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2016-09-23蔡燕萍
蔡燕萍
一、缘起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倡导者李希贵老师在《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中指出:“光凭课内几篇课文来培养语文能力是行不通的,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也就不能真实地读和写。”
为了探寻“在课内实现大量阅读”的可行性,我们语文组依据李希贵老师提出的“语文主题学习”的思想,进行了“主题阅读”教学实践。
二、 实践
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定主题,充分展示个体经验,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错,将阅读方法于课外阅读中迁移,在过程中实践和理解,实现同主题异结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倡导一个主题一种思想,一个主题一个智慧、一种情感。
主题阅读教学意在实现四个“度”:温度(人文性)、广度(丰富性)、适度(基础性)、深度(发展性)。为此我们组围绕单元主题,选择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成读本,扩充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主题阅读”教学探究。
(一)确定主题,编撰群文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是由课程教参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他们对每一个单元主题的确定一定是有理论依据、符合中学生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所以在编写《主题阅读丛书》时,我们依据教材的每一单元主题确定《主题阅读丛书》的主题。比如人教版七年级的教材每单元话题依次为:体会亲情、感受学习生活、感受自然、感悟人生、科学探究、领略想象的魅力。我们依次确定了七年级上册《主题阅读丛书》的单元主题:体会人间的亲情、领略青春的智慧、感受自然的乐趣、直面人生的磨砺、探究科学的奥秘、插上想象的翅膀。依据教材来确定主题也是为了突出主题阅读教学的适度原则。
夏丏尊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指出:“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我们依据此原则编选《主题阅读丛书》,尽量兼顾文言与白话的搭配,古今中外不同文体之间的搭配。一般是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比例是4∶1,中国作家的作品与国外作家的作品比例是4∶1。以八年级上册《主题阅读丛书》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战争中的人性光辉”,我们选择的文章中有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永别了,武器》(节选)等;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诗歌《满江红》《无家别》;文言文《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这样的编撰力图让学生感受同一题材在不同的体裁中的表现方式,突出主题教学的“广度”。兴趣是阅读的最好老师,在文章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学生的喜好,贴近学生生活,选择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阅读兴趣的作品。所以我们也会从《中学生青春阅读》《青年文摘》《中国少年文摘》《读者》选择一些文章编入丛书。每学期丛书修订时,我们会参考学生的阅读喜好增减文章。
(二)设计主问题
《主题阅读丛书》的编写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所以教师不可能像上教材一样,每一篇文章都精雕细刻,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所以,在上主题阅读课时,教师必须找到每一单元几篇文章的统合点,依次设计几个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问题”。余映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一文中指出:“像上述教例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主题表达的不同角度切入,按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层层深入,最终殊途同归,探究本单元的主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主题教学的“温度”和“深度”。
比如以《主题阅读丛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体味人间的亲情”,选入《上帝创造母亲时》《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我们在长大,他们在变老》《母亲的自行车》等文章。我们确立了两个切入点:“体会亲情” 和“感念亲情”。在第一课时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主问题:
1.上帝在创造母亲时,觉得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他的造物。上帝眼中的母亲是怎样的?
2.上帝眼中的母亲,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强、慈爱、善解人意、宽容、勤劳的品格,强大的忍耐力、吃苦耐劳的能力,几乎无所不能。现实中的母亲是否也具有这些能力?分组阅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我们在长大,他们在变老》《母亲的自行车》,说说你从哪些句子或细节中读到一个怎样的父亲(母亲),同时向大家推荐精彩语段,并说明理由。
3.上帝创造的母亲是无所不能的,现实中的母亲也是如此坚强、能干、任劳任怨、充满爱心。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的呢?请拿起你的笔写下父母关爱你的片段,200字左右。
这三个主问题的设计从“上帝眼中的母亲”“作家眼中的母亲”“我们眼中的母亲”三个角度把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串联在一起,教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知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再普通不过的事,从不同角度感受亲情,最终触发内心对生活中亲情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文章。在体悟中,运用语言文字抒写真情。
(三)阅读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1.激发兴趣,话题切入
在确定了每个单元的主问题以后,我们的导语也根据探究的主问题切入,以便在教学初始时让学生明确本堂课探究的主题,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附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篇主题教学的导语设计:
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春天,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则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温情的济南之冬,走过四季你会发现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的神韵,不管我们善于发现哪一种美,都可以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去感受别样的风景!
