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6-09-22刘亚丽
刘亚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种标准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不断落实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获取知识、主动学习的基本保证。因此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主动学习、获取新知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听不到很可惜”的感觉。其次,要加强听的训练。第一,先让学生听懂别人的讲话。课堂上不论教师讲,还是学生发言,都要适时地问:“他说的什么?你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说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吗?”第二,别人发言时,要学会注视对方。第三,教师的讲话不重复、不啰唆,用教师的好习惯感染学生,养成“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
2.强化学生在作业后反思。每当做完作业,要求学生重新浏览一遍,总结本次作业有何收获?有什么不足?有没有创新,像检查考卷一样对每一道题负责,做到心中有数。如初一代数先化简,再求值的题,尽管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先化简原式,使原式变得简单,再代入数据求值,但仍有学生直接代入数据,导致计算量增大,错误几率提高。所以教会学生进行作业反思,就是选择最优、最佳的做题方案,使自己的工作量减少,工作效率提升,错误率降到最低。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不容易。因此,要使学生从课前、课中、课后步步反思非常困难。于是,我首先和学生达成共识:我们向前迈出一步难不难?回答:不难;我们再向前迈出一步难不难?不难。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按照这“一步路原则”一步步从不难中走出来的。所以只要坚持做一件事,效果肯定会越来越显著。
3.从生活实践中引入数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数学概念正是生活现象的抽象概括,因此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数学概念。如在教学《有理数及其运算》这一章的“数怎么不够用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冰箱中中冷藏室的可调温度在一4℃~6℃之间,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入负数的概念。在讲数轴这个概念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有何特点,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温度计上有表示0℃的刻度,有表示0℃以上温度的刻度,还有表示0℃以下温度的刻度。这样学生在理解数轴这个概念时,就能更牢固地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即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4.以游戏方式为导入切点。游戏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探究的动力。结合所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出游戏的场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可以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玩玩“24点”游戏。游戏规则:每组四人,一副扑克牌,先由组长抽出四张,谁先列式算出得数为24即为胜者,记5分并取得抽牌权,以此类推,得分最高者获得组内出线权,然后由各组的第一名进行PK,评出班级第一名,并将各组总积分进行比较评出最佳小组.这样在游戏中每一名学生的精神都高度集中,既想让自己取得好成绩,又想为小组取得好荣誉,从而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对于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有了更深的掌握,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要充分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的前提。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做到一题多解。备教材时,既要认真钻研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又要注意研究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钻研教材知识与考纲的关系,与中考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授课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更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备学生,就是要备学生的实际,备学生的差异,同时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宏观上理清教学思路,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就微观而言,要对于本节课要讲解的例题提前预设多种不同的解法,不能临时抱佛脚,不能完全临场发挥。
6.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问题,指引参与方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双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有效操作,它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况具有检测调节和监督评价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必须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6.1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提问内容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形式灵活多变,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问:“要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有哪些?”学生就可以积极思考,认真参与,回答可涉及角、平行四边形、中位线、比例线段及圆等许多章节的内容。
6.2设计的问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设计提问,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增强学习目的性,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如笔者在讲授“比例线段”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不过河量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提问,更容易促使学生愿意参与积极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7.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合理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合理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历经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全新的知识体验。例如,讲解“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例子:一块打碎了一角的玻璃,带哪块去可以买到和原来一样的玻璃?为了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利用纸板进行情境创设:“教师出示用纸板制成的若干个全等三角形组成的万花筒图案,在展示中教师故意不小心把其中一个三角形撕去一个角,在学生的惊呼中教师表示很遗憾,但告诉学生办公室有同样颜色的彩纸,那么问题是带哪块才能裁出和原来一样的三角形呢?”学生开始讨论,甚至一些学生开始用学习过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情境中经历“猜想—验证”的数学探究过程,课堂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