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色皮肤,是光荣的印记”

2016-09-27王颖

党员生活 2016年9期
关键词:劳模农技志愿者

王颖

“我们农技人员,要拿起锄头能干,拿起笔杆能写,拿起话筒能讲。”这“三能”,是省农业厅退休专家、现年61岁的高广金对工作室志愿者的期许。

2014年11月,“全国劳模高广金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室”在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成立。近2年来,在省农业厅的指导下,高广金和60多名志愿者深入全省各地,进村入户下田,在一线试验示范,蹲点调查研究,提供技术指导,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

向实践学习,拜农民为师,一批年轻的“三能”人才脱颖而出。劳模精神在他们身上传承和闪光,正如志愿者杨艳斌所说,“晒得黝黑的皮肤,是农业人的本色,更是光荣的印记”。

试验数据指导灾后生产

今年夏天,湖北遭受历史罕见暴雨洪涝灾害,各地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眼下,灾后重建的任务艰巨,工作室的志愿者们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全省各地救灾一线。

“我们正在抓紧抗灾救灾效益调研和农作物抗灾试验,用数据指导灾后生产。”8月22日下午,记者在位于武湖的湖北现代农业展示中心见到了高广金和几名志愿者——皮肤黝黑,身材干瘦,头戴草帽,酷似农民,是他们共同的外貌特征。

“只有经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试验,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才谈得上科学救灾。”高广金说,抗灾试验对灾后农作物复播和粮食丰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依托湖北现代农业展示中心,高广金和志愿者们在往年试验的7个品种的基础上,今年增加试验20多个品种,系统观察试验数据。

在高广金潜心试验的同时,志愿者张建设正马不停蹄前往黄冈、荆州、咸宁等受灾较严重地区,推广灾后补种技术。

“我们第一时间帮助各地出台技术指导意见,迅速结合实际敲定救灾复种方案。”这位来自省农技推广总站的年轻博士,连日来与时间赛跑,往返奔波数地,指导旱稻“翻秋”,缩短稻子培育期,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受灾农民尽量挽回经济损失。

最新的农技资讯如何快速让农民知晓?工作室借助媒体之力,与湖北之声《魅力乡村》栏目合作发声。每周二、四晚上7点,志愿者们轮流做客“农事热线”,空中讲解近期农事,热线答疑。

连日来,志愿者们的努力初步收到成效。“上周我们到黄陂看补种的秧苗,长势很不错!”志愿者们的话语中透露出欣慰。

接通农技指导“最后一公里”

“过去,有些农技干部不敢下基层。因为农民一问就把他问住了。”采访中,高广金坦言,以农业部门干部的身份下基层,在农民心目中就是专家,什么都懂。然而,很多同志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城市到城市,对“三农”了解不多,甚至不认识农作物,农民问的答不上,自己讲的农民听不懂。

如何消解这种“供需困局”?基层和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劳模工作室明确基层导向和需求导向,组织志愿者进村、入户、下田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调研,鼓励志愿者结合岗位工作职能,联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及咨询服务等公益性活动,多层面、全方位开展“直通式”科技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去年示范种植的100多亩酿造高粱,亩产都在500公斤左右,产量与玉米相当,可酿造高粱酒160-180公斤,市场售价每公斤80元,较玉米酒高50元。”来自湖北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的志愿者杨艳斌联系指导竹山、房县开展试验示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每亩耕地产值上升到1万元,效益成倍增长,为山区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探索了一个新模式。

在高广金倡导下,志愿者结合本职工作实施“四个一”活动,即每个志愿者每年实施一个试验项目、联系指导一个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开展一次生产调研活动、撰写一篇科技论文或调研报告。

在黄陂区王家河街利梓农机专业合作社,志愿者们结合发展再生稻生产的技术需求,把该合作社列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服务点”,“上门”开展科技培训和跟踪技术指导,帮助合作社发展再生稻获得成功。

来自省水产科研所的志愿者张从义深入生产一线,推广泥鳅稻田秋季原位繁殖技术,缩短养殖周期,节约养殖成本,促进养殖户提高生产效益。

这样的成功案例不少。志愿者们通过“直通式”的服务方式与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用双手和双腿,接通了农技指导“最后一公里”。

劳模精神薪火传承

采访中,志愿者告诉记者一个细节。前不久,高广金前往联系点调研指导灾后生产,途中遭遇车祸受伤。在医院休息数日后,他匆匆返回了工作岗位。8月21日星期天,他再次前往联系点实地调研。

然而,直到采访接近结束,谈起热爱的专业和志愿者的成长,高广金神采奕奕,口若悬河,丝毫不会让人发觉他仍未从伤病中完全康复。

“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怎么干都不累,越干越有味!”杨艳斌说,这是从高老身上领悟到的精神境界,如今越来越成为年轻志愿者们的价值认同。

作为知名农业专家、全国劳模,高广金在农业领域苦心研究近40年,除了高超的专业水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其个人的精神品质更是通过工作室在放大和传承。

近2年来,在“领头雁”感召下,省农业厅5大行业的中青年干部和20个市(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共64人踊跃报名成为志愿者。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积极参与工作室组织的活动,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试验研究。

“工作室除了服务‘三农,还要带领大家成长成熟,一起向前走。”对这种成长的感受最深的,杨艳斌算一个。

这个头戴草帽,脚穿套鞋,浑身浸透汗水的黑瘦汉子,为了工作,从不谈节假日。杨艳斌时常提起高广金的一句话,“农业生产没有节假日”,并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组浸透汗水的数据可以印证杨艳斌的努力:每年平均实施农业科技展示项目50多项,新品种多达1000多个,每年观测试验数据60多万个,撰写试验报告、发表科技论文10多篇,组织汇编形成20多万字的技术成果汇编。

通过学习,杨艳斌还熟练掌握了玉米、小麦、水稻、油菜等多种大田作物的集成栽培技术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学会了驾驶拖拉机、操作插秧机、调试杀虫灯等现代农业设施设备,成为了一名农业科技推广的“全把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杨艳斌荣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业推广贡献奖,湖北省“最美一线职工”提名奖,并且在去年4月30日获全省先进工作者殊荣。

老劳模带出新劳模,是“传、帮、带”的最好注脚。眼下,“全国劳模高广金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室”旗下这支团队,仍在不断成长和壮大,用实际行动传承发扬着劳模精神,用汗水和果实绽放出农业人的风采。

猜你喜欢

劳模农技志愿者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志愿者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我是志愿者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