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自主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2016-09-22姜晓梅
姜晓梅
【摘 要】 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文章就如何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目标性;活动性;期望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4-0054-0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精神,不以形成定势束缚学生思想。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思维方法中学会选择,不断发现自己思维上的错误,并加以修正,择优汰劣,臻于完善。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现在5个方面:在学习中获得方法;在活动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获取体验;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探究中赢得发展。
布鲁纳在“认知结构”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主体参与性,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可见,教学应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策略是为解决学习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方法,是解决学习问题的有组织、有条理的过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目标性:重点解决“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教学程序,各教学程序要怎样做?如何做?达到什么程度?最后要达到什么标准?
二是活动性:重点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所学内容有讨论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探究问题时,要做到有人说,有人听,有人反对,有人补充,有人质疑,有人解释。使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有序的学习场景。
三是问题性:重点解决“我会学”“我能学”的问题。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学习,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按教学进程分层设计问题,借助各直观手段,设疑激趣,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联想、想象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四是期望性:重点解决“我愿学”“我想学”的问题。期望是教师对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一种希望,教师要了解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和能力,给予恰如其分的希望,这种希望将带给学生巨大的感召力。
具体而言,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如下:
1. 透彻理解教材,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意识
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首先要拥有实施自主探究教学的意识和教学策略。就像小孩学走路,一要放手让孩子一试,虽蹒跚,但也可爱;二要引导他放心地走、勇敢地走、充满信心地走。其次,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我们发现:凡要学生领悟的内容,教师自己能悟多深,学生就能在自主感悟探究的道路上走多远。
2. 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学习欲望
(1)培养自主预习习惯。预习作为个体的认识活动和学习活动基本环节,必须有明确目标、合理方式和可检测的行为结果。因此,首先必须确定好预习目标。其次,必须安排好预习活动的方式。最后,必须对学生预习的行为结果进行检测。
(2)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我们主张教学少讲、精讲,多启发诱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思考、交流,从而促进其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3)给予自主质疑的权利。李政道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不唯书、不唯师、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才有思,才能迸出思维创新的火花。
(3)指导自主探究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选择有效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会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学习过程,提高自学能力。
(4)创设合作情境。在班级授课制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益。可把班级每4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强调组内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在讨论问题时,各小组分别确定1名主持者、记录者、发言者,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记录的同学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发言的同学负责把讨论结果和其他小组交流,每位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了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教师要不断调控自己的情感,做到热爱每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予改过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相信我”。课堂上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激励,如“你真会动脑筋!”“说得真好,老师也不如你。”“你们读得真好,让我们为自己鼓掌!”教师要参与学习全过程,如“听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是不是给老师也来点掌声?”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了师生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4.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自主探究学习热情
目标始于问题。学生原有认知与现实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和冲突,是知识自我构建的基础。提问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把握实质,问在点子上,讲究一“巧”字。问题价值不在难度,而在有无启发性,思维量大小。有价值的问题能引人深思。恰到好处地设问,常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来百花香”的效果。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为求知提供了磁场。endprint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设问:今天是11月1日,星期四,50天以后是星期几呢?因为设置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顿生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感,对于老师的问题,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5. 巧妙安排学生活动,落实自主探究学习行为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教师须减少过多的导引、串讲,巧妙安排个人自学和小组交流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参与空间。活动课的安排可多种多样,人员可分为同桌、小组、全班;形式可分为自学、讨论、讲练、演讲、品评、表演、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同时在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基本能力。“自我调控”指学生独立自主地调节、控制学习活动。教学中可用“心理换位法”,即要求学生将自己看成小老师,思考自己能否将学习内容和问题给别人讲清楚。此法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获取知识,及时评价自己,从而自我调控学习进程。
6. 鼓励质疑问难,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课堂中学生的被动局面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产生问题的应是学生,教师要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应贯穿于课堂始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进行梳理,把握要点,并提倡学生自己解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质疑解疑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充分体现。
7. 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激励是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走向成功的力量。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享有成功的机会,增强其积极性。因为成功可产生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情绪体验,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自我激励。教师要倡导素质化评价,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1)评价主体多元化。师评、生评及自评相结合,注重自主评价,发挥导向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内容全面性。既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探究、理解、掌握,更关注其情感和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思维过程。
(3)方式多样化。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学习目标、作业要求,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享受成功,使优等生的余力得到施展,中下层学生也能拾级而上。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评价标准,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评价形式,经常使用“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用语,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的幸福,享受成功的快乐。
(编辑:杨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