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愤青误国

2016-09-23楚不易

特别文摘 2016年17期
关键词:胡宗宪俾斯麦倭寇

楚不易

时间:明朝嘉靖年间(16世纪50年代)

愤青:王本固

结果:倭寇祸乱江浙福建沿海10年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作为抗倭前线的最高领导人,直浙总督胡宗宪制定了“剿抚兼用”的计划,而招抚的首要对象,便是他的安徽老乡王直。

王直,自号“净海王”及“徽王”,以日本长崎的平户为基地,部众数十万,战船无数,控制三十六岛的“岛夷”,势力遍及日本及东南亚,是不折不扣的海上霸主,及“倭寇”的总后台。

“首倭而作乱者,徽人王直也”,擒贼先擒王,只要解决掉王直,“其余皆鼠辈,毋足虑。”胡宗宪的计划无疑是正确的。经过两年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王直同意接受招安。

1557年10月,王直率千余名“骁勇之倭”来到了舟山群岛的岑港。

胡王二人正谈得起劲时,胡宗宪的政敌、浙江巡按使王本固跳了出来。

这个愤青声称,胡宗宪肯定收了巨额贿赂,才招安老乡王直!王直是要做“海贼王”的男人,必须杀掉以绝后患!招安?做梦去吧!

1558年1月,在王本固的坚持下,王直被捕入狱。

胡宗宪竭力上书进言,希望能免王直一死,并放宽海禁,从根本上解决“倭患”。

最终,在王本固等一众愤青的坚持下,朝廷下令处死王直。王直死前曾说:“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果然,王直死后,东南沿海陷入大乱。“倭寇”失去控制,祸乱江浙福建10年。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愤青:德皇威廉二世

结果:德国战败

威廉一世在位时期,“铁血宰相”俾斯麦将外交技巧运用得如艺术一般。

当时的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俄国五个大国,各有矛盾,地缘政治不容乐观。

俄国与奥匈帝国存在着矛盾,德国居中充当和事佬,分别与二者结盟,保证了德国的基本安全。

英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但也有求于德国。英国与俄国存在着争端,德国与俄国又是同盟,德国便成了英俄两国关系的调解者。

即便对于世仇法国,德国也没有把事做绝,与之保持最基本的外交关系。

四个大国都与德国有矛盾,又都与德国合作,这就是俾斯麦为德国精心打造的外交战略。

威廉二世上台之后,一切都变了。

这位皇帝是个愤青,他的信条是,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必须分清楚!爱就是爱,恨就是恨!

既然铁杆盟友奥匈帝国与俄国不和,而朋友的敌人就是敌人,那么,俄国就是敌人!被踢出同盟的俄国,最终与法国达成了同盟。德国外交因此优势尽失,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这是俾斯麦最为忌惮的。

然后是法国。既然德法是世仇,那么法国自然就是不共戴天之敌。友谊?滚蛋!

再看英国,其实德英之间没什么大的矛盾。但愤青威廉二世誓与英国争老大,四处宣扬对英国的不满。迫不得已,英国只能把德国当成了自己的头号敌人。

20世纪初,英国还加入了俄法两国的协约国阵营。

硬把法俄英三国拉在了一起,威廉二世真是作死。

从左右逢源,到被三面夹击,德国不败才怪呢。

猜你喜欢

胡宗宪俾斯麦倭寇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这个饱受争议的民族英雄为何自杀
巧借潮水灭倭寇
徐渭的幕府时光
智慧的选择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
抗倭能臣胡宗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