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文化观念调查分析

2016-09-23董祥宾沈壮海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院校素养

董祥宾 沈壮海



当前大学生文化观念调查分析

董祥宾沈壮海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高度认可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但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了解以及警惕西方文化价值渗透的意识有待提高。调查还表明,人文科学类大学生比社会科学类和理工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感兴趣,农林类院校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度相对较低,而其学习传统文化课程的意愿很高,师范类院校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高的责任意识。当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需从建立大学生文化观念与文化素养定期调查评估机制、开设文化素养教育必修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同时还要处理好文化素养教育中“古与今”的问题。

大学生文化观念调查分析建议对策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对文化的态度、看法、情感等关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文化素养高低更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为掌握大学生的基本文化观念状况,进而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提供数据参考和方向指导,本文以《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为基础,并结合2016年的最新数据,就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心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认知状况、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就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概况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课题组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寻求客观真实数据为目标,采用自行研制的调查问卷开展了一系列调研。2015年度的调查问卷是在2014年度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新问题进行的修订完善,问卷主要围绕着“大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状况及其成效”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展开,其具体指标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文化观、择业观、学习状况、思想理论认知、网络行为、身心健康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状况等方面,侧重对大学生认知、认同、行为意愿及行为选择等的考察。在文化观方面,问卷侧重考察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对中西文化节日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看法以及各高校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状况等。

2015年度的调查抽样采用随机抽样与立意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年抽取的30

所部属高校的基础上,又增加抽取了其他部分省份的5所高校,共计抽取35所样本高校*35所样本高校包括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样本抽取以各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规模为分层特征,通过相应抽样计算方法确定各高校的抽样规模及其抽样学院不同性别、学段(本、硕、博)大学生的样本规模。本次调查从2015年5月到6月历时两个月,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3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4%。经信度和效度检验,调查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Cranach’s ɑ系数)为0.875,说明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数据—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构效度达到了统计学要求,能够准确反映调查对象的现实状况。课题组采用SPSS22.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总样本中,男生占54.9%(N=1884),女生占45.1%(N=1548);汉族学生占88.0%(N=2992),少数民族学生占12.0%(N=409);“985”大学学生占51.4%(N=1747),“211”大学学生占40.7%(N=1380),其他大学学生占7.9%(N=270);大一学生占18.1%(N=621),大二学生占18.2%(N=625),大三学生占18.7%(N=641),大四(含大五)学生占17.6%(N=606),硕士生占18.4%(N=631),博士生占9.0%(N=310);人文科学类学生占15.7%(N=536),社会科学类学生占25.5%(N=870),理工类学生占58.8%(N=2008);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38.0%(N=1305),共青团员占58.6%(N=2010),民主党派成员占0.2%(N=7),群众占3.2%(N=110);籍贯为农村的大学生占35.9%(N=1233),籍贯为乡镇的大学生占9.0%(N=309),籍贯为县城、县级市的大学生占19.9%(N=684),籍贯为地级市的大学生占19.7%(N=676),籍贯为省会城市的大学生占10.3%(N=352),籍贯为直辖市的大学生占5.2%(N=180);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占85.6%(N=2937),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占14.4%(N=494);独生子女大学生占52.5%(N=1802),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占47.5%(N=1628)。*数据统计中存在个别问卷有关题目未作答现象。

为体现调查的连续性与一贯性,2016年的调查是在2015年基础上进行的,同样就35所样本高校发放了350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3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课题组对2016年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重新修订与完善,其中加大了对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的考察力度和范围。为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文化观念基本状况,故本文分析在2015年调查数据的基础之上借用了2016年新增问题的调查数据。

二、基本状况

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发展充满了自信,其高度认可文化建设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正确认识并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并对中华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一)认可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文化建设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课题组重点考察了其对文化建设中“文明”、道德、核心价值观等重要问题的看法与态度。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高度认同“文明”、道德、核心价值观等对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体现了其对文化建设价值的认可。

其一,大学生高度认同“文明”对民族、国家发展和强盛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调查显示,95.4%的大学生赞同“文明体现民族追求,铸就国家强盛”,4.1%的学生态度中立,仅有0.5%的学生表示不赞同。

其二,大学生高度认可道德建设在国家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调查显示,92.7%的大学生赞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2%的学生态度中立,仅有2.1%的学生表示不赞同。

其三,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能够认识到国家提出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2016年调查数据显示,81.6%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十分有必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有3.1%的学生表示不赞同。

