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生命和有生命的课堂
2016-09-22巢科
巢科
【摘 要】 评价一堂好课可以从“对”“全”“活”“实”四个视角切入,即严格按照课标制定、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关注课程目标的三维性和学生的多样性,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执行既定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同时要注意,我们固然可以总结出好课的标准,但不能用这些标准的框架去生硬地涵盖和界定所有的好课,因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生命负责,提升生命质量”。
【关 键 词】 好课;听评课;课程标准;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4-0004-03
当我们评价一堂课并表示赞同时,往往用“好课”概述之。什么是一堂“好课”?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至少必须是一堂有“生命”的课,是见“人”的课,而不是学书本知识甚至做题之课!
那么,什么是课堂的生命?课堂的生命在哪里?是书本知识吗?不,是人的发展!早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其核心就是要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焕发课堂的生命气息。那么,什么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有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有备课和讲课的基本要求,这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性是指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人际互动的过程,是其生命意义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生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过程,是促进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创造才能形成和展示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具体的课堂教学不可能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用,需要师生用自己的智慧去思、去学、去创造。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一堂有生命的“好课”可从以下视角来分析:
一、对
所谓“对”,是指教师能按照课标、教材和教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知识性、方法性和过程性错误。可以说,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往往最基本的东西却最容易被忽略。例如,“讲故事”本来是一种不错的教学策略,但有的教师却忘记了故事为何而讲——教学要达成的基本目标:教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汉代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却变成了“汉武大帝故事会”,或者是阴险狡诈的宫廷斗争,严重偏离课标要求。也许学生当时听得津津有味,但对于他们的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还有另一种情况,有的教师初教新教材,却总与旧教材比较。比较未尝不可,但关键看比较的目的是什么——觉得新教材的知识点相比旧教材这里没有了,那里大大压缩了,所以总讲不完,感觉课时严重不够。例如,讲述“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旧教材[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用了一章四节的篇幅,而新教材如人教版必修1则只用了一课(一课时)。阅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关于“抗日战争”里面用了一段话: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研究之后就会发现,新旧教材之所以篇幅大不相同,乃是目标发生了变化,因而教学重点、时间分配等理应随之变化。
所以简单来说,“对”与“不对”,即根据课标——这堂课的任务完成没有?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非常关键。新教师应该从基本开始,钻研课标,熟悉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保证不“离题”。上“对”课,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善于表达,能把想要讲的东西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懂、接受。
二、全
所谓“全”,是指教师在课上能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的多样性。这是目前在实施新课改、使用新教材过程中令教师很难把握的问题。一节课能否照顾到方方面面,评课标准是否必须全面,要实事求是。
首先,“三位一体”是课程的培养目标,但不能简单等同于每门学科或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这些是短周期目标,教学结束时可以检查其达成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传授与自身的练习,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是经验知识的习得,体验、感悟、内化是主要的习得方式,见表1。
所以,“三位一体”不是贪大求全,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在每节课上体现的程度、地位、作用都是有差异的,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内容体现出来,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绝非一节课能完成。
其次,“全”还要求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抹杀不了的——差异不一定是坏事。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往往根据单一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目标,而且只针对部分学生。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全面性,就要在分析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把课标的要求层次化、具体化。例如,初中“洋务运动”一课,传统的教学设计见表2。
按照分层设计策略的基本思想,则可以这样设计,见表3。这种层次式的设计策略,能将原有的教学目标细化,组成由低到高两个层次,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处于不同起点的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有一定的信度和梯度,即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总之,将课上“全”,既包括目标的全面性,也包括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备课标,也要备学生。无论是课前的预设还是课堂上的实施,都必须在坚持大方向的前提下灵活机动。endprint
三、活
所谓“活”,是指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案。教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预设,而这种预设与课堂的实际生成是课堂教学经常面临的一对矛盾——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但课堂的情境复杂多变,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如何处理呢?
预设的教案意味着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设置固定程序和目标,两者存在一定差距;而一定的预设必不可少,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重要依据。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关键是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和教师在最佳状态中交流碰撞,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在自然、生态、智慧的交流中对文本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挖掘。
从某种程度上说,“活”是比“对”和“全”更高的层次。它需要教师在把握教学任务,即课堂大方向的前提下,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原有策略和手段。因此,每堂课都不应该是放电影——不管什么地点、什么观众,永远都能精确地知道播放时间、下一句台词,而应该是演话剧——虽然情节是既定的,但每一场具体的动作或台词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是尊重生命,才能赋予课堂以生命。使课堂教学变“活”,就要抓好预设与生成:
第一,因学定教——原创教案。首先是做好基本预设,就像雕塑一样,先抡起大斧砍出个轮廓;其次,在预设时要给课堂“留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留白”应该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作用,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
第二,因学施教——原创教学。学生情况是动态的,实际教学也不会与预设一模一样。首先,要尊重学生,让他们能自由、充分地表达,这是生成的基础;其次,要发挥教育机智,在调整中完成预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我深信不疑,没有比教师更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维的人。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在于他们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范式、程式和方法可以套用。”教师要担当生成信息重组者的角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从而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形成新的“思维亮点”。
“活”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也是真正能推动生命发展的课堂。
四、实
所谓“实”,是指课必须上出实际效果。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形式改革,要关注实际效果,特别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
第一,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提高这一程度的前提是师生教学理念的转变,即变讲课为教学,变听课为互动,见表4。
只有双方的理念适应课改要求,教师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学生才能更自由地在这个空间里成长。关于这一点,第三点“活”已经有所论及,不再赘述。
第二,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这里着重谈谈“补救教学”的问题。补救教学是针对第一次教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学好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特殊教学。千万不能把补救教学当“补药”随便用!第一次教学是学生兴趣最浓、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时候,第一次教学不抓紧,期望通过第二、第三次补救教学解决,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要提倡少补课,狠抓第一次教学质量,争取一次就让学生学会。要改变教学结果检测方法,变量尺子为照镜子,变分数管理为达标度管理。分数管理是尺度评价,只能比较进步与否,对鼓干劲有作用。达标度管理属镜面评价,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为补救教学提供信息,让教师知道应该补哪些学生,补什么,怎样补。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程度是一个大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过多展开,只举个例子: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微格记录,见表5。
这张表记录了一堂课(40分钟)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可以用打“√”的形式,用于“同题异构”能很好地比较分析几堂课的效果差异所在,见表6。
用☆(≥90%)、◇(80%~89%)、△(70%~79%)、*(60%~69%)、×(<60%)来表示各时段的教学效果,最后得出参考数据。
开发听评课微格记录量表是个创新性的工作。每个听评课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如学生发言、教师提问等制定一个微格量表,这样听得更“专一”,评得更“到位”,也可以作为反馈更有效地帮助执教老师改进课堂教学。
假如教师都能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减少无用功,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增加补课的针对性,那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真正做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聪明地学。
“对”“全”“活”“实”,这四字诀是一堂有生命的“好课”的标准。笔者认为,教师固然可以总结出“好课”的标准,但一定不能只用这些标准的框架去生硬涵盖和界定所有的好课。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生命负责,提升生命质量,在于完整地理解每一生命体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发展的主动性,尊重个性,保障权利,创设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促进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不是冰冷的产品,而是鲜活的生命,所有的策略、手段和理念,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虎技能.发展性评价视野中一堂好课的标准浅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6,11(6):119-120.
[2] 顾志跃.课堂教学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导读之六[J].教育科学研究,2004,(6):13-14.
[3] 张爱华,程宇.新课改下一堂“好课”的标准[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6,(10):24-27.
[4] 叶澜.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基础教育,2004,(7):13-16.
(编辑:易继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