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气候农业能成“气候”吗?

2016-09-23农经董静儒

农经 2016年9期
关键词:气候农业

文|《农经》记者 董静儒

大气候农业能成“气候”吗?

文|《农经》记者 董静儒

创业公司广州大气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成立不到半年时间里获得2000万元天使投资,其产品“农眼”也深受业界和资本市场瞩目。大气候农业公司以及“农眼”的优势究竟在哪?大气候农业能成“气候”吗?

郁南县试点现场的农眼产品

“我们是创业公司,有态度和认真是我们基本应该做到的”, 广州大气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气候农业,AIRAG)CEO易丙洪在一次回复记者的邮件中这样说。企业领导者的态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高度。“保持谦卑和自省,让情怀落地,建立起人与地的连接,是大气候的初心,更是大气候的使命。”

近日,大气候农业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农业智能硬件产品“农眼”。大气候农业一次性推出了三款产品,包括“农眼”智能监测系统、气候云大数据种植监管平台、“农眼”APP。据了解,“农眼”的推广工作现已开展。

大气候农业是一家涉足农业物联网大数据领域的高科技公司。2015年11月大气候农业成立,公司致力于“互联网+智能硬件”创新研发,将智能传感、成像及定位等技术应用于农田及种植园等场景,为农户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种植,为提高农产品品牌附加值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三大优势获天使投资青睐

2016年3月,成立不到半年的大气候农业宣布获得2000 万元天使融资。获得融资并非幸运,也绝非偶然。据悉,在确定这一轮融资以前,大气候农业已经推掉了几家千万级别的融资意向,专注于产品性能的优化。

获得天使投资青睐,除了大气候农业精准的市场定位、先进的技术和跨界超前的商业理念外,其还有三大优势,一是智能农业的“蓝海”获得资本市场瞩目。中国农业起步和发展水平比较低,智能农业是国家战略的大方向,而在其中,“物联网技术+农业”将撑起智能农业的未来。

二是大气候农业CEO易丙洪获得投资人关注。易丙洪此前作为无人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拥有农业服务领域的成功经验,曾走遍中国的农业区域,体味农村田间,与种植区的农民深入交流,深切领悟到科学种植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核心,易丙洪说:“解决之道就在于如何将科技与农业无缝有效地结合。”据了解,易丙洪还拥有七八年的物联网业务经验,这些都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三是公司拥有专业高效的管理团队。据了解,目前大气候农业已经组建了数十人的精英团队。其团队骨干在研发、供应链管理、农业管理、销售等方面均有深厚积累,15位高级合伙人均是来自国内知名企业的高管,其中CEO易丙洪与COO江峰、CTO洪建、CMO廖剑津等8人组建的创始团队,均有5—10年的创业经历。其专业的团队、过硬的技术和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及商业价值,使得“农眼”和大气候农业能在业界一炮打响,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大气候农业CEO 易丙洪

产品直击农业“痛处”

“装了这台设备,产量提升了两成。卖出的黄皮都贴有二维码,消费者扫描就知道我用的是有机肥,打药少,还可以看到果园的图像,价格也比其他果园高一截。”8月中旬,郁南县的大部分农户结束了长达一个月的采收,郁南县水塘村农户谢鉴标向众人介绍道。谢鉴标所说的设备,正是大气候农业研发的“农眼”农田智能监测系统。

时间退回到2016年5月,“农眼”智能监测系统问世并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进行合作试点。在郁南县,盛产珍稀水果无核黄皮,其味美甘甜,药用价值极高。然而,由于当地土壤状况复杂、种植方式传统,年产量始终不高。当地政府和农民几经尝试改良,效果并不乐观。

大气候农业自主研发的高科技硬件产品“农眼”的试点运用,为郁南黄皮产业发展提出了解决之道。该平台第一期建设监控中心、田间监测基站(农眼)及农产品溯源系统等,覆盖无核黄皮、蔬菜、优质稻等基地面积达3000亩。

在郁南黄皮种植的实践中,大气候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平台辅助当地农民科学种植,同时以“绿色有机可追溯”作为切入点,提升了农业产品价值和稀缺性,保证了产地可靠性和安全性,推动郁南特有农产品品牌化。“农眼”试点果园出产的郁南无核黄皮,消费者可扫描包装盒的溯源二维码,得到农场负责人、农场地址、品种编号,甚至气候、土壤数据,施肥打药记录等数据。郁南无核黄皮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进行品牌化运作,农民年收入可提高20%以上,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看得见摸得着赚得到,农户乐开了花,也让当地政府坚信科技一定会改变农业。正因如此,在前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云浮市与大气候农业近日达成全面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将应用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建设农业生产智能监测系统与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预计未来的三年内,“农眼”将覆盖云浮市15万亩经济作物产区。

另外,“农眼”所检测到的所有数据都开放给农业科技专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地块信息,农作物信息的数据化,为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种植规划提供了及时全面的数据支持,也为种植者与采购商、消费者的对接提供了基础。依据监测的土壤、气候和病虫害信息及第三方数据,当地农业部门、农技服务人员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服务,还可以链接其他地区的专家资源,促进标准化、科学化生产方式的推广。政府的市场资讯、政策信息、农技知识也可以快速传达给农户。