本单元的探究主题是“感受自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所以在导语设计时由教材的自然之美过渡到对主题丛书中的五篇文章的探究,从自然美引发到对人生的思考。既是对教材主题的补充,又是一种深入,从而实现主题教学的“深度”。
2.探究问题,批注阅读
在每一节课上,我们都会在抛出主问题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情形进行画、注、批,进行批注阅读。遇到精彩处,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与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让学生自觉地画上一些记号,注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读书,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进文本,使学生在阅读中实践阅读方法,在阅读中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附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教学片段:
师:第一单元中写了好几位母亲,请圈画出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并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学生批注:文中写到那位贫穷的母亲为了多捡一个瓶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冲到马路中间。在面对司机的责骂时,她是如此的唯唯诺诺,却微笑着面对着同样穿着破烂的孩子。这是一种满足的笑,为自己又多捡了一个瓶子,为自己又多了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卑微的母亲,无私的母爱。
从学生的批注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对文本中的关键词深入领会,在细读中真实阅读和体验,这也是开展主题阅读的意义所在。
3.诵读品说,点拨得法
教师在主题阅读指导课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阅读经典段落,获得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说和点拨促进学生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课为例,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配乐朗读了描写四季的优美段落。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四季的美景,并为进一步体会自然中蕴含的哲理做铺垫。
接着学生探讨和交流了自己的批注心得,其中有一句话大家都不太理解:“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了冬景里的奇景。”
师:这两个陌生人与这雪有何区别?是因为他们漂亮或者帅?大家文中找找原因。
生:他们说的话有意思,让我们觉得他们很有智慧。
生:大冷天他们在看雪,他们的情趣高雅,富有活力。
生:他们的言语中流露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师: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每一个文本中总有一些语言难以理解,这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搭建品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
4.比较拓展,链接生活
主题阅读教学的本意是为了让学生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中,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和探究主题,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进行比较阅读,链接生活。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我们着重阅读了《一滴泪落下,需要多长时间》和《一碗阳春面》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到:关爱,不仅存在于亲情中,还流淌在萍水相逢的过客之间,流淌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最后,我们引入了学校刚发生的一件事:全校师生为本市的一名大学生捐款。让学生明白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为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助人的思想,在感动中学会感恩。
5.读写结合,生活自我
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体验,往往使学生有话要说,有感需发,教师可以抓住这个课堂情境,设计合适的写作活动,可以写读后感,也可以由阅读延伸到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学生常常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目标。
附学生习作:
回想起来,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我本应该在家乡读书,可我终不愿意,因为那儿的管理实在太差太差了。为了让老家的中学同意我转学,那天,她在学校足足等了四个小时,连午饭都不敢去吃。我看到母亲焦急的神情,觉得母亲太委屈了,就拉着母亲往外走。我说:“妈妈,我不出去读书了,我不想让你受委屈。”可是妈妈一直冷静地说:“没事,妈不委屈。外面教学质量好,为了你的将来,也为了我们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妈没事。”我立刻泪流满面。
这是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主题阅读第一单元后写的一篇读后感,如果没有课堂上对第一单元五篇文章的阅读和感悟,学生对母爱的感受不会那么深入,记忆中的点滴也不会激发出来。也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情之所动,有感而发。主题阅读教学的“温度”也正体现在这些教学环节中。
三、成效
实践主题阅读课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益匪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促进了语文组教师的学习,提高了语文组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二,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研讨氛围,促进了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
第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的填充,使学生越来越爱阅读课。有效的阅读指导,也提高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学校连获临安市读书征文优秀组织奖,多名学生的征文获浙江省、杭州市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