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海卫,在古诗中蕴香涵影

2016-09-23荒田

昆嵛 2016年3期
关键词:威海

如果一个地区也有命运轮回,那么威海卫是前世,环翠区是今生。如果一个地区也有传承谱系,那么威海卫是先祖,环翠区是后辈。

威海卫始于明洪武三十一年,终于清雍正十三年。几百年烟火升腾、云水缥缈的尘间往事,积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沉潜入密,化为环翠区的魂魄。

如今,满目所见,高楼林立,街市繁华,现代化的图景正在山海之间、云水之间蓬勃铺展,古城空遗一段颓圯的城墙,掩卧在树荆蔓草间。

古卫城的面目已经消失,但是古卫城的精魂不息。

赖由史志之功,古卫城起于垒土,重新矗立于微茫的视野中。借助传述指引,我看到古城山海形胜,看到城中祭祀的牺醴香火,看到卫守李标正率领邑人修缮学宫,开河架桥,筑堤植柳。我甚至看到学田之畔,一棵皂角树亭亭如盖。

如同飞鸟号古木,士人的黍离之悲也如杜鹃啼血一般在书页中回荡。卫城裁撤后的乾隆七年,邑人郭文大借《重修威海卫志》如此诉说:

夫威海既裁,似不可以志名。然疆域可裁,而山川形势不可裁也。食货可并,而土宇版章不可并也。学校典礼可省,而文庙不可鞠为茂草也。官守可汰,而已往之甘棠不可剪伐也。贡举可归县治,而历朝之物望未旌之名不可以湮没也……

古卫城何曾须臾消失?它永远屹立在钟情眷恋的邑人心中。王士任、毕懋第、郭文大、王兆鹏、吕荆石、王雪石、吕修斋、陶经初……这些惓惓于卫志者,留心访辑,勤加纂订,以文字为砖石,立古城于史册,存命运于久远,荣光永耀,辉映山海。

辛卯秋日,炎暑已散,秋凉渐起,我铺开《威海卫志》,就着秋光云景,遥想一座古城。

雕版竖排繁体文言,传承华夏薪火,描摹古城风物。茶香如雾,光影蒙尘,浮华渐远,古卫城复活于当下。

《威海卫志》共分十卷,依次为疆域志、建置志、学校志、食货志、典礼志、官守志、贡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外志。体例之全,述录之丰,堪为地方正史。步入这座纸上城堡,徜徉在街衢巷陌间,倾听邑人悲欢,历史不再虚泛,不再飘忽,温润的史传往事,如清茶入口,携伴温度与芳香,滤去心上微尘,映出品格的底色。

最终我走进了《艺文志》的诗意。在那里,优美的诗行为威海卫保留着生动的小城容颜。在那里,有《诗经》的原野,有《楚辞》的山川,有汉乐府的悲歌,有陶渊明的闲适,有林泉隐逸,有边塞烽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华夏诗歌的风雅血统,于此中亦有大观。

古诗里旖旎着威海卫优美的风光。邑进士王士任与邑举人吕自岳写有《威城八景》。威城八景为:日岛海市,南溪聚浣,北郭秋砧,奈古雪霁,东浦渔灯,新堤柳浪,巽阁野望,山楼初旭。故乡风景如诗如画,在离家宦游的邑人心上描绘古典的士人情怀:沧海桑田,浮云变幻,祖龙驻跸之地空留玉女金童的笑语;威邑的女子齐聚碧潭,如越女浣纱,恍然置身若耶古溪;西风吹来海潮音响,古陌峰头响起一片秋砧,帘上是长安月,心中是玉关情;奈古雪落,缀玉飞花,登楼长啸,极目古今;渔歌数处,眼前可是蓬山仙岛?李公堤杨柳含烟伤离别,水随天去,何处暮霭相思此时春翠;古城有山有楼,可供临眺,遥瞻道里,“烟火万家连翠岫”,“十里晴烟笼野树”,千年遗爱,召公甘棠;曙色开时,晴光映沙鸥,“欲问扶桑何处是”……关山万里,古卫城的意象在梦里呼唤远人归来。

