传世抄本多出自是书。清代递藏出自叶国华、刘喜海家,自刘氏散出,即由翁氏收藏,隐藏百余年,为世人不知。(图8)
(责任编辑:刘昱)
A Study on the book collection of Weng Family in Changshu
Sun Yi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