具体数据见表1。以上充分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文明”、道德、核心价值观等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能够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表1 大学生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的认同度(%)

(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了解需进一步提升

调查显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受当前大学生的喜爱。其一,大学生高度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9.6%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仅有1.2%的学生不赞同。其二,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高度认可,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与学习意愿。从兴趣上看,有71.2%的大学生表示“对古代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舞蹈武术”等民族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从意愿上看,有77.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参加“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学习民族乐器、练习中国功夫”等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其三,相较于西方文化节日而言,大学生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在问及“是喜欢西方文化节日还是喜欢中国传统节日”时,有67.0%的大学生表示“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1.4%的大学生表示“更喜欢西方文化节日”,27.7%的大学生表示“两者同样喜欢”,1.5%的大学生对“两者都不喜欢”,还有2.4%的大学生“说不清楚”。这说明,与西方文化节日相比,中国传统节日更受当前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但当问及“对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了解程度”时,仅有63.8%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历程表示了解(包括“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而且其中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12.5%。有32.3%的大学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还有3.9%的大学生表示“不大了解”和“很不了解”。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大学生群体中了解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比例较低,且缺乏深入了解。各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并以此来增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代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要从根本上指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为调查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看法,课题组着重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这集中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1.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先进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发展方向、指导理论、制度基础的认同,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信。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有着相当高的认同度。87.2%的大学生赞同(“非常赞同”50.8%,“比较赞同”36.4%)“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6.0%的大学生赞同(“非常赞同”49.2%,“比较赞同”36.8%)“大学生应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86.9%的大学生赞同(“非常赞同”50.4%,“比较赞同”36.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87.8%的大学生赞同(“非常赞同”50.4%,“比较赞同”3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见图1。这充分说明,大学生能理性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适合走、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坚持什么指导理论、坚持什么制度。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与自信,集中体现了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所走的道路、所坚持的指导理论与制度基础的认同与自信,其实也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图1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

2.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灵魂与根本体现。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态度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否认同与自信最集中、最根本的反映和体现。

其一,大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与作用。为测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的认识,课题组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条目的重要性进行描述,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量表设置选项“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一般”、“不大赞同”、“很不赞同”,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行选择与评价。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高度认同。其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度为91.7%,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认同度分别为94.5%、93.7%、87.0%,对12个条目的具体认同度分别为 :富强(96.2%)、民主(92.4%)、文明(95.4%)、和谐(93.9%);自由(90.9%)、平等(94.0%)、公正(95.2%)、法治(94.7%);爱国(79.0%)、敬业(80.8%)、诚信(91.9%)、友善(96.4%)*“赞同”的百分比为“非常赞同”与“比较赞同”的百分比之和。。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81.6%的大学生认为“国家提出核心价值观十分有必要”。这说明,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及其提出的必要性,高度认同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其二,大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了较高的责任意识。调查显示,85.5%的大学生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这说明大学生群体能够认识到每个公民包括自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责任。

(四)能理性看待西方文化,但对西方文化价值渗透的警惕性有待提高

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锋的背景下,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是一个民族文化心态的重要体现。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课题组着重从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节日、西方影视作品等的看法,警惕西方文化渗透的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能理性而清醒地看待西方文化,但对西方文化价值渗透的警惕性有待提高。

其一,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性看待西方文化节日,但也有小部分学生接受了西方节日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67.0%)表示“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仅有1.4%的大学生“更喜欢西方文化节日”,27.7%的大学生表示“两者同样喜欢”。而且在喜欢西方节日的大学生*包括“更喜欢西方文化节日”和“两者同样喜欢”的大学生。中,有58.4%的人表示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主要原因是“借此消遣娱乐,放松心情”。这说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更受大学生的喜爱,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性看待西方节日文化,只是抱着娱乐消遣的态度来对待。但我们也应看到,合计有29.1%的大学生*包括“更喜欢西方文化节日”和“两者同样喜欢”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对西方文化节日的喜爱,并且在这些大学生中有52.9%的人表示喜欢西方节日是出于“对西方节日蕴含意义的认可”,这说明存在部分大学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认可和接受了西方节日文化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与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其二,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要警惕西方文化价值的渗透,但也有部分学生的警惕意识有待提高。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45.6%的大学生认为“西方的影视文化作品比国产的更好看”,仅有21.9%的大学生不赞同这种观点。这说明西方的影视文化作品在大学生中还是比较有市场的,这也构成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影响青年学生的主渠道。对于西方文化,59.2%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应当警惕西方文化的价值渗透”,但也有24.7%的学生对此态度中立,还有16.1%的学生表示不赞同。总的看来,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性而清醒地看待西方文化,认为我们应该警惕西方文化的价值渗透,有一定警惕价值渗透的意识,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忽视对西方文化价值渗透的警惕,这种警惕意识有待提高。