归梦何处?在慈母唤归的秋砧中,在乡愁可寄的风光中。古卫城风光,环翠楼与刘公岛尤为吸引士人心目。明副使赵鹤龄写有《登环翠楼二十韵》。赵是泸州卫人,在他乡人眼中,“威城楼枕翠微巅,环翠名楼一匾悬。百尺崚嶒台奈古,数层缥缈阁凌烟”,城中烟火,城外膏腴,“阁头堪折蟾光桂,山麓频观玉井莲”。农业文明,挥洒着自信的风度,吸引远近中外诗客宾服。文登营守备刘正学有《题环翠楼》,青山碧水,云树鸢鸟,诗意从古陆深处启程,前来齐东滨海,停伫为纸上图景。桐城彭垐有《留题环翠楼》,“一色苍茫环翠微”,诗语浓缩环翠区的源头美感,也是古老国度的诗意目光远达海滨的写照。

邑进士溧阳知县吕曰正有《环翠楼》,“群山西接到神州”“公然此地有蓬邱”。奈古山为卫治来龙,它西接神州,示意邑人的价值取向,也归属神州。山水运来的丰厚传统,是古卫城的血脉。

楼依山,岛卧海,遥相呼应,同为卫城地标。滨州拔贡王兰生《刘公岛》写道,“孰如东海上,孑孑刘公岛”“我与其中结小庐,长与刘公称二老”。诗中有清隐气息。非但古人,烟火人家,断连小村,鸡犬相闻,行歌荼蓼,烹茶酿酒,即便后现代人,也有与自然同归同化的歆羡。

邑人扬州通判阮述芳笔下的《忆环翠楼望刘公岛》:“应知尘世皆成幻。”这忆念之中,借岛抒怀,翻新了亘古的感慨。

成诗之时,正值康乾盛世,尚有升平气象。簔翁归棹后,松声带晚潮。百余年后,风云动荡,环翠楼屡经毁建,刘公岛几经烽烟。楼岛阅历中,平添“山鸟徒劳填木石,麻姑浪说变桑田”的苦楚。

苦楚如药,疗治庸常幸福,警省邑人珍惜造化垂青的风物传奇。王瀛在《队子鱼》说“队队长鲸出浪中”“疑是逍遥鲲欲化”;在《鲤堂》中说“当年石落村何处,汉寿新祠旧鲤堂”。仁和进士蒋祝也作《鲤堂》诗“异哉威海有鲤堂,可续齐谐志怪后”“脂膏割尽骨空存,架骨为梁镇庙门”。读此诗语,恍如置身鸿蒙初开之时,心旌摇荡之下,追昔视今,那神话般的壮观景色,何时能重现威城海滨?

“丈夫不作栋梁用,对此鱼骨空长叹”。一声叹息,引来多少断肠客,循古道西风里的碧云黄花、野草残阳,消失在古典的深邃之处。

白发渔樵,也在声声渔唱里闲看青山夕阳,古诗中因而充满士人闲适气息。张联其写有《闲适》,樵饭松煑,农歌带月,鲤堂遗庙,夜听钟声。林泉之思,非但长啸于终南匡庐,也在月下古城闻涛听钟。张完臣有《威海春日杂吟二首》:“五斗心犹在,三山兴未忘。”邑举人吕瑶有《奈古雪霁》:“昨宵访戴处,今日看梅时。”有《东浦渔灯》:“子陵如可作,同上钓鱼台。”那些飘逸的身影,循各自山水潇洒入诗,又从诗中沁入卫城士人的心怀,期许高度的文化认同感。

郭文大有《环麓堂杂咏四首》“山径荒山隐者”“低头细看茶烟”“小院轻风花落”“酴醿酒甕新开”“两袖清风倦舞,一轮明月常悬”“宅畔常期树静,山头伫看云飞”。如此闲适诗意,纵然陶潜亲临,徽之重访,也该与邑人同慨“衢歌不改唐虞俗,弦诵犹存邹鲁风”。

