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十大产业关键词解读(之二)
2016-09-22崔成
崔成
一、产业关键词解读
(一)大规模自贸协定
2015年10月达成的跨太平洋自由贸易伙伴协定(TPP)是迄今为止最广泛的自贸协议,共有12个成员国参加,涵盖全球GDP的36%和贸易额的26%。TPP代表着世界自贸潮流,除TPP外,亚洲自贸协定(RCEP)、跨大西洋自贸协定(TTIP)、中日韩FTA等同样体量巨大,且RCEP有望在2016年内达成初步协议。TPP已于2016年2月开始署名,其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11月美国总统大选后,是否会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如果TPP能够成立,日本的贸易自由比率将由22%提升至37%,除日本之外的11国几乎废除全部关税。日本除可在TPP中获得巨大商机外,在农产品等领域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TPP在货物贸易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原产地规则方面,它采用供应链完全累积制,即通过将各个参与国的加工过程与附加值累积,来判断原产地。如:墨西哥生产的汽车采用日本的零部件,出口到美国,墨西哥的原材料就需要与日本的零部件进行累积。在TPP缔约国中,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最受关注,加入TPP将加快其消除关税壁垒和外资进入限制,外部投资会明显增加。同样,TPP也有助于日本等国以亚洲为生产基地,加入北美自贸区的产业供应链条,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
TPP在服务和投资领域的规则也有助于日本企业降低海外风险,提高海外投资收益。当地政府在关税壁垒之外的裁量权和许可权,对金融、通信、零售、物流等非制造业的海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TPP的高透明度规则有利于降低这方面的不确定性。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日趋活跃,TPP在这方面规则的一体化及货物6小时内通关的规定,都将为海外流通市场的扩展提供重要机遇,企业跨境交易、产品维护与交换等需求也会明显增加。因日本的海外生产基地--中国、泰国、印尼等均不是TPP成员国,服务及投资领域规则确定的影响就显得相对有限。
由于TPP具有高水准的自由化规则,应该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希望加入,韩国、台湾、泰国、印尼等已表现出了加入意愿。如果大部分东盟国家加入TPP,则会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压力。面对国企改革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高标准,中国早期参加比较困难,为此,中国将通过加快亚太自贸区的谈判来平衡TPP,或形成争夺非加盟国的现象,并促使其它自贸区谈判进一步加速。
(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
最近,制造业在国内新建、扩建及改建的案例增多,大企业和核心企业相继发布将部分生产线移回国内、提高国内制造比重的计划。如:佳能公司在2015年初宣布,未来3年之内要将国内生产比重由43%,提高至60%。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说制造业的回归是日元大幅贬值的结果,实际上,自2013年日元汇率逐步走低之后,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活动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国际清算银行的海外投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伴随着海外销售额的提高,中期计划中海外生产比例同时提高的趋势仍在延续,将由2015年的36%,提高至2018年的39.6%。在此大背景下,企业“地产地销”的战略并没有明显的改變。
日元持续贬值的确对日本国内制造业成本过高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制造业的过度海外生产开始得到修正,2015年以后逐渐出现在机电和汽车等领域。但是,若从制造业回归的细节上看,日本国内新建投资几乎没有,全部都是现有设备的利用与改造,且大部为面向日本市场的生产国内化,即“地产地销”。在人口减少影响国内需求,以及海外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地产地销”的生产模式继续发挥作用,制造业向日本国内回归程度会非常有限。
归纳起来,日本企业强化国内生产基地主要基于以下4点考虑:一是强化国内母工厂,以维持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二是强化国内研发基地。对复杂的多领域研发活动进行集中和统合,以进一步加强研发能力。三是在国内建设有竞争力的全自动化制造基地。通过机器人的引入,将雇员压缩到极限。四是针对访日外国人需求的生产增加。除访日客之外,来自网络的海外订单也使国内生产投资有所增长。
人工智能的发展完善,或将成为未来制造业回归的重要推手。对来自呼叫中心的业务请求,将程序设计等后台业务外包给新兴经济体以降低成本是企业的通常做法,但此类业务未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却很大,后台基地转回国内的企业也会逐步增多。人工智能的使用将使企业的劳动成本不再受地域限制,全球化企业的生产和业务部门由外包到内制、由国外到国内的转变也将成为可能,但这种机器剥夺就业的现象也将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
(三)专利的开放与锁闭战略
公开化将成为物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技术日趋复杂,以及不确定性大增等特点日益突出,商品供应链也趋向短期化,企业越来越没法包揽一切,因此,推动开放创新则成为必然。物联网的发展、网络连结经济的扩大与深化,不仅改变了产品的定义,也模糊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界限,使得单一企业的成功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不采取跨行业组合的开放创新战略,企业就很难抓住机遇、取得成功。为有效把握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需求,将技术和知识公开化已成为必然选择,不能仅靠自身来收集和整理信息,通过技术和知识的公开,让潜在客户自行发现则更为重要。