图2 大学生喜欢西方文化节日的原因(%)

(五)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满怀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豪感,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高达91.5%的大学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而自豪”,89.9%的大学生认为“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新辉煌”。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95.6%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这充分说明中国大学生怀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前景有着相当的自信。

总之,当前中国大学生高度认可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豪感,并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但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价值渗透的警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调查还显示,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观念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开展工作、进行教育。

三、大学生文化观念的差异性表现

调查显示,人文科学类大学生比社会科学类和理工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感兴趣,农林类院校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度相对较低,而其对学习传统文化课程的意愿则很高,师范类院校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高的责任意识。

(一)人文科学类大学生比社会科学类和理工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

从学科角度来看,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兴趣关注点等的不同导致了其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和态度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一,人文科学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最高,理工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最低。调查显示,80.9%的人文科学类大学生表示对“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舞蹈武术等传统文化”感兴趣,高于社会科学类大学生72.0%的比例,也高于理工类大学生68.3%的比例(χ2=53.059,P<0.001)。有84.3%的人文科学类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学习民族乐器与舞蹈、练习中国武术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而在社会科学类和理工类大学生中此比例仅为77.3%和76.0%(χ2=38.999,P<0.001)。

其二,在社会科学类和理工类大学生中了解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比例偏低。交叉分析显示(χ2=72.229,P<0.001),人文科学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人数比例最高,为75.0%,社会科学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比例为65.0%,理工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比例最低,仅为60.1%。一般线性回归显示,就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了解度来看,人文科学类大学生比理工类大学生高36.3%,社会科学类大学生比理工类大学生高9.4%,见表2。这种状况跟大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相关,但对自己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与文化血脉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无论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这同时也说明如何加强各个学科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增强传统文化对各个学科大学生的吸引力是各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农林类院校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度相对较低,而其学习传统文化课程的意愿则很高

由于学校的发展特色、学科背景等的不同,不同类型的院校文化素养教育情况各不相同,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及学习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其一,农林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了解度都比较低,尤其是在农林类院校,仅有53.7%的大学生表示了解中华文化发展演进的历程,此比例在所调查的院校类型中是最低的。另外,有8.1%的农林类院校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了解中华文化发展演进的历程,此比例在所调查的不同类型院校中又是最高的。在所调查的师范类院校中,表示了解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学生比例也较低,仅为57.8%。在理工类、综合类、财经类等院校中,表示了解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3.0%、67.0%、72.7%。

表2 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了解度的一般线性回归分析

其二,农林类院校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及学习有更强的意愿。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94.5%的农林类院校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此比例在所调查的不同类型院校中是最高的,其后依次是师范类院校(88.4%)、理工类院校(85.5%)、综合类院校(85.4%)、财经类院校(76.6%)。当问及“如果学校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您是否愿意学习该类课程”时,81.5%的农林类院校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此比例在所调查的不同类型院校中也是最高的,其后依次是综合类院校(79.9%)、理工类院校(78.9%)、师范类院校(77.2%)、财经类院校(76.2%)。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在对传统文化教育与学习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在结合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各高校思考的问题。

(三)师范类院校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高的责任意识

调查表明,相较于其他类型院校,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表现出了更高的责任意识和行为意愿。数据显示,从责任意识上看,在师范类院校中,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的学生比例最高,为90.4%。此比例在所调查的其他类型院校中分别为,农林类院校(88.6%)、理工类院校(86.1%)、财经类院校(84.6%)、综合类院校(84.2%)。从行为意愿上看,师范类院校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大学生下基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讲活动”的比例最高,为68.0%。此比例在其他类型院校中都比较低,均低于60.0%,其中财经类院校最低,仅为51.8%,见图3。这说明,财经类、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等院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侧重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意愿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践行、促成其实现从知到行的有效,避免知行分离。

图3 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

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建议

当代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观、文化素养如何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文化观,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面育人的必要内容。总的看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一)建立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调查评估机制