“同人争报信,花发海蓬香”。笔者对此玩味犹深。海蓬为滨海常见野菜,拈之入诗,非但化凡物为意象,而且显示邑人的文化修养与胸怀气度。历经困苦,则伫看云飞;身在荣华,则细看茶烟。闲适确是对于无常世事的超越。这种思想培育出来的细微若无的海蓬香,足以支撑起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温暖迷途之人的霜雪之心。

从这缕诗香回溯,能看出文化思想的轨迹。孔子曾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却从未涉足滨海,这似乎是一个征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华夏农业文明盈缩于内陆,呈现自足封闭的特征。受此影响,从先秦到明清,载籍诗歌中吟讴海洋的寥寥可数。诗国万千意象中,却很少海浪的喧哗与起落。

以此而言,坚守在海滨的邑人,用一缕海蓬香表达出的达观诗意,是传统文明东渐于海的标志。同时这缕细微的海蓬香也乘风越向外洋,当中也该孕育了最初的海权意识。可惜,受文明特征与统治重心的影响,关注海洋的目光也随卫城的裁撤而迷离。因此,花发海蓬香,赋予后人多重启示。

还是邑人郭文大,对时任威海教授的齐河张介正一一告曰:

某岭某峰可供登眺,某川某泽可供渔猎,某墩某堡所以防不虞,某坊某碣所以表节烈,某桥某林麓所以通行旅而利樵苏也。他如官衙传舍以及郊坛祠宇,虽不无废兴之感,其基址犹历历可考……

《威海卫志》记载:“威海一卫,踞登郡极东。东接高丽,南通日本琉球,北达奉天天津……诚宁文之屏蔽,登郡之门户而帝都之咽喉也。”如此险要,自然惹外邦觊觎,所以即便心态闲适的有识之士也要“临流忆劫灰”。宁海宋克智在《威海秋兴》中说,“匝地烽烟西北来”。匝地烽烟,与“月明芦石钓鱼台”对照何其鲜明。明兵巡道周之训《巡威海留题》,“遥听鼍鼓刘公岛,遍历狼烽威海城”“五年生聚还刁斗,极目荒原百感生”。威海卫“烟波东去是扶桑”,初建之时即与抗越海而来的倭寇,事载志书。后世又屡经倭寇之后洗掠,为民族创痛。佚名氏所作《高丽使臣留题》有“如何天外客,风雨夜行舟”之句,风雨夜至的天外客,有时竟是携刀剑铁血而来。

刀剑铁血与杏花春雨交相错杂的特殊地理环境铸就了民众特殊的品格。张联其借《挽张烈女二首》言道,“可知巾帼藏身烈”“他年行客多凭吊”。这节烈之志,曾为红粉南溪聚浣,曾为壮妇北郭秋砧,甚或渔猎耕种的父子,甚或训练血战的军兵,他们从四方汇聚至此,“精魂凝碧气成云”,为威城土地涵养了特殊的地域品格。

这其中,陶易母吕氏最为文人推崇,“断机截髢两堪并,江州风与邹山高”,直与古之孟母相媲美。山阴进士徐浩在《陶节母诗》说“荆棘破母指,只为儿食炊”“簪裾去母体,只为供儿师”。高邮进士广东学政夏之蓉在《陶节母诗》说“冬苦饥兮雪苦寒,采薪煨芋腕力殚”“试看指血淋漓处,尖风犹射旧时瘢”。仁和状元湖南学政吴鸿也赞曰:“古今有贤母,最著曰孟陶。”

甚至清代袁枚也有《陶节母诗为淮安太守作》,这也能补白正史阙如之憾。其序曰:

