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学生们有没有暑假?

2016-09-22

奥秘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会学校鬼谷子孙膑

李开周

炎热的7、8月份,烈日当空,人人汗流浃背。学生和老师们漫长的暑假生活却刚过了一半,让没有长假的上班族们羡慕不已。那么,暑假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鬼谷子是给学生放暑假的第一人?

云梦山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军校,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旷世奇人鬼谷子——王禅,隐居讲学的地方。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卫国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著有《鬼谷子》十四篇传世。他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传说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尉缭、茅蒙、徐福等名家皆出其门下。

鬼谷洞就是当年王禅讲课的课堂所在地,某一天,鬼谷子对庞涓、苏秦、张仪、孙膑四位高徒说:谁能让我自己走出山洞,我就将我的著作传授于谁。庞涓的主意是在洞中放火,赶鬼谷子出去,王禅听了摇头冷笑;苏秦、张仪则躬身下跪,谎称家中有急事,哀求先生出洞相送,先生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孙膑很为难地告诉老师:“我实在无法叫先生自己走出洞去,但如果老师在外面,我有办法叫先生进来。”鬼谷子闻声大笑,遂将兵书传授与孙膑。

鬼谷洞内有一口山泉井,每到暑期,山泉就会喷涌而出,充斥整个洞穴,从而无法上课,鬼谷子只好放假。“放暑假”也就从此开始,演习至今。

然而,后人却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传说。那么,暑假究竟始于何时?

旧式教育,学校不设“塾假”

也有人说,暑假源于私塾。因为古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小朋友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得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可惜不符合史实。

古代稍大一些的私塾,一般都制定了学规,也就是学生守则,其中一部分学规留存至今,在现代图书馆里可以读到,例如《社学要略》、《义学条约》、《村塾条规》、《家塾规例》、《家塾常仪》等等。这些学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最晚的一份出于民国,不过无论时代早晚,没有任何一份学规曾经提到放暑假的规定。

古代中国教学业发达,除了私塾,还有书院以及官办的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和国子学。后面这些学校也大多定有学规,如宋仁宗时的《京兆府小学规》、宋神宗时的《并州学规》、宋理宗时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宋孝宗时的《会稽学规》和《丽泽书院规约》以及元朝的《庙学典礼》、明朝的《太学志》、清朝的《岳麓书院规约》,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创办新式学堂时制定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等等,都不曾提到放暑假。

1905年,教育改革家严范孙先生批判中国的旧式教育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往者学校未兴,吾国儿童无毕业之期,无寒暑之休,无实验之法,无体操之训。”大意是说过去新式学校尚未兴起,我国儿童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教育,没有毕业年限,没有科学实验,没有体育课程,也没有寒假和暑假。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学校里是没有暑假的。

老师如果放暑假,家长可以扣工资

古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仁爱之心,常在酷暑之时下诏让工匠休假,但为时一般都很短。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夏天诏令:“令在京工役休假三日。”宋哲宗元祐四年夏天诏令:“自今遇酷暑天气,一应在京工役并给假三日。”天气最热的时候,允许工人放几天假。

工匠耐不得酷暑,在学堂里念书的孩子自然更加扛不住,所以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每当热到受不了的时候,私塾先生便停止授课,让学生们休息几天。

但是古时候也有一些非常变态的家长,他们不懂教育规律,不懂孩子心理,误以为学习时间越长越好,一放假就会耽误孩子成绩,于是禁止先生给自家孩子放假,不管天气多热都不许。例如制定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份《义学条规》专门写道:“长不辍耕,幼不辍读,暑日休务者,薄其饩廪。”大人到了夏天不能停止劳动,小孩到了夏天也不能停止上学,私塾先生如果胆敢给小朋友们放暑假,家长可以扣他的工资。

那是不是古代的学生一年到头都没有假期呢?当然不是,在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无论是私塾、书院,还是县学、州学,都是要放假的。以北宋后期为例,每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以及每年的春社日和秋社日,绝大多数私塾都会放假,假期少则一天,多则一个月。但是在这些假期里面是不包括暑假的。

曾经也有人将唐朝的田假和授衣假当成暑假,其实也很不靠谱。按《新唐书·选举志》:“(国子学)旬给假一日,……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国子学是唐朝最高级别的官办学校,只招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就读,这所学校每十天过一个周末,到了五月和九月再分别放一个月的田假和一个月的授衣假。田假和授衣假是为了让学生参加劳动而设置的假期,近似于现在某些农村小学所放的“农忙假”,跟暑假扯不上关系。

始于清朝末年,暑假是个舶来品

既然古代中国没有暑假,那暑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答案是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也把欧美等国放暑假的习惯带了进来。出生于清朝末年的翻译家穆木天先生读过私塾,也读过教会学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教会学校放暑假、寒假和圣诞假,这在旧式学堂里是没有的,所以倍觉新鲜。”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幼年也是在私塾就读,后来考入杭州的一所教会中学,他说他在中学度过了求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暑假,那一年是光绪三十二年。

一方面是教会学校刮来了新风,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国。大约从1903年开始,清廷创办的新式学堂里渐渐也出现了放暑假的现象。

不过从清末到民国,新式学校与传统私塾一直并存,后者坚持不放暑假,所以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完成对私塾的强制性改革以后,暑假才在中国所有学校里普及。

无论是谁最早提出了暑假这一概念,他都是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大恩人!毕竟,对于正处在生长阶段的孩子们来说,顶着三四十度的高温和闷热天气,不但学习效率上不去,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教会学校鬼谷子孙膑
翰墨乾坤
中国近代教育之教会学校
孙膑与庞涓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
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开启学堂乐歌之潮流
沧州教会学校创建历史及其影响
教会学校适合留学吗?
聪明的孙膑
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概述
孙膑和《孙膑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