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地”走向“高地”
2016-09-27何四新王颖
何四新+王颖
编者按: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7月21日至22日,本刊记者与来自中央和全国各省(区、市)党刊负责人和60多名编辑记者一道,齐聚中共诞生地——浙江嘉兴,开展“纪念建党95周年 重走一大路——全国地方党刊走进嘉兴”采访活动。踏访南湖,重温光辉历史,采访嘉兴党建工作。盛夏七月,处处可以感悟“红船精神”的火热引领。
嘉兴乌镇,素有“江南水乡、诗画长廊”美誉,如今更以“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而驰名中外。
2014年、2015年,乌镇成功举办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让全球刮目相看。与国际接轨,和世界融合,这其中,“乌镇管家”功不可没。
这支由2681名信息员组成的“乌镇管家”队伍,散落在大街小巷、田野乡间和各行各业,通过“传统+科技”“网格+行业”“管家+管事”,组成堪称“无死角”的全方位管理服务和全覆盖社会信息网络,为会议顺利举办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千年水乡”到“智慧名镇”的华丽转身,折射出“红船精神”的时代传承。嘉兴,正致力于各个层面的党建创新实践,由“建党圣地”到“党建高地”稳步迈进。
创新创业人才的“娘家”
去年9月29日,因看准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带来的巨大商机,来自中关村的普众创客空间落户乌镇,寻找创业项目进行孵化,主要以互联网金融的方式为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持。
“由于资源和渠道有限,好项目实在难找。”普众创客空间总经理李在中说,“来到嘉兴‘红船服务总联盟,有了与同行和政府职能部门交流的机会,才终于找到了‘娘家。”
“红船服务”总联盟,是嘉兴市委组织部今年5月立足于促进侨商企业、人才企业、“三强”(党建强、人才强、发展强)企业协同创新而发起成立的。
“经过近2个月的运行,我们整合了全市25家职能部门和嘉兴众多知名企业家、会计师、律师作为服务团队,展开服务工作。”嘉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总联盟‘一体化的整合联动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精准对接,精准问需,精准服务,是总联盟在短短时间内发挥巨大效能的关键。一位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线上线下的点对点、面对面对接,总联盟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融合、供需契合实现度较高的有效平台。”
不久前,在“红船服务”总联盟轮值活动中,海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裸眼立体显示设备,被宇宙大世界项目负责人“相中”,目前双方正准备进行进一步合作交流。
“近2个月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4场专场对接活动,比如组织企业探访‘机器换人嘉兴模式、投融资对接专场活动、‘人才夜市等,收集并协调帮助解决企业各类需求60多条。”总联盟的负责人介绍说,“红船服务”总联盟实行轮值制度,每天由轮值小组对接开展服务。
“总联盟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实行分类登记与日报制度,有些问题当场就得到了解决,有些问题经记录后转交相关职能部门解答,真正把服务做到实处。”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说,每晚都有企业、人才带着问题与轮值的职能部门交流沟通,“红船服务”总联盟轮值点已成为来嘉兴创业创新的人才聚集地。
“e党委”激活党员“能量库”
爱心积分榜、云管理终端和党员活动刷卡积分制……走进嘉兴市南湖区松鹤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处处可见党组织对各类平台载体的精心打造和丰富创新。
“前不久,我们建立了网上‘e党委和12个‘e党支部,实现党员24小时值班和实时联络。”7月21日,嘉兴市南湖区松鹤社区党委书记骆丽告诉记者,通过建立虚拟党支部,将为居民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志愿服务。
作为城区社区,松鹤社区有在册党员174人,在职党员300余人。2007年6月,社区建起了全市首个在职党员联络站,开展“一员双岗”活动,搭建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平台。经过多年运作,这支队伍已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助力。在去年的乌镇峰会和G20峰会平安巡防工作中,在职党员群体更是成为了主力军。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如何通过有效机制,更好地利用起强大的在职党员“能量库”?
过去,党员来社区报到,社区有事时再一一通知,沟通不够方便,在职党员的作用发挥缺乏深度挖掘。随着手机微信的广泛应用,社区党委萌发了建立“e党委”的灵感——按在职党员职业、特长“分门别类”,建立12个“e党支部”,每个支部近30人,更好地发挥其8小时外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6月30日的成立仪式上,12名“e党支部”书记上台作项目对接。如“e2党支部”由公安民警组成,可为小区居民传授治安防范知识;“e12党支部”成员大多是教师,认领教育培训项目,可以为社区里的孩子提供辅导,音乐、舞蹈教师还可以为社区文体团队提供专业指导。
“在微信上,党员们活跃度非常高。”新平台搭建起来,骆丽信心满满,“沟通没时差,联系无间隙,服务零距离。‘e党委的成立,将开启社区党建工作新征程。”
2681,平安乌镇的“密码”
“乌镇是我家,我是大管家!”7月22日,陈庄村党总支书记蒋小民在介绍党员先锋站时,自豪地喊出了这句口号。
在乌镇,你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戴着专属标志的帽子,挂着写有自己姓名和编号胸牌的一群人,或是担负着“老娘舅”的角色,调解矛盾,或是作为“第三只眼睛”,检查路面的卫生情况。他们只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也许是正在买菜的大嫂,也许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司机。就是这样的2681名普通群众,组成了一支“乌镇管家”队伍。
据介绍,“乌镇管家”依据“十户一人、一梯一人”的要求进行信息员人员配置。乌镇镇政府在每个村、社区都成立了“乌镇管家”管理小组,小组下分若干个工作站,工作站下设若干个联络小组。无论清洁工、厨师还是快递员,只要有心为社区治理添份力,都可报名成为“乌镇管家”。
“任何问题都可以反映,可以口头告知,可以打电话、发短信,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安信息系统等5个渠道。”乌镇镇综治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信息上报的方式都附在每一张“乌镇管家”胸牌的背后。后台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收到信息后会进行分类梳理,交办给有关部门,问题解决后第一时间反馈给“乌镇管家”。
自成立以来,“乌镇管家”充分利用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长处,突出“四清四报”(人口清、户数清、物品清、问题清,报违法、报可疑、报隐患、报动向),已报送各类信息千余条,目前“乌镇管家”上报的信息处置率99.9%,及时率99.5%。
“‘乌镇管家是我们社区工作人员的眼睛、耳朵。”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感慨道,社工人数有限,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乌镇管家”的出现,让社工的工作更加完善。
“家安离不开社会安,社会安了家才安。”嘉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连小敏表示,尽一己之力、小我之责净化社会环境,消除身边的不安全因素,看似“帮别人”“帮社会”,其实是“帮自己”“帮家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互保平安、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