太守名易,文登人。母吕氏寡居,易以从子嗣。家帮贫也,冒雪采薪,为枯枿所戕,指血涔涔然。夜辄煨芋,魁诱易读书。易贵后,状其事徵诗。

借着诗人歌诗,陶节母面目宛然,事迹如新,铁心凝石,冰霜砺节。借着活在古诗中的陶节母,邑人品格也跃然纸上。即便江山代谢、时代更迭,这种品格依然随诗句而生辉。

谁道梅花风骨冷,一重冰雪一重春。经受冰火考验的卫城民众,也借助志中古诗透露出彼时生动的生活图景。王瀛在《威海绝句六首》中说:林间松花,“鲜于金色馥于茶”,杏花村“仿佛桃源人住处,数声鸡犬出柴扉”,海上则“沙滩日暖眠鸥稳,欵乃渔郎倚棹声”,观海则“年来似觉水清浅,石上层层露蛎房”。诗语存真,为当下情景写照。只不过渔郎棹声为马达轰鸣取代,石上蛎房已经缩为星星斑点。张联其在《观捕鱼短歌》中说,“诱彼施施,供彼嬉嬉”“招招舟子,各营所欲”。当下海滨,休闲垂钓者不乏其人,其嬉嬉面孔在诗中预约。

前面提到的张介正借《文笔峰》作此慨叹:“惭愧从前见闻陋,谩夸文笔大如椽。”世人皆道威城为文化沙漠,惭愧从前,笔者也心存认同。如今细吟之下,才知古卫城不言,却气质高贵,品格贤良,底蕴丰厚。作为它的后裔,环翠区的品格中,根植了诗性的力量。

吕曰正在《忆威海故地偶成一律》说“空说沧桑人不见,茫茫大地翠微中”“召石仙翁今在否,祖洲瑶草事全非”。高品位的文学作品,总是关怀人类共同的命运归属。古诗所涵纳的文学品位,不但有赞美,有激励,也有警省,有约束。繁华背后,那抹冷艳悲凉更可还人理性,再看山海传奇风光无限,再思创新创业兴旺发展,热情中就会少些膨胀的欲望,多一份敬畏之心……

茶烟通灵,文字暖心,身入宝山,俯拾皆是诗歌的珠玉。骚坛硕彦,用他们的诗心慧眼在后辈心间弥满幸福。古诗唤醒了潜伏在血脉深处的文化意识。健正的根脉,长自昆仑终南、关陇海岱,由黄河长江灌溉哺育。莲花国度,骚人墨客,用柔软的毛笔写下象形文字,俯仰天地,比兴垂赋,成就诗歌蔚然大观。

诗意关怀化为周身血流涛声。古诗中的威海卫,让我触摸到古卫城的根系与体温……

伴随诗意缕缕,恩雅天籁般纯净的音色也在秋光里留连。《ONLYTIME》,ONLYTIME,光阴如水,淹没一切又保存一切,异域情怀中,也有诗质探询。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诗意的细节随风从容,借浪激扬:在哪里缅怀古城的光阴?在哪里驻留你的心迹?在哪里放飞认同的感恩?路向何方?云归何处?传统与未来,在何处相逢?文脉与城市命运,如何参悟其中?

泱泱诗国,也有威海卫一朵浪花。珠落玉盘的清脆声响里,也有威海卫带着海腥味的吟咏。高山流水谱就的这颗诗心,永远属于华夏。

高贵的诗魂,沉睡而清醒,一如古诗中蕴香涵影的威海卫。

荒田,本名王成强。1969年3月出生于乳山市崖子镇河北村。幼岁长于決溪水畔,沐浴乡土恩泽。1989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张元勋、李新宇诸位先生。1993年执教威海至今。舌耕继以笔耕,坚持“文学即人学”的创作理念,追求“文字深婉,情感醇厚”的创作风格。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威海市环翠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散文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各级刊物,在《威海晚报》辟有“微观故园”和“纸上乡音”专栏。已出版散文集《決溪河》《齐东云》。

猜你喜欢

威海
《威海港口》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价格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价格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价格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价格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价格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近期价格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