在公开之中蕴含着某种程度的锁闭也是客观必然,欧美企业在推进公开化战略的时候,大多对关键的核心部分做适度的锁闭,相关战略被称为“公开与锁闭战略”。所谓“公开与锁闭战略”就是在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之中,对关键的核心部分采取隐藏和特许等排他措施,对周边部分采取公开化,在确保产品市场及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增强与相关企业间的协作。根据东京大学小川纮一的定义,“公开”就是在制造业的全球化进程中,集中全球的知识和智慧,来推动企业自身及本国技术与产品普及的战略。而“锁闭”则是避免将作为价值源泉的核心技术领域,传播到其它企业或国外。
为应对新兴经济体企业在技术层面的追赶,以及国际分工体系日趋加强等竞争环境的变化,苹果、因特尔、博世等欧美企业,在“公开与锁闭战略”驱动下,依托公开化战略更好地普及了市场,并通过对自身核心技术的锁闭提高了竞争力。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目前很少实行“公开与锁闭战略”。
专利的公开化不仅能吸引开发投资,也能促进市场的扩大。如果公开专利仅带来市场的扩大,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却在缩小,就不是真正的公开化战略,要在市场扩大的同时,实现自身份额的增长才行。日本的知识产权专家是这样评价丰田公司公开燃料电池相关专利的,丰田公司在公开相关专利特许权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相关零部件领域的诀窍。所以,所谓的公开化战略是以后发企业无法缩小差距的诀窍积累为前提的,企业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能实施“公开与锁闭战略”。
另一种可能则是不同技术之间的“公开与锁闭战略”,将核心技术公开化,并对与此技术和收益密切相关的其它领域采取锁闭战略。如:微软公司通过公开Windows操作系统核心代码来吸引开发投资,自身则保有Word和PowerPoint等储备。像这种通过事实上的标准取得成功的也属于“公开与锁闭战略”。“公开与锁闭战略”的成功客观上绝非易事,拥有很高的技术能力和宽幅的专利投资组合是必要前提,并且要锁闭哪些领域也需要高明的商业设计。“公开”不是目的,在公开化过程中如何“锁闭”自身的核心技术才是最重要的,做好“公开”与“锁闭”之间的平衡,才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要点所在。
(四)原材料轻量化
随着全球环保标准的不断强化,产业界也对世界各国燃油经济性标准的不断强化有着明显的预期。美国要求汽车在2025年燃油效率达到23.5公里/升,欧盟要求在2020年达到25.8公里/升,即使是中国、印度、墨西哥、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开始逐步强化各自的燃油经济性标准,目前全球8成以上的汽车市场已存在明显的标准限制,生产厂家及消费者也会因此受益。在燃油经济性改善的压力下,对汽车轻量化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一代汽车而言,是否能实现轻量化关乎其市场竞争的成败。为实现汽车及零部件的轻量化,除形状和结构等因素外,材料的轻质化也很重要。在汽车车体材料方面,从强度、韧性、成本等因素看,主要是通过开发高应力钢,以超薄化实现轻量化。除钢铁外,铝、锰等的合金,以及非金属的碳纤维也备受关注。
铝合金材料比钢要轻2/3,且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但焊接却是难题,因此,开发焊接、粘合及榫铆技术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最近欧美厂商已开始使用铝合金车体,2015年1月福特公司在F-150皮卡上全面采用;路虎公司在2015年6月发售的捷豹-XE中型车上,75%车体采用铝合金;戴姆勒公司在奔驰-C中型车上,48%车体采用铝合金。
锰合金在可使用的金属中重量最轻,只有钢材的1/5,且具有单位密度抗拉强度最高、振动吸收性好、可压铸成各种零部件、可回收利用等特点,虽然单位密度抗拉强度不如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但因成本较低,已被用于笔记本电脑、相机外壳等领域。如果被用于汽车车体,就必须要解决易燃处理、耐腐蚀性低等问题,并据此开发出新的合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已于2013年认可了锰合金在飞机上的应用;日本汽车界也于2014年4月成立了“汽车锰应用扩大探讨委员会”,计划从2016年开始进行技术开发,并于数年后投入应用。
碳纤维的重量只有铁的1/4,强度却是铁的10倍,硬度也是铁的7倍,并具有不生锈等特点。碳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是被寄予厚望的车用材料,已成功用于飞机、卫星、高级轿车等领域,预计其全球市场规模将由2013年的171亿日元,增长至2020年的1558亿日元,以及2025年的2845亿日元。最新动向显示,宝马公司的电动汽车宝马i3的车体主要使用CFRP;丰田公司的燃料电池汽车“未来”的底板,为保护燃料电池的堆栈采用了热可塑的CFRP。热可塑CFRP即将融解后的树脂浸润到碳纤维布中,再加热到柔软程度冲压成型,与主流的热硬化CFRP相比,可大幅降低成型时间,进而提高产量。经济产业省与日本塑料工业联盟正在共同制定热可塑CFRP的相关标准,目标是推动其成为ISO标准。
在最近的汽车车体轻量化技术中,多材料成为热门词汇。所谓多材料技术,就是根據不同材料的特点和性能,汽车的框架和外板在原有钢铁的基础上,增加了铝、锰、CFRP等轻质新材料。戴姆勒、宝马、福特等欧美公司,为实现车体的轻量化,正专注开发多材料技术,并已开始在中级轿车上采用。而日本企业采用这些新材料的却很少,其主要致力于开发轻量化的高应力钢铁材料,经济产业省于2013年10月设立了“新结构材料技术研究组合”,由36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和2个团体参加,以共同推进多材料技术的研发。
不同材料之间的接合是多材料技术开发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相同或不同的金属材料之间的接合就已存在诸多难题,金属与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之间的接合,难度则更高。最近,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的接合技术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神户制钢致力于铝合金和钢铁之间接合技术的开发,并于2016年提出了相关方案。
(五)中小制造业与地方创新
