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生态长江中主动作为
2016-09-27胡汉昌
胡汉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生态长江的精神,调查了解长江湖北段生态保护的真实情况和重点问题,在省委宣传部统一部署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1月底成立生态长江报道组,启动沿线调查采访。
一、全流域、全媒体的主动作为
长江干线全长6300公里,而我省就拥有1061公里,岸线资源全国第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均在湖北。千湖之省、鱼米之乡,也是湖北。建设生态长江,湖北有责任、有义务承担使命。
从2月7日采访曹文宣院士开始,至4月18日采访流域共治结束,上至长江入湖北境的巴东巫峡口,下至长江出湖北境的黄梅小池九江长江大桥,报道组对我省长江干流及汉江、清江等支流沿线进行实地采访,累计采访与生态长江息息相关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业企业、产业园区、岸线码头、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渔民农户、砂石堆场、垃圾和污水处理场等超过400人,累计发稿22个组合。其中,图片54幅,文字报道55篇,体裁包括通讯、消息、短评等,约10万字。报道内容覆盖理念、顶层设计、立法立规、岸线整治、流域共治、源头治污、工业减排、库区保护、渔民上岸、生态湿地等22个专题。报道组织有方,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刊发突出,浓墨重彩。
本次报道荆楚网记者全程跟踪采访报道,累计制作二维码24条。其中,包含视频16条、组图4条、动图新闻2条等,并在荆楚网上制作了网络专题。3月1日起,荆楚网官方微博发布“#生态长江湖北行#”为话题的图文微博13条,累计获得54.7万的阅读量,全省众多知名微博予以转发。引起众多网友对长江湖北段的关注,对家乡那一江清水的思念。许多网友在官微下留言,爆料、探讨其生活区域的水域现状,为报道组的采访报道提供了新鲜的新闻素材。这是全媒体报道的一次有益尝试,让生态长江的理念和实践,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传播和放大。
二、力求理性思考与鲜活表达的统一
理念入手,理性思考。没有理念的先导,就不会有新行动的跟进。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是党报的重要职责。报道让专家与领导、群众互动,形成共识。从2月7日采访曹文宣院士开始,强调开发有序、建设有度,发出理性思考的声音。随后推出《让湖北之“净”留住长江之美》等三篇生态长江理念思考文章,积极反映省委、省政府在绿色发展上的理念和做法,如,省委中心组学习特地邀请环保部负责人来汉专题讲座,开设绿色大学等,反映生态长江的理念正在载入湖北发展基因,彰显省委、省政府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之路。
讲故事、抓细节,鲜活表达。如《亮剑,斩断黑色利益链》、《轻点,别吵了回家的精灵》、《地球之肾,你还好吗》、《长江禁渔这些年》都是通过鲜活的故事,体现可读性。
三、力求发掘亮点与问题导向的统一
根据省委宣传部部署,第一轮公开报道以发掘保护长江的有益探索为主,我们在发掘亮点的同时,也注重研究问题,不回避矛盾。
好的探索不少。如,从长江“留白”理念的提出,到省发改委牵头“1+5+N”规划体系,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三年三部立法到源头治理、携手共治,从绿色考核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湖北在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上努力探索。报道内容丰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充分宣传了湖北绿色发展理念,展现湖北生态长江建设成果。
问题同样不回避。问题就是矛盾,就是大家关心、关注又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此次采访报道,没有简单地表扬、肤浅地肯定,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坚持问题导向,勇于面对、敢于正视长江生态保护中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对生态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轻环保,对环境污染或多或少心慈手软。
二是,我省长江沿线城市缺少针对生态环保监督执法的跨地域、跨部门联勤联动机制,对环保问题“人人喊打”,但“人人期望别人来打”。从地域来看,我省长江干线与重庆、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接壤,省内涉及恩施、宜昌、荆州、咸宁、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等8市州;从部门来看,生态环保工作涉及长江委、长航局、发改、经信、环保、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公安、国土等多部门。就目前情况来看,不管是省际之间、省内各市州之间,还是各部门之间都尚未建立或尚未完善健全统一有效的联勤联动监督执法机制。
三是,部分企业、人员环保观念淡漠,环保设备设施老化。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一些企业对环保工作思想上不够重视,投入上能省则省、能减则减。目前,建设生态长江是第一轮报道,后面还有很多后续的工作。在省环保厅支持下,各方联合组织了四个暗访组,每一个暗访组我们派了一名记者进入,和省环保厅的同志、专家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暗访,为省委、省政府掌握真实情况提供了决策参考。
下一步,按照省委宣传部部署,我们将对部分典型的案例给予公开曝光。暗访报道后,我们还要继续跟踪长江生态建设方面的新做法、新举措,推动整个长江生态建设。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