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分之一浯屿岛

2016-09-23曾雅旋

海峡旅游 2016年9期
关键词:天妃织网渔村

曾雅旋

一日游路线

和平码头 → 浯屿旅游码头 → 后江沙滩 → 渔民活动中心 → 浯屿供销社 → 大会堂织网厂 → 中街 → 天妃宫妈祖庙 → 滨海路—浯屿旅游码头 → 浯屿海上牧场 →和平码头

中国第一渔村

早晨九点半,在厦门和平码头登上去往浯屿岛的波赛东号客船,拂面而过的是夏日海滨城市潮热的气息。透过船舱的窗户往外望去,海面闪烁着金黄光芒,波光粼粼,好不耀眼,偶可见船只于不远处如默剧般漂浮而过,与更远方的天际线为背景,拼接成一幅写意的海上行旅图。

旅客可以乘坐华方木船体验“海上渔排生态游”。

一路途经鼓浪屿、小金门等岛屿,船行约45分钟后,规模不小的渔排在眼前不断掠过,待船身在水波晃动中缓缓靠岸,便已顺利抵达漳州龙海的浯屿岛。初登浯屿岛,站在岸上环视周围,码头边停靠着数艘船舶,有正在上下客的小舢板,有载运货物往来的货船,还有专门为岛上居民输送生活所需淡水的水船。岸上格外醒目的“中国第一渔村”宣传字样引人好奇。

沿着码头的岸边往中街方向步行,一间间生活杂货铺比邻而聚,沿袭旧时风格,偶能瞅见铺子里三两岛民正闲话家常。随着人流继续前行,一栋栋住宅楼比肩而建,多是四五层的独栋楼房,与街边老铺形成反差。如果不是随行带路人李珏的解说,此番村景实在与心中渔村的传统形象格格不入。作为浯屿岛上唯一的渔村,浯屿村所在区域仅占海岛的三分之一,然而这“三分之一”却拥有全国最大的远洋捕鱼船队,数量竟达500多艘。如此大规模的船队非一蹴而就。1984年,全村受益于改革开放热潮,岛上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制”“集体财产投标下放”,掀起了“合股热”“造船热”。有了政策红利,浯屿村人在远洋捕鱼这个行当上更是投入,目前岛上拥有11座造船厂。

在浯屿岛,除织网、补网外,造船、修船、制冰、船只保养、渔排养殖等一系列与渔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也都一并成为岛上重要的经济命脉,使得浯屿这座“中国最大渔村”可以名副其实。目前,岛上有11座造船厂。

因这里是纯粹的渔村,如果不担心迷路,随性钻进巷道,不时便可见妇女同胞们围坐一起专注织网。浯屿岛最有趣的一幕,要属村里的“人民大会堂”。这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在大门之上还挂着昔日“军民文化娱乐中心”的老招牌,登门入内,满眼惊喜。偌大一个礼堂,许多面容姣好、肤白体瘦的年轻女子,动作纯熟地织网,有说有笑。地上堆着数不清的墨绿色渔网,旁边摆放着颜色鲜艳的织网工具,角落里五六台风扇一并四面翻转,风吹网动,毫不停歇。整个渔村500多艘远洋渔船的长期作业有赖于这一繁琐工序的有效供给。除织网、补网外,造船、修船、制冰、船只保养、渔排养殖等一系列与渔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也一并成为岛上重要的经济命脉。

到浯屿最不可错过的就是当地的海鲜,深海野生的石斑,黑鲷鱼,鱿鱼和各种贝类,都值得一尝。逛完岛,还可以带上本地特产的干货回家炖汤,味道鲜甜。

每年六七月的休渔期,浯屿村的女人比往常更加忙碌,造船、修船等配套作业也紧锣密鼓有序跟进。一到八月休渔期结束,村中青壮年男子整装待发,浩浩荡荡地开启数月远洋捕鱼的日子。对于真正有海上作业经历的浯屿人而言,出海并无浪漫可述。远洋出海,周期长,工作力度大,危险系数高,再加上全球海洋资源紧缩,捕鱼作业并不像十几二十年前那样好赚,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岛民,不再以远洋捕鱼作为唯一生计。村委也开始学习转变产业思路,期望在渔业之外有所突破,思考如何在现有产业之上良性开发海上产业生态,转型休闲渔村产业,既保护海岛生态,改善居住环境,又能提供渔村之乐,让更多人发现浯屿岛独特之美。如今从岛上到海上,有兴趣的旅人已可以搭乘小舢板到附近海域体验海上牧场等项目。

专门为岛上居民输送生活所需淡水的水船。

村里这一幕幕织网、补网的场景,看着规模不小。

百年浯屿,风土小岛

三四十年前同样是“靠海而居,以渔为生”的浯屿村,在很多老渔民的记忆里还是一座风雨浪尖上的“苦岛”。一方面村庄作为海防前线承担着生活与生计上的诸多限制;另一方面是交通不便所带来的生活资源匮乏。如今,苦岛化身“中国第一渔村”,令很多老人难以想象。

?海上牧场|以“了解海洋生态,领略海上风光、品尝在地海鲜、体验渔牧生活”为主题的海上休闲旅游景区,利用当地渔民海上网箱养殖的传统渔排,改造成海上餐厅,在此可吃到当季海味,也可体验渔排海钓乐趣。

