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红砖古厝外墙装饰的地域性探究
2016-09-27王鑫刚
王鑫刚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闽南红砖古厝外墙装饰的地域性探究
王鑫刚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闽南红砖古厝是具有很强地域特征的民居形式,墙体装饰构造则是体现闽南红砖古厝地域特征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闽南地区人文环境与自然条件,探究了红砖古厝墙体构造做法和装饰艺术,并基此总结了该类民居墙体装饰构造中所反映出的地域特征。认为:中原人的几次大规模迁入福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影响了闽南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闽南地区盛产的建材、气候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其独树一帜的地域变异。
闽南红砖古厝;墙体装饰构造;地域性
0 引言
闽南即福建之南,指厦门、漳州、泉州三地。位于台湾海峡以西,紧邻广东省的潮汕地区。闽南自古陆路交通不便,古有“东南山国”之称。多山的阻隔反而促进了其海洋文化的发展,以致逐步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文化。民居的营造便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
从外观上看,闽南民居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屋脊的做法与墙面的装饰上。正脊优美的曲线,脊端灵动的燕尾,使得闽南传统民居屋脊的造型意向深入人心。如果说屋脊的做法是闽南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在装饰与造型上的集中体现,那么墙体构造则是闽南范围内各地区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在装饰与材料上的进一步体现。它与地区盛产的建材,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闽南红砖古厝的外墙装饰,主要为正身墙及山墙。文章所提及的装饰做法主要存在于闽南红砖古厝当中,砖石混合或石砌及夯土类建筑中涉及较少。其地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中原建筑文化的继承以及独树一帜的地域变异。
1 闽南传统民居产生的人文环境
闽人拜蛇为祖先,“闽”字中“虫”的本意即为蛇。福建至迟在周朝已被称作“闽”,而“闽南”这一具体概念则产生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历史记载了诸多中原人入闽的时期。其中有些规模较大,并对闽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秦汉以来,中原地区的汉人便开始南迁闽南地区,晋代的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汉人大量迁居晋江流域及邻近地区。唐垂拱年间(公元七世纪下半叶),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兵入闽平定畲乱。之后有五十八姓兵士留在闽南,并迁居各地;公元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亦导致了大批汉人南迁;至唐末(公元九世纪末),中原军阀混战,王潮、王审知率领部属及大批中原平民来到福建[1]。
中原人的不断迁入,使得中原营造文化影响甚至主导了闽南地区。闽南传统民居的形制与中原地区晋、唐住宅特点相近。大多讲究中轴对称,并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基本单位,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构造做法上主要是大木作及瓦石等。随着汉人的不断迁入,黏土瓦被引入闽南,开始仅少数人使用,五代时期开始普及推广。红砖具体的出现时期虽尚无定论,亦有“本土”及“舶来”两种不同说法。但闽南红砖古厝体现出的诸多地域特征,包括住宅形制、构造做法、装饰艺术等,尤其是墙体装饰构造,却体现出了其与中原文化割舍不断的联系。
北宋后期金人入侵中原,使得福建再次成为汉人大规模南迁的目的地。闽学也是自宋代开始产生的。福建人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还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使闽学发展成熟。至此,福建逐步从“远儒”的蛮荒之地变成了“崇儒”的理学之乡,也使得闽南文化的原生成分包容在中原的儒家文化之中[2]。原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互联系,在建筑上亦有所体现,装饰构造上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带有与众不同的地域特征。由室内到室外,由墙面到屋顶。使得闽南文化及其建筑充满了活力。
2 闽南传统民居中的红砖墙
红砖叠砌的清水砖墙,多见于闽南地区建筑标准要求较高的民居当中,以泉州地区居多。一般为出洋致富后的商贾回乡所建,其中泉州杨阿苗故居、南安蔡资深宅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而漳州等地区民居采用红砖时,也有很多因红砖的色彩、质感不够理想而用灰泥包裹的情况。
