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认识几个字

2016-09-22周春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汉字老师孩子

本刊记者_周春伦

重新认识几个字

本刊记者_周春伦

认识“衣”字实践活动中,周其星和三(2)班的孩子们穿上了经过自己设计装饰的条纹衫

周其星,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全国亲子阅读公益组织 “三叶草故事家族”创始人,本刊2015年12月号“名师”栏目主人公。

一年前,在第一次采访周其星老师后,记者用长篇幅的文字,深入探究、还原了其广为人知的“阅读教师”身份背后的故事。而事实是,那次采访留给记者深刻印象的远不止“彩色的阅读教室”或 “故事妈妈进课堂”,还有更多。譬如,他尝试开发的一系列课程——死亡教育课程、创意写作课程、重新认识几个字……

这些课程,包含了周其星对“真教育”的认知以及创新。在开展过程中,它们又有一些共同点:都强调阅读,都与生活日常相关联,都关照孩子的生命体验等等。

当时,“重新认识几个字”课程刚刚起步。他正带着孩子们每晚戌时观察月亮,画下月相,做简单记录。从“月”字开始,由“月”的字音字形的演变,到自然中月亮圆缺变化背后的规律、与月相关的诗词歌赋、俗语传说,以及 “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象征意义……他试图从一个静止又高度概括的汉字出发,去认识它所代言的“物”。或者说,从“大千世界”出发,去还原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汉字的本来面貌。

时至今日,一年过去,记者抱着好奇与期待,再一次走进了周其星老师的课堂。

从认识一个字开始

台湾作家张大春曾在自己的书《认识几个字》里,反对把文字当做工具。他这样说:“我想我不应该只是为了教会孩子写出日后老师希望他们能运笔完成的功课而已。我应该也能够教的是这个字的面目、身世和履历。这些玩意儿通通不合‘时用’,也未必堪称‘实用’,但却是我最希望孩子能够从文字里掌握到的——每个字自己的故事。”

张大春在与女儿一道学习的过程中,开始重新认识一些看似简单熟悉的字词。他想要告诉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字,而是这个字背后一点一点透过文化累积而形成的价值观。”

在周其星老师桌上,也摆放着一系列与汉字研究有关的书籍,《说文解字》《细说汉字》《汉字树》《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等等。从2015年下学期开始,每个月,他特意选择一个汉字,带领班上的孩子围绕它展开研究,内容横跨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多个学科。之所以从汉字入手,正是受张大春老师影响。

在周其星看来,知识的学习,应该以全貌而非碎片化的样态呈现,学习者获得的是整体的认知。然而我们现行的学习方式,却从学科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近乎肢解的方式,最终剩下的只是知识的拼凑。他希望从汉字出发,带孩子们以正确的方式进入世界,回到知识的原点,回到事物的原貌。

“月”“烛”“纸”“香”“钱”“名”“三”“药”,一月一字,一路循着它们走过来。

汉字的选择有讲究,周其星老师的原则是“有趣又有料”:不一定繁难高深,也不需要承担多大的历史使命或文化传承,但一定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与生活贴近并具有足够的延展空间。

具体的开展,则先由周其星带领孩子们进行“头脑风暴”,绘制思维导图,确定基本的研究方向,然后,孩子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各自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上网搜集整理信息,书写研究日记,每天在班里不定时地交流展示,随时调整补充。

“重新认识几个字”的很多特征均与当下的“全课程”相符合。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建设是“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性质的整体性的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大纲、教材、教法、评价、管理等各个版块。亦庄小学的钱锋老师推崇“万物启蒙”课程,从一根竹,一片叶,一粒石子出发,见微知著,格物致知。比如,他以“石头”为载体,从石头的物质属性,讲到与之相关的诗歌、绘本,新旧石器时代的历史、玉石文化,以至于古建筑。

周其星的“重新认识几个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很显然,他没有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在他看来,大多数学校老师无法拥有这样的规模和待遇,因此,他更看重老师自己的努力和引领,更在意对草根老师的示范作用和可复制价值。这是“一个人就能做的全课程”,谁都能轻松上手。

孩子们上山采药,根据《本草纲目》对号入座,辨认常见的草药

由“药”字衍生开去

2016年5月,周其星的三(2)班的孩子开始重新认识“药”字。

有关这个字,可以在《说文解字》《汉典》里找到一些古老的信息:药,治病艸。从艸,樂声。有人进而解读,它是消除病患痛苦,带来健康快乐的神草。

了解了“药”字的演变,知道它是“快乐的神草”,接下来便是怎样让这个字与孩子们的世界发生关系,而不仅仅是横竖撇捺的符号。

周其星带领孩子和家长们打开绘图版《本草纲目》,面对形形色色的药物,知其名,晓其形,通其性,然后彩笔作画,摘抄药理药性。再利用周末时间,上山采药,根据《本草纲目》对号入座,辨认常见的药材。到中医馆参观,听药师介绍中药,亲手研磨、炮制中药。

古人的生活与中草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词人辛弃疾曾专用药名给妻子写了一首《满庭芳·静夜思》以寄托思念之情。整首诗里,出现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桂枝等总共26种中药名。除此之外,更有一些药名连缀的情诗,夫妻互答,令人惊叹。在周其星的引领下,孩子们由此沉入浩淼的诗文,找寻中药的痕迹。

《红楼梦》也不能错过。黛玉服的人参养荣丸、宝钗用的冷香丸、宝玉的驱邪守灵丹、秦可卿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它们都是由什么药物配制而成,有哪些功效?孩子们兴趣十足,原来名著还可以这样来读。

周其星常常布置给他们一些有趣的作业。比如,认识“烛“,尝试动手做一支蜡烛。认识“名”,结合清明节回家祭祖,绘制一棵家族树。认识“三”,在生活中拍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三”……