在日本,广泛存在着全球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小企业,又被称为冠军企业或利基企业,其不仅存在于终端产品领域,在零部件及中间产品领域也有广泛分布,是保障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之一。与终端产品相比,中间产品单价低且市场规模小、技术综合程度高、开发生产难度大,鲜有新兴经济体企业参与,由此避免了过度竞争,也容易创造出高附加值。冠军企业在德国又被称为隐形冠军,与日本中小企业3%的出口占比,以及0.3%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不同,德国中小企业分别达到了20%和17%,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化企业。日本中小企业,不仅是全球化的预备军,也是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
物联网是地方中小制造企业国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地方中小企业对IT技术及物联网的灵活运用,其效果要明显大于东京圈的大企业。通信成本的降低、相关障碍的减少,即使身处地方也能直接连接全球市场,地方企业同样存在以全球战略的角度、根据顾客的需求开拓更大市场的可能,物联网和工业4.0也是中小企业通过标准化进一步获得发展空间的良机。通过廉价的传感器、云计算等适应需求的灵活运用,进入物联网的相关投资明显降低,中小企业也可以承受。
德国的工业4.0就是地方中小企业物联网化的最好参照。德国的中小骨干企业等隐形冠军企业,将依托物联网技术来保持其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工业4.0的主要目的之一。具体而言,就是向标准化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以中小企业为“会思考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灵活的技术转让、技术标准化,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是必要前提。通过相关政策,使中小企业生产高技术化,提升地方的整体竞争力。在工业4.0中,国家负责战略策定、技术开发、标准制订等相关平台建设,实际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则落在地方头上。以建设全球顶级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促进地方产业集聚、产学官协作及技术创新,使强者更强。同时加强各集聚区之间的联系,政府将在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作为地方创新节点的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充当桥梁。
日本于2001年和2002年先后出台了《产业集聚计划》、《知识集群计划》,相关政策由地方集聚的形成,到新产业与创新,再到就业和收入增加,进而形成提升地方经济活力的良性循环。从中长期看,将以促进地方中小企业的全球化,以及地方产业集聚为政策着眼点,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显示,到2020年,人类将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失去超过500万个就业机会。新技术的引入不可避免,死守目前的产业和就业将丧失改革机会,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缓解少子高龄化问题提供了机遇,日本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优势,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二、政策建议
第一,尽管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英国脱欧等逆全球化现象,但这只是民粹主义思潮及成本与产销模式变化所引发,全球化的大势则很难被逆转。为此,我国应认清形势,在美两党总统候选人质疑TPP的背景下,充分借助杭州G20会议等平台,力争重新主导地区贸易规则的制定权,为人民币国际化及人民币经济圈的建立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二,伴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公开与锁闭战略”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应借助物联网及工业4.0这一全球新一轮技术浪潮,更为深入地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之中,在充分吸取相關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创新,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还应充分重视国内的反垄断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法律法规及监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切实消除创新道路上的这两大主要障碍。
第三,与传统汽车领域相比,我国在电动汽车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且在“公开与锁闭战略”战略下可得到部分专利技术,但在电池技术及材料技术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我国应将关注重点由补贴推动市场发展转向支持电池技术和材料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在关乎国家安全的军民两用领域,应打破现有体系,实现联合攻关,以免错过以环保、自动驾驶等为引领的汽车领域即将全面转型的重大机遇期。
第四,充分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的良机,将其与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大企业和骨干企业引领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分工协作。同时,积极推进相关政策,促进地方企业及中小企业的标准化及物联网化,逐步改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带来的低效、高耗、高污染等问题,真正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