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装备:用“工匠精神”点亮“十三五”蓝图
2016-09-23
本刊特约撰稿人 梁 剑
中铁装备:用“工匠精神”点亮“十三五”蓝图
本刊特约撰稿人 梁剑
中铁装备的实践证实,一个创新驱动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
由中铁装备集团生产的郑州一建3号、4号盾构机在中铁装备车间正式下线
“在高新技术主导工业生产的今天,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宝贵,而且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这是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在其专著《匠人》中所总结的一句话。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等,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工匠精神当然不可忽视。只有精益求精的执著以及它的延伸内涵融入生产、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掌握核心竞争力,研发更多技术,才能在极致追求中打造优质产品,提升国家制造整体实力。
以打造隧道装备综合服务商为己任,中铁装备始终将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这种工匠精神的内涵延伸,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持续实现从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业的成功转型,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中铁51号”在马来西亚创出最高月推进347.2米的施工纪录后成功“转战”印度德里地铁项目;首台出口海外的矩形盾构在新加坡顺利始发;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制造业组织提名奖”……
技术创新的鞭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我国装备制造业要想后来居上,从追赶者变为领军者,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创新是关键。”中铁装备董事长李建斌说。
自中铁装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于2008年研制成功首台土压平衡盾构,打破了国外垄断那时起,中铁装备就把技术创新作为立企之本,以盾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为城市过街隧道开挖提供了新的途径;承担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编写的《盾构机术语和商业规格》行业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和科技实力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如今,中铁装备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它通过搭建世界最大的掘进机大数据库和云计算中心,有效解决掘进机的智能控制和远程服务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和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操控,“无人值守、智能掘进”变成现实。比如已下线的双X撑靴TBM,正应用在黎巴嫩大贝鲁特供水隧道和输送管线建设项目,用于改善大贝鲁特地区自来水供应状况。双X撑靴式TBM整机完全采用国际标准研发设计,开挖直径为3.53米,组装全长达235米,是我国现今自主研发制造的同类最小直径硬岩掘进机。由于整机体型偏向“迷你”,必须要求工程师们像匠造大师创造一件微雕作品一样精雕细琢,因为TBM越向两极发展,内部构造复杂,研制难度更大。
事实上,中铁装备有着宽广的创新施工平台,每年通过不断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为产品研发提供第一手的施工资料和数据信息,为产品研发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和鲜活的养份。“作为在国家863、973计划大力支持下成长的企业,我们一直把创新创造作为发展的主要手段,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创新体系,坚持科技研发大投入,打造‘产、学、研、用、政、金、媒’大创新格局。以此形成基础研究、现场施工、研发制造和售后服务的良性闭合环。”李建斌说。
服务创新的保障
技术创新是引领中铁装备迈向高端的加速器,而服务创新则是其中的“利器”。坚持技术服务先行,靠客户信任发展,凭借对科技创新的把握和研判,构建智能出的平台、协同设计平台,既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又能让客户买进设备的同时也得到了全方位服务。这就是以前中铁装备碎片式管理,转型到当下的综合“管家式”服务模式。
“管家式”服务使得中铁装备加快了标准化进程,设立了标准研究所,推行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和信息化,减少人为因素对质量造成的影响;健全了质量责任制,推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工序实名制和三级检验制,确保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产品出厂合格率达100%。今年4月15日,中铁装备103号掘进机在深圳地铁9号线率先出洞,这是中国中铁装备首次提供涵盖设计、制造、咨询、维保、施工的“管家式”高端订制服务。服务人员长期驻勤工地,甚至替业主单位培训员工、操作装备,7台掘进机在施工中的故障率仅为3%。
发展“大数据”服务拓宽市场,利用服务创新占领市场。目前,中铁装备先后在北京、成都、郑州、南京、深圳等城市成立了7个服务中心,组建了6个区域合作联盟,全天候服务。在德国、香港等地建立营销公司,产品先后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埃塞俄比亚等国,技术服务扩展至国外,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创造出不断延展的大市场。
中铁装备的实践证实,一个创新驱动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特别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更加需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