这里的清水红砖墙,即以红砖(当地称“烟炙转”)为主要墙体材料,通过不同的组砌方式形成优美的建筑外立面。而组砌方式中,以空斗砌法居多,斗砖与眠砖相结合,内部填入土料、瓦砾等,外墙的转角处则采用红砖平放叠砌的方式,以使建筑整体更加牢固。有些因受到西洋建筑文化的影响,在转角位置采用隅石(多块或一整块),白石与红砖交相辉映,在增强建筑整体性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图1)。
2.1闽南红砖的种类
闽南地区红砖包括粗砖、福办砖(又称“五花头砖”)、花砖、釉面砖、四花头砖、中兴砖等。其中以“粗砖”及“福办砖”较为常见。“花砖”多属“贵族”用的墙体材料。“粗砖”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多用于闽南沿海民居的外墙,有时会在粗砖墙体的外表面抹一层灰浆,以覆盖粗糙的表面;“福办砖”是砌筑外墙最为普通的砖,其尺寸更接近于现代建筑当中使用的红砖(5.3cm × 11.5cm × 24cm)。福办砖烧制时的交叉错叠,使得烧制完成后的错叠部位形成了红黑相间的斜纹。闽南的能工巧匠借助斜纹砌筑出形式多样的红砖墙,给人以活泼、喜庆之感,这种斜纹也成为闽南红砖古厝显著的地域特色。花砖形状各异,规格也较多,一般用特制模具制作砖坯,再入窑烧制,形成多边形、海棠形、梅花形等(图2),有些表面仍有红黑相间的斜纹。花砖主要用于大厝的正立面(“镜面墙”部位),组合成各式图案,当地的工匠称之为“拼花”。釉面砖、四花头砖、中兴砖因尺寸的不同,有时分别出现在建筑的不同部位[3],详见表1。
成熟的现代制砖技术,使得所烧烟炙砖的纹理近乎相同。砌筑后的民居一般不如旧有红砖民居立面的纹理自然。
2.2闽南红砖古厝正身墙的构造与装饰
闽南人把正身墙面称为“镜面墙”(图3),把侧面山墙称为“大壁”。镜面墙分为底部的柜台脚、裙堵,中部的腰堵、身堵、顶堵,以及檐口以下的水车堵几个部分。其上部的装饰图案具有闽南和中原的双重特征。
如“堵”——闽南工匠按部位、材质等的不同而对立面进行划分。如柜台脚(堵),一般由灰白色的花岗石叠砌而成,是墙体的台基。台基以上是齐腰高的群墙,即“裙堵”。裙堵是由表面打磨光滑的灰白花岗石立砌而成的,一般不作雕刻,除装饰立面、稳定建筑的作用外,群堵也起着墙体防水的作用。这是闽南红砖古厝中较为特别的做法,也与闽南地区的气候特征有关,而中原地区有时会以抬高建筑主体的方式进行防潮(兼防水)。裙堵之上为腰堵,腰堵宽度一般只有10cm~20cm,用青石或白石制成,表面用线雕的手法阴刻以花草图案。腰堵以上,是红砖砌筑的墙身主体,称为身堵。身堵四边以砖(或青石等材料)砌成数围凹凸线脚,称“香线框”。香线框以内用空斗与眠砖相结合,或用花砖拼花来组砌墙身。香线框一定程度上,由中原地区门窗装饰演变而来(中原地区民居开窗较大,闽南地区则通常较小)。
身堵内一般设窗,有的用白石搭叠、有的则用青石雕制。一些民居的身堵之上设有顶堵。而正身墙的最上方,则由水车堵过渡到屋檐,水车堵大多做出挑,并进行精细的带有线脚边框的装饰。装饰工艺有泥塑、剪粘、彩陶等。水车堵在古厝装饰中,起着正身墙(有时包括山墙)主体收头的作用,有利于开窗较小的墙面的美观。在正身墙每一间的分隔处,会有壁柱状的竖向墙垛,一般不突出墙面,闽南人称为“錾砖堵”,转角位置则称为“角牌”,这些位置一般在红砖民居中显而易见,也是民居开间多少的标志。在形式与作用方面,恰如中原传统民居窗间墙或柱的部分(图2、图3)。
闽南红砖民居正身墙中的水车堵(图4)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原文化的融合,如墙面装饰图案中有卷草纹、如意纹、螭龙、蝴蝶、蝙蝠等;文字元素如喜、寿等。这些均与中原建筑装饰存在共通之处,有的取其谐音,有的借用典故。经过历史的演变,这些元素逐渐精练、组合为表达福、禄、寿、禧等寓意的多种手段。
水车堵中,堵头与堵仁位置上常常出现的书卷纹样,也是儒家思想中崇文重教传统理念的体现。堵仁(水车堵的“卷中”)是装饰主题的安置之处,题材多样,有写意或工笔的中式花鸟画彩绘,有传统国画画法的青绿山水;另外,很多装饰中采用二维与三维结合的方法,如平面的山水,立体的楼阁等,并加入镶嵌的手法。一些能工巧匠常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场景与故事运用到水车堵的装饰上,通过戏剧戏曲、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来表达闽南人对英雄的崇拜,对忠孝的崇尚,通过男耕女织、祥瑞景物与渔樵耕读等来表达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些装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观者更清晰地感知其所要传达的内容与意境[4]。
另外,在錾砖堵、角牌的位置,多有篆体的4字对联,采用红色花砖组砌而成如“吉祥如意”“四世同堂”等(图2)。“錾”有凿刻之意,錾砖堵因此而得名。香线框内亦有寓意吉祥的结合中原文化的各式拼花、漏窗以及砖雕,这些装饰在体现其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关系的同时,也体现了其不同于中原传统建筑装饰在对儒家文化表达方面的显著差异,体现了很强的地域性。
2.3闽南红砖民居山墙的构造与装饰
