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在等国际安全标准
2016-09-26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李珍 本报特约记者 任重 本报记者 倪浩
“自动驾驶可行,但也要保证安全”,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在美国《匹兹堡邮报》上发表文章,推动在美国设立自动驾驶法律法规。随着自动驾驶(包括辅助驾驶)汽车逐渐从试验场地走向实际道路,如何保证其安全性开始进入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24日,在日本长野县轻井泽町召开的七国集团(G7)交通部长会议通过了联合宣言,主要内容是为实现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尽快投入商用,将就制定国际安全标准展开合作。
多国开始试运行
“自动驾驶投入商用会产生防止交通事故、实现高效物流和减轻驾驶员负担的效果,此外还有望改善人口稀少地区的居民生活便捷度”,G7交通部长会议联合宣言清楚肯定了自动驾驶将给经济与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尽管在生活中还见不到没有方向盘的汽车,但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有目共睹。仅美国谷歌公司一家,自2009年至2016年3月,其无人驾驶计划下的车辆就已行驶超过240万公里。本月24日,法国EZ10无人驾驶公交车在巴黎进行试运行;14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约1000名市民接受邀请,享受优步推出的无人驾驶汽车打车服务;9月初,芬兰赫尔辛基试运行小型无人驾驶公交车,新加坡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开始试运行。除了各种试运行,各汽车厂商也都纷纷将生产无人驾驶汽车的目标定在下个10年,而美国福特公司此前更是公开放出豪言,2021年将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
事故引发安全质疑
而就在上述联合宣言通过的前一天,一辆谷歌无人车在美国加州山景市与一辆货车撞在一起,这可能是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遭遇的最严重车祸。虽然类似的车祸每天在全球都会发生成千上万起,但对于无人驾驶这一新兴技术而言,每一次事故都会受到舆论质问:无人驾驶真的安全吗?
今年2月,谷歌一辆无人汽车路面测试时,首次与一辆公共汽车发生碰撞。5月,一辆特斯拉“辅助驾驶”车辆在佛罗里达州与一辆拖车相撞,驾驶员丧生。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随着无人驾驶车辆的推广,现在需用监管解决安全规则的模糊不清。汽车厂商们一致认为,“如果再发生一起致命事故,将严重损害这个行业的未来”。
除了为安全而制定安全标准,日本共同社24日称,如果制定汽车自动驾驶国际安全标准的话,那么汽车厂商就可以在世界各国销售同样的汽车,有望凭借量产削减成本,帮助无人驾驶汽车尽快投入商用。
相关监管正在成形
围绕自动驾驶,不论是汽车厂商还是IT企业都在发力。美国谷歌、苹果、福特,德国大众,中国百度、上汽、乐视,都已宣布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计划,无人驾驶的趋势已然势不可挡。
为了迎接这股潮流,联合国以及世界多国已经开始为无人驾驶汽车的路测、应用、安全性等方面制定或拟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美国交通部20日发布针对从事无人驾驶技术厂商的指导意见书,这是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发布的首份指导意见,标志着未来在全美范围的无人驾驶监管框架将逐步成型。《金融时报》称,美国应当进一步引入联邦立法来防止50个州出现不同的监管规则,相互竞争的标准不仅给汽车制造商造成负担,还会降低市场规模,而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推广需要规模。
据路透社报道,为防止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所使用的通信网络受到黑客攻击,制定汽车国际法规的联合国机构将于11月通过汽车自动驾驶安全标准,该标准将由日本和德国主导。
北京一位汽车行业人士25日告诉《环球时报》,中国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图即将发布,这将成为中国首个无人驾驶技术标准,“中国智能驾驶相关政策的落地将促进中国智能驾驶相关产品尽快实现商业化运营”。
“为取得这一增长领域的主导权,各国的激烈竞争已经开始”,上述人士认为,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到无人驾驶汽车国际标准制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