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模型手段在动植物组织器官教学中的应用
2016-09-23曾平原
曾平原
在进行动植物的结构层次教学的时候,组织、器官的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普通的教学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而使用投影仪教学,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究其原因,一是动植物组织是很微观的东西,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就不会有清晰而深刻的认知;二是课本上的一些反映器官的图片往往只能表现出外观情况,对其内部立体空间结构是难以表述的。这样对讲解动物器官而言,使用模型的价值就更大。模型在制作时放大了尺寸,便于教师演示讲解。
现就笔者的教学实践对7年级上册组织器官的教学中的实验、模型的使用方法,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说明。
1关于动物组织的教学
由于已经进行过了口腔上皮、洋葱表皮细胞的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活动,许多教师认为再没有安排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的必要。但笔者认为,前面的观察太少,而且着眼点是细胞的基本结构,而本章的组织是细胞的群体结构,而且组织多种多样,如果不站在新的视角进行一定的观察,就无法获取清楚直观而又丰富的感性认识,无法认清细胞与组织有多大的界限,组织的概念就成了空中楼阁。现将动物组织的教学案例设计如下。
(1)探究题目:动物的组织。
(2)探究目的:感受多种动物组织的特点,形成四大组织的概念。
(3)探究场所:实验室。
(4)分组准备:2人1组,异质分组。
(5)器材准备:显微镜、多种永久裝片(每种组织2片以上)、制作表格投影。
(6)实验顺序见表1。
(7)实验注意事项:
①教师可事先调节好显微镜,以节约时间;
②装片按次序依次分发给学生,可事先安排2名实验小助手帮助分发;
③每观察完一种组织,及时指导学生总结该组织的结构特点,并及时记录;
④最后教师要结合组织的结构特点讲述其功能,培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观点。
2关于动物器官的教学设计
2.1教学思路
通过动物器官模型的观察,并分析其中的组织分布,使学生形成器官的概念。
2.2器材准备
心脏模型6人1个,胃模型1个。
2.3教学过程
(1)心脏的观察:①心脏壁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这利于心脏实现什么功能?
②血管分支进入心脏壁中,说明心脏需要什么组织提供营养?
③心脏内白色的瓣膜可能是什么组织?其结构特点、作用?
④心脏内还有一种组织没有在模型上表现出来,请学生猜想。
对以上问题各小组逐一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由1名同学记录,最后教师进行全班交流。记录格式如下。
心脏含有:组织、组织、组织、组织。完成功能。
(2)出示胃模型,教师指导学生按次序从外到内观察胃的不同层次的结构特点,它们各属于什么组织?最后得出结论,胃也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也属于器官。
(3)归纳得出器官的概念: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
3关于植物组织器官的教学设计
3.1教学分析
高等植物的六大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但每种器官到底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这些组织的结构特点怎样?对于这些微观方面的东西还是使用显微镜观察,方能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植物器官上分离出组织进行观察,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植物的不同组织构成器官的次序。当学生完成观察实验后,教师再通过模型进行讲解和梳理,使学生进一步认同植物的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
探究目标:
(1)通过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叶片横切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叶这种器官含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养成动手技能。
(2)通过对根尖永久装片的显微观察,使学生知道根这种器官含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等。
(3)在上述显微观察的基础上,教师使用根尖模型、叶片模型综合分析,归纳出植物5种组织的特点,并形成植物器官也是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而成的功能单位。
3.2教学思想
通过装片制作养成生物技能,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得到对植物组织最真切的感受,通过模型的讲解形成植物器官的概念。实体材料、显微观察和模型三者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1)分组准备:3人一组,异质组合。
(2)场所准备:实验室。
(3)器材准备:已经调节好的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清水、胶头滴管、刀片、毛笔、表面皿、根尖模型、叶片模型、新鲜的小白菜、投影仪、PPT制作。
3.3教学过程
(1)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制作小白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制作小白菜叶片横切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3)教师利用模型讲解叶片的组织构成情况,见表2。
(4)学生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
(5)教师出示根尖模型,讲解根尖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含有的组织,见表3。
(6)归纳总结:①植物组织有5种;
②植物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