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模式及集成技术体系研究
2016-09-26李春娇
孙 博,李春娇
(1.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10003,沈阳;2.沈阳鸿泽水利工程有限公司,110003,沈阳)
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模式及集成技术体系研究
孙 博,李春娇
(1.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10003,沈阳;2.沈阳鸿泽水利工程有限公司,110003,沈阳)
以恢复河流生态与功能为目标,开展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模式研究,提出新模式、模式基本思路及模式的理念。结合凌河治理保护工程规划设计与实践,构建凌河生态治理—保护—开发—管理“四位一体”的集成技术体系。基于凌河生态治理保护前后的效果分析,构建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效果由定性转为定量的评价。不仅能够极大地改善凌河的生态环境,而且开创了辽宁省河道生态治理新局面,同时对辽西地区乃至辽宁省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治理保护模式;多目标治理;集成技术体系;效果定量评价;凌河
河道是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普遍出现水环境污染、生态用水挤占、部分河段泥沙淤积、水生物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并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已经迫在眉睫。
对于河道的治理首要基础是实现河道最基本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河流的水质、水生物等进行治理与改善。纵观河道治理的实践,河道治理主要以防洪为主修建堤防,但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却遭到破坏。河道的生态治理方法、技术及应用情况,如生态型护岸、生态型堤防、河道生态防洪及生态疏浚等治理技术,在国内外应用较多,如朱伟等对我国农村河道采用“亲自然河道”的治理模式进行了规划与设计,郭占平以辽河为例开展了干流生态治理模式研究,并进行示范应用。但采用的技术普遍存在单一性,并未集成各项技术发挥最大效应,同时也缺少治理后对河流健康效果的评价。
凌河主要由大、小凌河组成,是辽西地区人民的母亲河。近年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河段断流及生态破坏等现象,严重影响凌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凌河生态治理已刻不容缓。为此,以“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为总体目标,从2010年开始,开展凌河生态治理,经过5年保护工作,生态效益、社会经
济效益显著。在这种背景下,以恢复河流生态与功能为目标,结合凌河生态治理保护的实践,研究凌河生态治理保护的新模式,是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恢复河道基本功能的客观需要,对辽西地区乃至辽宁省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模式的提出
在继承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河道治理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凌河生态治理保护实践,以河流生态治理保护为主线,以恢复河流生态与功能为目标,首次提出“一个核心、两个关键、三个保障、四个基础”多目标的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模式。其中,“一个核心”指水质达标河长制,“两个关键”指重点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和城区段防洪生态景观工程,“三个保障”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项目前期及建设管理、基层管护体系建设,“四个基础”指生态封育退田还河、综合治理河道疏浚、江河源头区治理保护及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如图1)。
凌河生态治理保护的基本思路,即遵循自然生态系统,以生态理念治水,紧扣凌河的实际情况,因河制宜,在首先保证凌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工程、生态治理措施及技术方法有效地糅和,使其协调统一、合理配置,完成凌河的全面治理保护,发挥凌河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凌河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凌河的生态治理保护是以防洪安全、生态资源、生态环境、河道景观、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从而实现凌河的生态自然稳定、健康。转变以往工程水利的思想,实施凌河资源、生态及环境为一体的治水思想。
防洪安全,实现河道两岸堤防达标,保证两岸城市人们的生活安全。生态资源,保证流域内生态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依托生态资源的稳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稳定,达到河与自然的和谐。河道景观,增添城市河段人文景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实现人水和谐。社会经济,河流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避免对河流生态的破坏,减少经济损失。
二、生态治理集成技术体系
图1 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模式
图2 凌河生态治理保护集成技术体系
按照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模式,遵循生态型治理理念,注重生态恢复治理、纳污总量控制、优化配置调度、乡村段治理、近远期结合,从防洪、水污染、水资源、城市景观等方面,开展凌河防洪工程规划设计及生态建设治理规划设计研究。
结合凌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工程规划设计与实践,以河流生态工程治理、生态保护及政策管理为基础,首次构建了凌河生态治理—保护—开发—管理“四位一体”的集成技术体系,具体包括凌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过程中的生态护岸治理技术、生态堤防治理技术、河道疏浚治理技术、退田还河生态封育技术、河道截潜抬水湿生条件改善治理技术、河流生态治理保护措施和生态治理保护政策机制。凌河生态治理保护集成技术体系如图2所示。
三、生态治理效果评价体系
基于凌河生态治理保护前后的效果分析,构建了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实现对凌河生
态治理保护效果由定性转为定量的评价。
(1)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结合凌河生态治理保护实践,对凌河治理前后的效果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即生态环境效果、社会效果及经济效果(见表1)。评价指标共23项,其中生态环境效果包括评价指标9项,社会效果包括评价指标7项,经济效果包括评价指标7项。从权重比重分析,生态环境效果占比最大,其次是社会效果,最后是经济效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治理效果评价标准见表2。
(2)评价方法
针对大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下计算方法进行评价。公式如下:
式中,S为效果评价的分数;Ai为各项效果评价指标的权重值;Si为各项指标的专家打分值。
四、生态治理保护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凌河生态治理保护的长效性,提出7项保障措施,包括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资金保障、能力建设、科技支撑、公众参与及交流合作。
组织领导,加强领导责任制,发挥领导的管理能力;制度建设,为保护凌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具有约束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机制等,并加大执法力度;资金保障,生态治理保护除政策支持外,资金保障必不可少,需要国家及地方给予用于凌河生态治理保护维护的资金;能力建设,如同水质、水文监测常规任务,需要建立长期的水环境、水生物等监测站点,形成监测网络,为凌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科技支撑,设立相应的研究专题,开展研究解决凌河生态问题;公众参与,让公众了解凌河,参与凌河治理,发挥群众力量;交流合作,开展学习、交流国内外对河流治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借鉴有益的经验。
表1 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总体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治理效果评价分级标准
五、结 语
凌河的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河流生态治理保护为主线,在继承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模式。结合凌河治理保护工程规划设计与实践,构建了凌河生态“四位一体”的集成技术体系。基于凌河生态治理保护前后的效果分析,构建了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表明,凌河生态治理保护模式的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凌河生态系统的恢复,为辽宁省乃至国内同类河流的生态化治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伟,姜谋余,蔡勇,等.倡导“亲自然河道”治理模式——对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思考[J].水资源保护,2015,31 (1).
[2]郭占平.辽河干流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及示范应用 [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5).
[3]李学森.凌河流域治理保护理念及模式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6).
责任编辑 轩 玮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model of Linghe River and studies 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system//
Sun Bo,Li Chunjiao
In order to restore river ecosystem and functions,new approaches are proposed based on studies on model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An integrated technology systemwith fourdimensionsof “control-protection-development-management”has been developed for Linghe River with consideration to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application.Thanks to result analysis,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has been formed so as to mak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stead of qualitative.The study shoul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ecoenvironmentrecoveryintheriverbasinandhasgreatsignificancetoecologicalsafety,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model;multi-purpose management;integrated technology system;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esult;Linghe River
TV85
B
1000-1123(2016)10-0018-03
2016-03-11
孙博,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
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十二五’重点流域环境流量保障与容量总量控制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课题(2013ZX07501-004),辽宁省水利厅科技指导性计划“河流生命理论与治理保护模式研究”(JH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