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6-09-24欧舒馨

科教导刊 2016年21期

欧舒馨

摘要 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思。文章总结了人才质量不高的具体表现,从现实和历史两个角度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深入分析,最后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人才质量 现实与历史 宏微观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03

0引言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从质量上来看,扩招十多年里,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其实这个问题如果进一步扩大深入研究,也就是钱学森先生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1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德水平下降,诚信危机上升。我国古代的教育家说过:“人者,德为先。”我国也一直提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生活中也常有人说“品德不好是危险品”。道德的重要性如此可见。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道德水平和誠信令人担忧。诸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

(2)承压能力下降,心理健康欠佳。目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现在高校招收辅导员一般都要求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心理学专业优先考虑,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中心(咨询室)。这既反映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也反映了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担忧。

(3)专业功底较差,动手能力不强。扩招以来,生源整体素质下降,高校基本上是按照“宽进宽出”的原则培养学生。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课程实验和实践,但目前很多高校相应的课程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并未完善,有一部分也是名存实亡,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这些客观条件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4)过于追求稳定,急功近利日甚。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强调竞争,而近几年表现出来的情况却是大学生越来越害怕竞争,追求稳定,追求一劳永逸,“公务员热”的怪现象值得大家深思。学生在学校学习看重能“现炒现卖”的技能,不重视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培养。

(5)思维模式固化,创新能力有限。以前的教育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现在越来越强调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的教育,但即使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依然摆脱不了思维模式固化这一弊病。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视野狭窄,思维狭隘。看问题分析问题容易片面化、单一化。

2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横向原因——现实的视角

(1)教育的“一元化”思想。在我国,教育体制里面的“一元化”思想贯穿始终,随处可见。小学开始就被有形或无形地灌输“标准答案”。在高校还难于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在这种“一元化”思想的影响下,谈何创新思维,谈何创造性?

(2)僵化的教育体制。我国已经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多年,但是教育体制依然停留在计划时代,招生指标、专业设置、文凭颁发等权力依然掌握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手中,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高校无法根据社会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办学,这也导致了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上,难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官本位”的影响。现在高校依然存在“官本位”的影响。行政级别对教师在学校内地位、收入和可利用资源的影响较大,上级掌握着科研项目和职称评审等大权。这些都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也往往使得一部分人做学问是为了追求行政级别,难于回归真正的“学术本位”。

2.2纵向原因——历史的视角

(1)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冒险精神有利于创新,而趋利避险倾向有利于稳定。我国儒家、道家和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都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这些思想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里面,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阻碍力量,不利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权威致使我们不敢挑战权威人士,盲目崇尚权威,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爱面子”的思想使得我们在学术上不愿承认错误,也容易搞“面子工程”,缺乏实质内容。“官本位”思想使得人们容易以追求官位职位当作终极目标,以官位职位高低衡量个人成功与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用,功利性强,重实用轻理论研究,思维上重经验总结轻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

(2)优秀传统文化被逐渐边缘化。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正在被逐渐边缘化,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情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品德修养,然而在现实中却往往将品德修养的教育边缘化。学校的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专业知识,关于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很少,各种升学考试也重点考查专业文化知识,对品德修养方面的考核一般都流于形式。

3解决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质量问题的措施建议

解决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质量不高的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宏观环境的构建是微观措施得以实施的前提。

3.1宏观环境构建

(1)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应该改变这种带有计划性质的教育体制,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边界的科学界定问题。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能管得过细,应注重宏观层面的东西,将微观操作归还教育本身。另一方面,真正让教育能够逐渐去行政化、去官僚化。

(2)改变“一元化”思想的指导。不管在教育的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要摒弃“一元化”思想的指导。摒弃宏观层面“一元化”思想指导比微观层面更为重要,因为宏观层面将直接影响微观层面的操作。我们要按照马列主义文化理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以及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文化方面的论述为指导,真正让高校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不同的学科协调发展,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之间的碰撞。

(3)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等精髓走上讲台,走入课堂,从幼儿园到大学,贯穿始终。尤其要重视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因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将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儒、道、法等都有其精髓,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传授。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所以具体的形式和内容也要紧紧围绕这一终极目标。

3.2微观措施建议

(1)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回归“学术本位”。高校的三大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回归“学术本位”,把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协调起来,相互促进。不能离开学术谈人才培养,缺乏学术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人才,人才培养反过来为学术研究储备人才,促进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高校要营造尊重学者、尊重学术的氛围。另一方面,让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要改革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

(2)让高校有真正意义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微观事务逐渐归还高校。让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设置专业和确定招生规模。如果高校设置的专业不科学不合理,其毕业生自然没有市场。一旦招生规模过大,在市场中就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高校应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聘请教师和管理者。同时,政府也可以制定宏观层面相应的法律和规制措施进行约束。

(3)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很多人一直在批评我国的考试制度,然而大部分人的批评过于笼统,未能深入问题具体分析。其实考试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怎么考和考什么?因为怎么考和考什么直接关系到学生怎么学和学什么,所以怎么考和考什么比考试本身更重要。一是关于怎么考的问题。对于有些基础知识,我们必须进行严格的笔试,因为这些基础知识都是尤为重要的,否则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而对于一些实操实践的内容,应该更注重其平时实践能力的考察和考核。二是关于考什么的问题。考什么直接指挥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所以考试应注重合理的知识结构,文理兼顾,现代与传统兼顾。并且要逐步注重考核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考核应该贯彻学校教育的始终,学校应该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素质综合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