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9-24陈红波
陈红波
摘要 本文对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遇到的思维标准化现象进行了讨论,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突破思维标准化瓶颈,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等思维能力,并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维标准化 创新潜力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3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迅速,并具有生源面广、办学层次丰富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参差不齐,但面临的学习困难却是相似的。究其原因,一是课程本身的难度和深度造成的;二是学生都受到思维标准化的困扰而不自知,更没有意识到思维锻炼和主动进行思维锻炼的重要性,思维标准化已成为学生学习的瓶颈。要突破瓶颈的限制,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发散性思维、系统思维等思维能力,而学生们早已习惯于受标准答案的禁锢,习惯于每一个题必然有一个“标准答案”,对学生来说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是茫然的学习。北京市一项对1200人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教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盲目迷信权威,缺乏质疑精神,思维上产生的惰性,导致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这一问题,作为教师理应给予关注和研究,笔者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融入思维锻炼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激发和调动创新思维潜力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批判思维的重要性
批判思维泛指个人对某一事物和现象长短利弊的评判,它要求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断形成独立的见解。就创造性思维而言,批判思维是促使人们不断破除其思想认识中种种功能固着和思维惯性的关键。
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质疑精神会促使人们发现问题。教师会出错、教科书会出错、前辈会出错、权威也会出错,对任何问题应该形成独立的见解,不盲从。在教学中,教师使用自设“陷阱”的做法,鼓励学生指出教师授课中的“错误”,找出前后矛盾的地方,让学生在质疑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防止迷信权威,防止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批判思维既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表现形式。对所学知识的不断质疑,炼就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一个人的创新精神。
2挑战思维标准化
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发散思维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在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习惯,学生们就像己习惯于被填塞的鸭子一样,丧失了主动觅食的能力,产生了思维上的惰性,抑制了主动思考的动力。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多提倡“一题多解”、“一问多答”,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发散思维的游戏。例如:让同学们尽可能多地说出铅笔、砖头、面粉等的用途。经常做此练习,能养成从横向、纵向、顺向、逆向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思考问题,做到视野开阔、视角广大,不局限于一面,不死守“唯一的答案”,“不一条道跑到黑”。以“植物器官的变态”的教学内容为例,以培养发散性思维为目的,“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尝试创新的探究性教学”。如,涉及根、茎、叶变态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设疑:
a.导致根(茎、叶)发生变态的因数有哪些?是怎样作用于根(茎、叶)的?
b.为什么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下,不同的药用植物发生变态的部位和类型不同?
c.攀援根、茎卷须、叶卷须在形态特征、生理功能、来源和生长部位上有哪些不同?
d.茎刺、皮刺和叶刺在形态特征、生理功能、来源和生长部位上有哪些不同?
经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进行班级讨论。对学生提出的所有见解再进行讨论,即激疑和解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要去考虑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不要担心出错,只要有任何想法就要讲出来。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借鉴了抢答积分的办法,凡参与抢答者,无论正确与否都将获得积分作为平时成绩,并计入总成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们能够提出多种不同于教材的结论,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自然环境对根茎叶的变态发生的影响。虽然这些见解可能有时显得幼稚,甚至荒谬,然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的火花得以绽放。如果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一个角度讨论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死知识,即使把结论背下来,仅仅是存储信息而己,人脑不是电脑,知识是会被遗忘、被折旧。而讨论教学法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讨论、研究问题的发散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方法和能力是不会被遗忘、被折旧的。学生们既得到了“鱼”,也获得了“渔”的能力。
3系统思维的锻炼
系统思维是一种动态、互动的思维模式,它将各种现象、事物都看成是互相牵连的,彼此相关的。这就需要“跳出去”、“站的高”。“跳出去”能够避免只看到系统的某一部分,而认清系统的各个部分,把握整個系统,有全局观念,是一种既见树又见林的思维方式。
3.1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思维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验结果是紧密相关的。然而学生们却把理论与实践分开来看,好像它们是互不相关的两门学科。对学生来说做完实验,写完实验报告就标志着实验课的结束。但如果问: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科学论断?是哪些理论知识的运用?多数的学生答不出来。因此教师在实验后及时地进行反思性讲解和提示,那么实验效果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对自己亲手做的实验有深刻的印象和体验,具备了感性认识,缺乏的是系统思维的能力,不善于把实验内容、结果与理论加以联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提醒、示范和总结,并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系统思维的习惯。美国教育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谈到,学生的学习主要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3.2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系统思维
“植物分类概述”这一章是进入植物分类学部分的开篇,简单介绍植物分类学的目的、任务等相关知识,篇幅虽不长,但对于学好“药用植物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中,笔者把这一章作为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多数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学习确实很困难,觉得枯燥乏味,对植物器官形态解剖内容的应用生疏、判断不精准,如果再缺乏系统思维而忽视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缺乏综合联想能力的学习,知识吸收就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知識吸收。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以本章内容为基础,用2~3个学时进行的系统思维训练,采用学生抢答方式进行复习的同时,要求学生们跟随教师,自己编制出检索表,再由教师按师生一同写出的检索表总结、强调形态解剖学与分类学之间的连接点,把形态解剖学中学习的知识进行了贯通、联系和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和茎是连成紧密而又不同的植物器官,它们的解剖构造是课程学习的难点之一,理解难度较大且容易混淆。笔者把这一内容也作为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内容之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详细讲授学生们首次接触的根的初生、次生构造,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根的初生与次生构造不同点的比较表,通过课堂讨论补充完善,最终达成共识,形成班级的比较表。之后,布置学生自学茎的初生、次生构造,并完成根尖与茎尖、根与茎的外部形态、根与茎的初生构造、根与茎的次生构造、不同茎之间的构造不同点的五个归纳比较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归纳,最终达成共识,再由教师重点强调根与茎的区别点和联系点。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根与茎的知识内容学深学透,既能区分根与茎解剖构造的不同,又能把植物器官连成整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维能力是整个智慧的核心,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最有权力的人。提高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为实现“在思维层面,应摆脱思维标准化与知识非活力化的束缚;在人格层面,应敢于并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教师和书本知识;在智慧层面,应培养务实求真、灵活多变的精神”的理想和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想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中,扭转已经形成的思维习惯,那是不可能的。但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至少可以为学生们多开几扇窗,让他们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了解一些思维方式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培养、提高思维能力,激发、调动创新思维潜力的学习环境,那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将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