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大学计算机Ⅰ》课程的两种课程设计及思考
2016-09-22王祥斌
王祥斌
摘 要: 《大学计算机Ⅰ》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该门课程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设计 教学反思
一、课程介绍
《大学计算机》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大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新生需要花两个学期完成《大学计算机Ⅰ》和《大学计算机Ⅱ》课程的学习。其中《大学计算机Ⅰ》主要内容涉及“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知识与操作”、“Office常用三件套的基本使用”三个方面;《大学计算机Ⅱ》则根据学生所在文理科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每门课程均占32学时,共计2学分,学习时长为16周,一般而言是周2学时。我校的《大学计算机Ⅰ》课程的期末成绩采用的是“平时作业成绩+考勤+期末题库机测”三种方式按比例给定。
二、教材介绍与计划学时
本学期学校采用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张清立等编著的《大学计算机——基于计算思维》一书作为教材。全书共分为5章,按照教学计划要求: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共5小节,占用4学时);
第2章 Windows7操作系统(共5小节,占用4学时);
第3章 Word2010(共7小节,占用8学时);
第4章 PowerPoint2010(共7小节,占用8学时);
第5章 Excel2010(共6小节,占用8学时)。
就实际教学的操作层面而言,基本上1学时要求教师涵盖1个小节左右的内容。
三、两种授课思路的对比
此处我以教材中第1章第1.4节《计算机病毒与防治》为例,谈谈对这一小节课程的教学设计。就计算机病毒,如果仅为应付考试,则只需学生掌握以下几点即可。
1.定义: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
3.常见分类:引导区型病毒、文件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宏病毒、网络病毒等。
4.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5.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清除:很多原则、条款,此处略。
这样不到15分钟,这个小节就可以讲完。只要学生考前努努力、背一背,应付机考题库里的两三道题目就足够了。但是,在现实中计算机病毒常给我们带来麻烦。因此,对于这一课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
Step1:提问:计算机病毒听说过的同学请举手?(往往90%以上的同学都听过)
Step2:又问:见过计算机病毒的同学请举手?(几乎为0%)
Step3:再问:告诉大家,其实计算机病毒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秘之物。我今天就带了一个病毒来,你们想见识一下吗?(这时候你可以发现学生的眼神是明显“发亮”的)
Step4:通过自制的一套幻灯片点选其中比较简单、但重要的片子对计算机病毒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进行介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远起世界上第一个想象出病毒的人、第一个编写病毒的人;近至2013年破坏伊朗核计划的“震网”病毒故事,还有我校同学优盘里时常出现的AutoRun病毒、Google Updater病毒。
Step5: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定义、特点、分类等)。
Step6:以一个自制的“琅琊榜凯凯王”病毒小程序为例,给学生当堂展示该病毒从激活、潜伏、传染、发作、破坏的整个过程,对Step5中所讲的理论条款做一定的验证。
Step6:打开该病毒示例的源程序代码,向学生进行展示。因为学生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并不要求学生看懂,只是告诉学生病毒的实质而已。
Step7:又提问:假如你手上有一个病毒了,你怎么可能让它尽可能地做到“藏得更深”?“传得更远”?(往往这个阶段,学生的答案是花样百出、很有意思的,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讨论;反过来再讨论自己如何尽可能发现或避免病毒的危害)
Step8:常用杀毒软件的介绍和使用,以及安装和使用杀毒软件时应该注意的一些小技巧和小常识(以金山杀毒套装或者360杀毒套装为例,时间不充分的情况下,提前制成录像,让学生课后去看)。
Step9:教材上其他一些知识条款的勾画和小结。
Step10: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安装杀毒软件套装并升级到最新版本),并思考:病毒厉害还是反病毒软件厉害?
这样整个一堂课下来,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计算机病毒这个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比死记硬背所谓的条款所到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要好得多的。
四、教学体会与小结
每当我讲授《大学计算机》课程时,经常有学生问我类似于以下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多年前有人问,现在同样有人问。比如:(1)我的系统坏了,怎么办?(2)Win7、Win8、Win10安装哪一个好?(3)苹果电脑(笔记本)好不好用?实不实用?(4)我的电脑上有病毒,怎么杀都不行?(5)我的电脑快5分钟了才能开机?(6)为什么我优盘上的文件不见了?等等,不胜枚举。这样的问题,课本上是不会讲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却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常见的。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采取的思路就是尽量在讲解课本上那些“干巴巴”的理论时,有意识地穿插讲解一些实用的小技巧、小经验、小常识,尽可能地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丰富课堂教学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然这样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其优点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也比较实用,但是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每节课都这样讲的话,32节课时就有可能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计划,因此授课教师就需要根据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规定动作”的同时,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自选动作”,所以说同样的一本《大学计算机Ⅰ》教材,授课老师在讲课时的分寸拿捏个人认为比较考验教师。
参考文献:
[1]魏霖静,陈蕾.《大学计算机基础》与案例教学法[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6:19-20.
[2]张建辉.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措施探究[J].科技展望,2016,15:361-362.
[3]谢芳.大学计算机软件教学改革探究[J].大学教育,2016,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