在渔村,无论老少,都能说出浯屿所在的确切经纬度。而东经118.08°,北纬24.20°之外,面积0.96平方千米的岛屿上,三分之二区域为军管区的话题,也是最常听到的闲谈。

深谙浯屿历史的蔡福乐先生,是岛上唯一的学校——浯屿小学的退休高级教师,被当地人称为“活历史”,操着一口闽南普通话。据他介绍,浯屿岛旧时归属泉州府同安县管辖,自古是海防要地,明清以来更是被视为海上交通要冲与军事要寨。清代地方志记载:“浯屿在县(指同安县)极南,孤悬大海中,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门户。”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五“海防”篇也写到:“浯屿,周围六里,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极为要害。”

出生于1943年的蔡先生,本着对浯屿岛的故土情感,曾写了一本《美哉,浯屿岛》的小册子,热情地向游客推介浯屿八大景。岛上原本存有古城墙、古炮台等众多史迹。清道光年间,福建水师提督许松年曾在岛的西侧修筑炮台,岛上也曾有一块“剑鼓石”,据说是郑成功的练兵处,如今炮台只剩下一块石碑,练兵处原址上也立起了高楼。

海上牧场内景图。

浯屿八景基本无缘造访,岛上的渔民日常却依旧足够吸引。渔民对妈祖娘娘信仰虔诚,天妃宫是岛上最重要的妈祖信仰之地,此外还有邢府庙与江府大师庙两座宫庙。对于全村信众而言,每四年在天妃宫处举行一次的“王爷做醮”才是岛上场面最壮观的节庆活动。农历8月11日“请王爷”,所需“王船”需提前一月由村里的五六个造船木匠精心制造,经农历10月17日至18日两天的王爷巡游后,至农历12月11日,开始“送王船”,在腰鼓队的助兴下举村同庆,缓缓抵达浯屿的后江沙滩,仪式达到高潮。全部仪式历时近半年。

平日里从天妃宫前往后江沙滩,虽然没有“王爷做醮”的热络场景,却可以在穿街走巷中窥见海岛最平凡的生活场景,隐约间,还有海浪和海风合奏的声响贴身而过。

浯屿人说浯屿

浯屿岛|非去不可的理由

沙滩日出和海边逐浪

蔡福乐|浯屿小学退休教师

早晨五点左右,在浯屿岛的后江沙滩看日出,太阳一点点从海平面浮出,光芒照大地的瞬间,那一刻的浯屿岛最美;傍晚六点,潮水退去,成群结队的小螃蟹在滩涂处横行霸道;此外在后江沙滩上追逐浪花或是打沙滩排球也是很健康有益的体验。

从渔民活动中心走到后江沙滩,不过5分钟的路程,一转弯,风景截然不同。

浯屿天妃宫

蔡志明|天妃宫主理人

浯屿天妃宫,建于浯屿岛中心地带,自明清以来便成为渔家的聚居之地,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宫中祀奉“天上圣母”或曰“天妃”神像,俗名“妈祖”,两配祀有“千里眼”与“顺风耳”二将神像。浯屿人信奉妈祖,每逢出海作业季节,家家户户都带上贡品到天妃宫祭拜妈祖,以求出海作业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坐船巡游海上渔排

林荣波|浯屿村村委

浯屿与厦门近在咫尺,村“两委”原本也有发展休闲渔业、海岛旅游的打算,但一直在摸索和转型中的阶段。浯屿岛渔民,历代以打渔为主业,自古便在四面环海的自然环境中长期生活,从最早的小木舟、木帆船,再到木质机械船,以及现在的铁质船和钢制船,从以纯渔业为主的渔村一路走来,观念上需要转变,才能一步步往休闲渔业的方向发展。

岛上唯一的学校——浯屿小学。

“海上牧场”管家导游带你游村

杨杰|当丰旅游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浯屿岛面积虽小,却有超过7公里长的海岸线,周边海域水产丰富,盛产鱿鱼、黄花鱼、鲳鱼、白带鱼等鱼货,是远近闻名的海产基地。来浯屿岛游玩,中午可以在海上牧场用餐,食用当季最鲜的海鲜;还可以坐船去体验海钓,坐船游赏渔排。我们希望来浯屿的旅客,不单纯只是逛渔村,还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游玩服务,如管家导游带着你走村,深入体验渔岛风光。

趣味海钓

林泽超|浯屿青年,海上牧场职员

1998年出生在浯屿岛,在厦门上了11年学,高中毕业,觉得社会经验更重要,于是回到浯屿,登上自家的捕鱼船从事了两年的远洋捕鱼工作。海上长期作业,工作辛苦,也缺乏吸引力,刚好“海上牧场”项目启动,我便希望通过自己和长辈,还有同事们的努力,共同建设美丽的浯屿岛,吸引更多海内外的游客。对于年轻人,平时浯屿岛上的娱乐设施有限比较乏味,但是海岛风光不错,我和朋友们多以游泳、钓鱼、骑车为乐。

猜你喜欢

天妃织网渔村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小渔村的变迁
刊印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卷头插图解析
意大利五渔村
明代关于“天妃”封号的论辩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佛教抑或伊斯兰教?
织网捕猎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