易丙洪认为,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公司有很多,而发展农业的关键不仅在于物物相通,更在于将目标对准土地。大气候的“农眼”直击中国农业的“痛点”,降低农户的看护成本,并为农业提升科学决策数据,降低生产风险,是切实解决农业生产最核心问题的产品。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互联网的服务方式,让农民、农资商和政府都能从中获益是“农眼”的核心所在。

与其他同业物联网产品相比,“农眼”的优势是在高度的集成和便捷易用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农业监管效能,提升农业品牌,切实解决农业信息采集和互联网对接,让更多人了解产品的生产环节,未来可以实现产能和价格预测。

提供管家式全程服务

“不能把产品卖给农民就不管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感受到很多所谓的‘高科技农业产品’给农民带来的包袱和教训。如果一个产品只求销量、卖完就走,却没有给农民一整套相应的、持续的服务与帮助,只会换来农民对高科技产品的畏惧和不信任。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易丙洪说, “创立大气候农业的初衷,就是要做一个真正解决农业生产痛点的产品,做一个真正服务于农民、将科技与农业有效结合的服务型企业。”

任何一项新技术和新工具想普及,首先要降低使用门槛,并快速收效。“农眼”定位于生产服务工具,针对用户使用层面,降低价格,便捷易用,解决“怎么种”和“怎么卖”问题。“怎么种”,“农眼”通过与农业专家对接基本数据,指导农业生产;“怎么卖”,“农眼”对接卖家,销售,与商业合作伙伴一起为种植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大气候农业创立的使命是“建立人与地的连接” ,面对农业这个万亿级市场,围绕农产品生产,可以切入农资采购、植保服务、生产管理、金融服务、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衍生出巨大的市场和创投机会,而大气候农业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则贯穿了整个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

四百万用户的存量市场

“农眼”产品面世后,如何更快速地把产品推向市场,成了大气候农业的工作重点。针对中国农业生产分散、生产模式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农眼”主要为规模化、户外种植、高附加值农户提供服务,包括高附加值疏菜和药材生产。

据悉,现阶段“农眼”主要开拓中国的南方及西部的水果产区市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以及云贵川、陕西、新疆等水果主产区,为他们提供精准种植服务、品牌服务,并打通销售渠道。据大气候农业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拥有300—400万农业规模化用户的存量市场,假设一户用10套, “ 农眼”设备销售量可以达到4000万套。此外,大气候农业还会开拓规模化农户的种植服务市场,这个市场显然更大。能否做到这个目标,仍然取决于公司的战略执行力。大气候农业目前正在积极与全国各大区域种植大户及县域农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在行业内建立领先优势。

“农眼”更大的价值在于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农业产业链的数据服务,向上可延伸至土地流转、农资交易,向下可拓展至技术服务、土壤治理、农产品交易等,其中蕴含的商机和商业价值十分可观。

谈到在发展规划和国际化探索方面,易丙洪说:“上市是大气候农业未来3—5年的目标”。大气候农业持开放态度,因为国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更为成熟,现在已经在考察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大气候农业的‘农眼’产品,将有助于中国海外农业投资者实现跨地域耕种管理。”

物联网开启中国农业品牌之路

易丙洪说:“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中国农业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必将彻底颠覆中国传统农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手工劳作方式。”

中国农业一直以“小农经济模式”为主,农民收益不高、缺乏稳定性、生产决策缺少科学分析和依据。然而,近年来政府主导的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规模化农业发展及新农人兴起,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倡导改变“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路。“互联网+农业”成为时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

智能物联网将会给农业产业链带来更多便利和实惠,对规模化种植用户,可以有效减少种植成本和种植风险,实现精益种植;在销售端,可以切实解决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实现产品可追溯,解决产销分离问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从而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只要在规模化农业经营大户上取得成功,可以带动中国农业走向物联网时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农业物联网要获得成功,一定要解决好技术实用性和成本问题,改变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让中国农业发展受益,老百姓才愿意接受。当前,在国家力推农业现代化之际,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推广,农户使用新技术意愿增强,是农村物联网发展的好时机。”易丙洪说。

从“植保无人机”到“大气候农业”,能够看得出易丙洪志在农业现代化,他说:“投身于大气候农业创业,既有个人情怀,也缘于对农业发展前景的执着。”

在个人层面 ,“在中国做农业没有情怀是不行的,因为需要持续的投入。”易丙洪从小跟着父母一起干农活,对农民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童年的成长经历与工作后对农村的实地调研使得他对农业和农民有着比别人更深入和专业的见解。

在宏观层面,“中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走向规模化、现代化生产阶段,但中国农业仍然停留在小农生产这个低水平生产阶段,农业现代化、农业品牌化是中国必由之路,现代化农业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下一个‘蓝海’。”易丙洪说。

猜你喜欢

气候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气候变暖导致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恶化
咦?气候会变化?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