闽南红砖民居中,山墙的材料及做法有时未必与正身墙一致,如正身墙采用红砖,而山墙则可能是出砖入石、夯土,甚至是牡蛎壳饰面等。但就红砖山墙而言,一般不采用花砖拼花,而是以有眠的空斗砖墙砌筑。在山墙檐口高度偏下的,位置大多有一条挑出的砖带,称为鸟踏(图5)。在硬山屋顶中,鸟踏可以对山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防止雨水的侵袭。很多地区民居的山墙,常有鸟雀栖息于鸟踏之上,甚至在山墙筑巢,鸟踏之名或得意于此。而在标准较高的民居当中,也有将正身墙的水车堵向山墙面延伸,并在其上铺以瓦材,起到了较好的装饰作用。鸟踏以上的山墙部分,闽南称之为规尾、归尖等,常做通风窗,并用绿瓷花砖砌成。花窗之上,燕尾脊以下的部分,多用细白灰泥塑成如意、飘带、葫芦、书卷等装饰,闽南称之为“规带”。规带的形式有人字形、椭圆形、马鞍形等,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山墙。这些规带的装饰纹样,包括如意、书卷等,反映着古厝装饰与中原文化及其建筑的历史渊源。
3 结语
综上所述,闽南传统民居的地域性在墙体装饰构造中已有明确表征,其中以闽南红砖古厝表现最为突出。闽南红砖古厝正身墙(镜面墙)中的花砖拼花图案,水车堵的故事寓意,以及錾砖堵的4字对联等均体现着其与中原文化的关联性,又具有着其所独有的结合了红砖文化及海洋文化的地域特征;山墙(大壁)中,规带(鸟踏以上)的装饰艺术,尤其是其如意、飘带、葫芦、书卷等装饰,亦有着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存在于多数闽南红砖古厝当中,具体如泉州杨阿苗民居、南安蔡资深宅、厦门卢厝等。
闽南红砖古厝墙体装饰构造的地域特征,不仅是其地域建筑文脉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也对当代地域性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这种符号化的装饰意向,应有机地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使得建筑文脉得以传承。同时,也应避免盲目引用,这正是建筑师们在进行地域性建筑设计时所应该思考、应该处理的矛盾。这种将闽南红砖古厝外墙装饰符号运用到实践中的案例也已悄然出现,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图6)、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等,然其成功与否,则更多的需要文化的导向和时间的检验。
[1]陈文.厦门古代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6-7.
[2]杨莽华,马全宝,姚洪峰.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11.
[3]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84-86.
[4]雷江斌.论闽南民居水车堵彩画的艺术意蕴——以南安码头镇传统民居为例[J].美与时代,2015.
注释:
①“古厝”,指古老的房屋,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
Regional exploration of minnan red-brick residential exterior wall decoration
WANGXingang
(Xiamen University,Tan Kah Kee College,Zhangzhou 363105)
The traditional red brick houses in South Fujian has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k form. Wall decoration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raditional brick houses in South Fujia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explore the red brick house wall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decorative arts, and summed up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house wall decoration structure reflects. Think: Central Plains of several massive immigration in Fujian brought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that affecting the basic shapes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South Fujian; rich building materials in south of Fujian,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reated its unique regional variation.
The traditional red brick houses in the South Part of Fujian Province;Wall decoration structure;Regional
王鑫刚(1986.09-),男,助教。
E-mail:272707454@qq.com
2016-04-06
TU-8
A
1004-6135(2016)07-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