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大璋与张廷玉关系考

2016-09-24周巨龙

志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塾师张廷玉张英

·周巨龙/文

周大璋与张廷玉关系考

·周巨龙/文

“周大璋引以为豪的是教育宰相张廷玉。”这是近年来经常出现在网络与报端的一句话,说的是大清进士周大璋曾为父子宰相的儿子宰相张廷玉的塾师。周大璋系雍正二年 (1724)甲辰科三甲进士31名,是鹞石周氏的一位代表性的人物,现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人。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考中进士,是为三甲152名,当时二人均为桐城县人。

周大璋真的是张廷玉塾师吗?笔者近来偶尔翻到一本残缺的疑为竹纸的线装书,书皮及前后内页均已缺失,书角卷皱严重,竟然内有一篇介绍周大璋生平事迹的文章,名《周笔峰先生墓表》(以下简称《墓表》),周笔峰即周大璋,字聘侯,号笔峰。该文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即周大璋卒后42年,由周大璋次子薪传等人请托丙辰会元翰林院编修山东道监察御史赵青藜所撰,赵青藜自称“余旧习于公(周大璋)也”,当时周大璋卜葬(此前当为暂厝)于家乡宋家嘴之阳,因而该文所记应是不容置疑的史实。但通读该文,发现周大璋是张廷玉塾师的说法只是一个美丽的讹传而已。

张廷玉

张英称周大璋经常 “与余诸子切劘(mó)砥砺,诸孙皆执经门下。”《墓表》载:“相国张文端公曰吾里周子聘侯天才……数年来与予诸子切劘砥砺,诸孙皆执经门下。”文端公即张英,张英(1637— 1708),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康熙三十六年(1697)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人称宰相,谥“文端”,长子张廷瓒,次子张廷玉,三子张廷璐。如果周大璋为张英子张廷玉或张廷璐塾师,在当时尊崇礼教的背景下,身为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不可能说出周大璋与其诸子“切磋”的话来,张英明言的是其诸孙皆执经于周大璋门下,即周大璋为其诸孙塾师。

张廷玉称周大璋与其同时“补博士弟子员”。《墓表》载:“相国张文和公曰聘侯与余同时补博士弟子员”文和公即张廷玉,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谥“文和”。所谓“博士弟子员”,是明清时对县学生员(秀才)的称谓,而生员则是通过了院试的童生。《墓表》开篇还载:周大璋“年十七拔郡庠第一十九”,“郡庠”即是县学。塾师与弟子同时考取功名,甚至迟于弟子考取功名,都是有可能的。问题是,根据以上两点记载分析,周大璋在17岁已拔郡庠第一十九,张廷玉和周大璋一道补为 “博士弟子员”应是在周大璋17岁的时候或之前。张廷玉读私塾无疑在县学之前,如果周大璋为张廷玉塾师,应至少是在张廷玉补“博士弟子员”之前,也就是说应至少是在周大璋17岁之前,周大璋这样小的年纪当塾师可能吗?而且,周大璋17岁前,即作为“博士弟子员”或“郡庠生”之前,显然是没有功名的,张英会延聘一个没有功名的人作为张廷玉的塾师吗?张廷玉在这里清楚地说明,他与周大璋同时补为“博士弟子员”,成了同学。从年龄和功名角度判断,周大璋在张家当塾师,至少是在取得第一个功名即“博士弟子员”之后,至少是在其17岁之后,而张廷玉明确地说其在这时也至少与周大璋同时取得了第一个功名“博士弟子员”,张廷玉难道能够“回炉”去读私塾,去当周大璋的弟子?

张廷璐称周大璋为 “吾友”,但其先父延周大璋于家塾。《墓表》载:“宗伯张药斋先生曰:‘吾友周子聘侯以理学文章树东南坛坫,著书等身,衣被海内者数十年于兹矣,生平堪深经术,尤工左氏春秋。往时先公延聘侯于家塾与余共晨夕者久。”张药斋即张廷璐,张廷璐(1675—1745),字宝臣,号药斋,康熙戊戌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另,“坛坫”即为文坛。同样的道理,如果周大璋为张廷玉塾师,作为张廷玉的弟弟怎敢称周大璋为 “吾友”?不过,张廷璐进一步肯定了张英曾延聘周大璋为张家塾师,但我们也可以肯定的是周大璋教的是张英的孙辈,即张廷玉、张廷璐等人的子辈。我们还发现在周大璋所著的《四书诸子大全精言》大学卷之一中有两行竖排的字,一行为 “桐城周大璋聘侯编辑”,另一行为 “同学张廷璐宝臣恭阅”,在这里,张廷璐直接称周大璋为“同学”了。

从年龄等推断,周大璋不可能为张廷玉塾师。《墓表》开头即言道:“公讳大璋字聘侯,一字笔峰,诞生于康熙八年(1669)六月二日,寿六十有九,乾隆三年(1738)四月朔以疾终于华亭官署。”这里,清楚地记载了周大璋生于1669年,而张廷玉生于1672年,周大璋只比张廷玉长3岁,怎么可能为其塾师?在周大璋教出张廷玉的传说中,称“周大璋潜心教张英的儿子张廷玉,可是小家伙很顽皮……”,周大璋能视3岁之差的张廷玉为“小家伙”吗?传说还称此时的张英为 “张宰相”,但史载张英 “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方为俗称的“宰相”,而张廷玉在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已中进士了,难道张廷玉在此前一年即康熙三十八年还在读私塾吗?

综述,《墓表》一文通过张英与张廷玉、张廷璐父子的叙述,明确地告诉后人,周大璋非张廷玉塾师。周大璋确在张家当过塾师,但是为张英的孙辈,即张廷玉、张廷璐等人的子辈塾师。那么,周大璋是不是在张廷玉补博士弟子员后教了他呢?一般的常识,这时候最多也只是相互切磋,再无可能有“师生”之名分了。

另外,周大璋授过湖南龙阳县令,后改授江苏华亭教谕,再任《江南通志》局总裁、紫阳书院山长。曾著有《四书精言》40卷、《四书正义》19卷、《左传翼》18卷、《修凝堂文钞》6卷、《朱子古文读本》16卷。这些,均与《枞阳县志》等介绍一致。需要指出两点,一是《枞阳县志》等均载周大璋生于1771年,卒年不详。但如前所述,《墓表》准确记载周大璋生于康熙八年(1669),卒于乾隆三年(1738),这一发现的意义也非同寻常,对于《枞阳县志》人物录周大璋词条等内容,均具有更正、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二是《墓表》载周大璋卜葬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仲冬,“同里左君歧山为志铭”,现存周大璋墓碑落款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当为后世重修。

《墓表》载:“公(周大璋)之先世由宜兴迁桐者省元仕龙即濂溪(周敦颐)之十四代孙也。”周大璋作为周敦颐的后辈,是鹞石周氏的杰出代表,深得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程朱理学精髓渊源,成一代理学大家,道光四年(1824)桐城曾有任职全国各地的翰林院庶吉士(进士出身)、举人等儒生20余人联署《公举理学禀稿》,向安庆府公举周大璋的理学。笔者亦是鹞石周氏后学,疑可忝列周大璋非直系第十四或十五世孙。说周大璋教出了宰相张廷玉,笔者也挺自豪的,但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牵强附会和一点讹错。此番考证,是为先贤周大璋和张廷玉负责,也是为桐城派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负责。

猜你喜欢

塾师张廷玉张英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艺术百家 张英
张廷玉配享太庙风波
张廷玉训子
张廷玉训子
改对联
改对联
段祺瑞的宽容
段祺瑞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