大学生的文化观念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文化观念与文化素养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要有效开展文化素养教育就必须切实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的基本状况。为此,我们应建立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调查机制,定期进行调查评估。

其一,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应从战略全局角度构建对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进行调查评估的长效机制,定期了解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的整体状况,构建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测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的发展变化状况并找出其原因,进而有依据、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战略政策。

其二,从学校微观角度来看,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定期调查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本校大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的基本状况及变化,了解学生对文化素养教育的基本诉求、意愿与想法,了解学校文化素养教育的成效、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本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而且也能为国家层面的调查评估提供基本数据信息。

(二)开设文化素养必修课程,有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素养教育

调查发现,当前各高校的文化素养教育参差不齐,状况各异,总的来看尚未受到高度重视。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相应的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即便有也更多是以选修课、主题教育活动等的形式出现。如果没有严格而正规的管理与要求,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选修课、主题教育等活动中去,这些活动无法实质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根本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各高校应将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必修课程,开设相应文化素养必修课,并将其贯穿于大学课程学习的始终,通过正规而严格的管理来切实提高学校及学生对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视。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开设文化素养必修课程,既不能想当然,也不能一刀切,要有侧重、有针对性。

其一,抓住文化素养教育的关键,明确教育目标,有侧重地进行教育。文化素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文化观、价值观教育。高校文化素养教育要侧重塑造大学生积极而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文化兴趣,培养学生文化情怀,实现从文化符号认知到价值认同,进而使其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其二,了解学生兴趣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只有在学生感兴趣并乐意接受、参与的前提下,文化素养教育才能真正有效。高校在开设文化素养教育课程、选择教育内容时,要充分了解并切实结合大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而不是随心所欲、想当然。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意愿很高,要求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活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的呼声也很高,而其对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史的了解度却较低,这说明大学生在民族文化及历史教育方面需要加强。所以,在文化素养教育中,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考虑开设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程。

其三,根据学校、学科及学生特点,有差异性地进行教育。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文化观念、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不同类型院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这种差异则更为明显。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具体情况以及学科专业差异等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课程和教育内容。如人文科学类大学生其专业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文化素养教育色彩,尤其是历史、国学等专业其人文情怀教育色彩更鲜明,这些专业的学生就没必要重复学习传统文化课、中华文化发展史等课程内容。相反理工、农林等学科的大学生则应着重加强这一方面的人文素养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和参与意愿与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频度呈显著正相关,即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的越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越高、参与意愿越强。相关分析还显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与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呈显著正相关,即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的越多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发展的自信心就越强。另外,调查显示,79.4%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文化活动,仅有3.1%的学生不愿意参加。这说明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高,学生有兴趣并愿意参与其中。高校可采取课程教学与文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使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接受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创新文化活动形式,让文化活动充满吸引力,使大学生愿意并乐意。

(四)处理好文化素养教育中“古与今”的问题

文化素养教育不等于传统文化教育。现在很多人一谈文化自信就认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一说文化素养教育就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确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与源脉。但文化的发展在承于古的前提下,更要立于今,现今才是我们文化自信与发展的基点。文化素养教育既要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要指向今天的“新文化”与先进文化教育,而且要以今天的“新文化”与先进文化教育为中心和重点。

文化素养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当今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我们不能忽视并必须要牢记的现实。我们既不能忘却历史与传统,也不能迷失在历史与传统里而忘却现实,更不能将历史与传统复制到当今。无论是文化认同,还是文化自信,其最终都要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有的文化素养教育其落脚点也都要回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来。

文化素养教育要做到“承古为今,以古促今”。我们之所以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怀古思旧,也不是复古回归,而是在发掘、传承其精华的基础上以助益于、服务于当下。文化素养教育在“古今”问题上要坚持并必须要做到“承古为今,以古促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发展。

沈壮海,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长江学者,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cept

DongXiangbinShenZhuanghai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CollaborativeInnovation Center,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highly recognize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ardently lov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highly identify the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are full of confide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bu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wareness of alerting the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value need to be improved. Besides,the survey shows that humanities student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n social science a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nes. Th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have relatively low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but they have high aspiration to learn the course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student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higher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t presen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we need to establish a regular survey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cept and cultural quality,set up compulsory courses abou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and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campus culture practice activities. Meanwhile,we need to deal wel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ness and modernity” i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Concep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Suggestions

董祥宾,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猜你喜欢

价值观院校素养
我的价值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