而这一次,是整理家里的小药箱。如何对药进行分类,都是学问,有讲究。有家长在协助孩子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家用药箱里绝大部分都是孩子的药,几乎没有为大人准备的常用药品。她惊讶于自己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以至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个月时间,孩子们以日历的版式规划研究日程,借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方式观察中草药,以自然笔记的形式记录,从中药走向中医,从中医了解养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情不减。而同样是每天一篇的自然笔记,孩子们也创意纷呈,有的采用漫画式,有的是对话式,有的直接将找到的草药粘贴在本子上。

其间,周其星恰好生病了,班里的孩子一个个跃跃欲试地要给周老师治病。有孩子写道:周老师不舒服,症状是头痛、吞咽难受、四肢酸痛、全身困乏,我看了症状,第一想到的就是可能感冒了。我看了《本草纲目》,哈,找到药方啦:柴胡二钱半,甘草一钱,水一盏,煎服。更有孩子在开完药方后,提出温暖的建议:要有足够的睡眠,不可过度劳累。

TIPS

有趣的“药名串串烧”

(三(2)班孩子)

本人名叫桃仁,从熟地来到生地,看到的是一片红花。本人虽是豆蔻年华,无奈黑丑一个,即便把脸涂白,也是白丑一个。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你们这些金花、银花。

可怜我这丹参比黄连还苦,靠着吃冬瓜皮度日,瘦得像个龙骨,谁管我过去有十大功劳?现在就像雪上一枝蒿。有人对我说话都带着两面针,皂角刺,深深刺痛我的莲子心。

研究笔记:望月砂

从“教书匠”到“课程人”

周其星班级上,有“故事妈妈”进课堂的传统。而“重新认识几个字”课程建设,故事妈妈也在继续发挥作用。

每个月,故事妈妈会专门选择与该月该字相关的故事来讲给孩子们听。例如,研究“三”时,她们讲述《三只小猪》《三个强盗》以及我国四大名著里众多与“三”有关的故事: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值得一说的是,周其星与传统名师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大部分名师的影响力在教师群体内,而周其星的影响力更多是在家长群。

除了自己班级的一大批家长们在追随,更有远在大连、哈尔滨的妈妈们自发通过众筹的方式将这位南方城市的老师请去讲课。而他的《彩色的阅读教室》读者群体,也有一大部分是家长。

新学期第一次家长会,周其星让孩子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一条曲线延伸出的一个小山坡上,一个大人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周其星问家长:这幅图其实是不完整的,你们知道还应该添上什么吗?他拿起粉笔,又画了一个大人,牵着孩子的另一只手,说,完整的教育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一边是家长,一边是老师,我们一起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这就是周其星的教育观:教育不是学校可以独力完成的,家长是老师最重要的“合伙人”。

认识“药”字,周其星组织孩子们到中医馆参观,听药师介绍中药,并在家研磨、炮制中药

周其星所在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也正在尝试做融合课程的改革。小学部负责人顾主任强调了一个“课程人”的概念,他说,真正让学校受益、让老师和学生受惠的,恰恰就是做课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也会是一个优秀的“课程人”。因此,在这所学校里,教师们被鼓励在自我的课程建设方面做探索。应该说,这样的环境是可贵的。

也已经有老师自发向周其星“取经”。袁老师是学校的老教师,从2016年初开始,她将“重新认识几个字”在自己班里做尝试,并逐渐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在她班里,有一个转学来的女孩,性格内向,各方面成绩都比较弱。却对每月研究一个字,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每天回家都追着妈妈,要一起研究。袁老师看在眼里,于是常常让她跟大家分享研究成果。渐渐地,由这一个兴趣点带动,孩子的各方面都开始见起色,整个人也阳光起来。

而袁老师更看重的,是课程背后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与家长的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也几乎都提到孩子的一个转变——最初,面对一个研究任务,他们表现得不知所措。如今,却能够非常从容地安排研究内容,搜集资料,写研究日记。自主且目标明确。

而每一个汉字背后的内容浩如烟海,孩子们究竟能研究到什么程度?这一点周其星在思考。但他更在意的,是一个孩子对一个字的最初认识、最初心动,对一种文化的最初体认。

“药”字的研究结束之后,他开始尝试完全放手,将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字,自己组合形成研究共同体,一起规划和研究,最后共同分享。由此,“重新认识几个字”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16年6月2日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酷热

……

“认真对待,好好地写”,这是小范自己对待每一次研究的态度,也正是这份认真的态度让小范对研究越来越有心得,越来越喜欢。而我则和他一起享受着每一点进步,他每进步一点,我就更轻松一些,欣慰地看着他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轻松自如,再到后面的投入沉溺。

随着小范研究能力的提高,他已经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研究的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而我也开始逐渐放手,让他独立完成,即使有时显得有些浅薄,但这份独立带来的成果让他更加自信。

这次药的研究,我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给他买了《本草纲目》,他便自己开始了他的研究。从选中第一个研究对象——三七(我家乡的特产)开始,每天看他专注地又写又画,看得我都觉得美美的。小范还告诉我:“这种研究真好玩,就算这个月过去了,我还要继续研究下去。”而研究过程中,参观中药房、走访和顺堂制药基地,让孩子对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后来周老师的几次命题内容:药名串串烧、为药写诗、最神奇的药方、家里的小药箱、我为班上设计小药箱等,更是让研究有了升华。

刚好今天发下来了上个学期完成的“月”的研究小本,那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字,翻看里面,多是呆萌可爱的描述;而对比今天药的研究,已经显得专业了许多,特别是后面几篇命题的文章,也算写得洋洋洒洒、通顺完整。

三(2)班 小范妈妈

猜你喜欢

汉字老师孩子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