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和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6-09-22张玲刘迎迎
张玲,刘迎迎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河南漯河 462002
低分子肝素和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张玲,刘迎迎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河南漯河 462002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和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80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及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连续3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呼吸困难自评分数: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呼吸困难自评分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而对照组改善不显著,组间对比P<0.05。②肺功能指标改善:组间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动脉气血分析: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PO2及PCO2指标分别为(53.39±14.00)、(46.23±12.93);对照组患者的PO2及PCO2指标分别为 (54.00±13.23)、(46.23±11.23)。治疗后,观察组的PO2及PCO2指标分别为 (71.98±13.98)、(28.98±11.02),对照组的PO2及PCO2指标分别为(62.34±11.23)、(38.83±12.45),组间对比P<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和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效果显著,可较好的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平衡动脉气血值,更好的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低分子肝素;乙酰半胱氨酸;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疗效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为临床上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等[1]。患者经影像学资料检查可见肺泡结构被破坏,并呈纤维化特征[2]。但目前临床上对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治疗等[3]。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间质性肺炎患者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控制细胞进一步的纤维化[4]。同时,临床研究发现,该病患者还存在一定的凝血功能异常与氧化应激失衡情况[5]。因此,抗凝及消除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对于患者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低分子肝素与乙酰半胱氨酸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及抗氧化反应药物。在该次调查中,该研究以2015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分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和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治疗方案进行对比,为更多患者后期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关参考信息。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12月期间,该院呼吸内科选取80例就诊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处理,观察组及对照组人数均等,各为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4例、16例,患者年龄为40~75岁,平均(60.3±2.2)岁。病程为2个月~12年,平均(4.4±1.0)年。对照组患者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3例、17例,患者年龄为40~75岁,平均(59.2±2.4)岁。病程为2个月~12年,平均(4.5±1.2)年。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构成该次对比。
1.2 纳入标准
①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诊断标准均参照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病学会于2002年制定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诊断标准》中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标准。②纳入者无其他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或肝肾功能障碍等。③纳入者不存在对该次治疗药物过敏或不耐受症状。④该次调查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遵医行为好。
1.3 方法
1.3.1 基本治疗方案 入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检测项目包括患者肺功能、动脉气血值等。护理人员协调医师记录患者的病症情况及体征现状。以方便后期进行对比。
1.3.2 组间个体治疗方案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主要应用药物强的松(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123),给药剂量为0.5 mg/(kg·d),治疗1个月后剂量减半,并逐渐减至2 mg/d。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191)与乙酰半胱氨酸进行治疗,其中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给药,每次1次,5 U/次,每月治疗14 d。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620),口服给药,1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具体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 (FVC1%)、最大用力呼吸中段流量(MMEF)及最大通气量(MVV)。①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通过呼吸困难自评分数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评分值0~3分制,0分代表无呼吸困难;1分代表在日常活动时呼吸困难;2分代表活动量较平时少时变出现呼吸困难;3分代表不进行日常活动也出现呼吸困难情况。③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动脉气血值指标,包括PO2及PCO2。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作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指标改善分析
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并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改善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改善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FVC(%)MVV(L/min)MMEF(L/s) FEV1(%)观察组(n=40)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2.11±11.78(75.48±10.76)*#62.13±10.56(67.27±10.45)*48.08±2.34(50.78±3.22)*#48.11±2.45(48.99±2.50)*2.24±0.32(2.40±0.41)*#2.20±0.45(2.25±0.35)*57.12±10.43(67.25±10.55)*#57.10±10.34(61.18±10.45)*#
2.2 呼吸困难评分比较
在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咳嗽困难评分0分、1分、2分及3分的分布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人数分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对照组改善不显著。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困难测评情况[n(%)]
2.3 动脉气血值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动脉气血值PO2及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PO2值均上升,PCO2值均下降,但组间比较而言,观察组患者在动脉气血值指标上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气血值指标分析(±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气血值指标分析(±s)
组别 PO2 PCO2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53.39±14.00 71.98±13.98 54.00±13.23 62.34±11.23 46.23±12.93 28.98±11.02 46.23±11.23 38.83±12.45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40例患者中,治疗期间2例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但药物治疗结束后,其血小板计数又恢复正常。对照组40例患者中,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高血糖。未经特殊处理,治疗后患者血糖值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特异性间质性肺炎为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该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干咳,后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呼吸困难[6]。许多患者因未及时就诊而最终呼吸衰竭死亡。目前,临床上对于间质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从病理角度发现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主要病理表现为炎细胞渗出与纤维细胞聚集,因此考虑其发病机制涉及如下:①细胞因子和免疫炎症损伤:目前,已有多项报道证实,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肺部纤维化的原因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自身作用,将生物信号转导至其细胞内,并对细胞内的基因进行调控而使得肺部纤维化[7]。②氧化应激反应:检验可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血清中的脂质过氧化物产物是明显增加的,这一结果提示患者机体存在氧化应激反应[8]。
临床上对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并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以达到抗炎镇静的作用。但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许多患者无法耐受[9]。且长期应用还易产生耐药性,后期治疗效果下降。因此,临床上一直在积极寻找其他治疗方案,以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除了发现患者肺部呈纤维质特征外,同时还伴随一定的凝血功能异常与氧化应激失衡情况[10]。而这就为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并认为改善凝血障碍,消除氧化应激反应可更好的提升疗效。而近年来,也有多项研究发现联合低分子肝素与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可提升疗效。其中,低分子肝素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但其除了具备一定的抗凝作用外,还可对免疫作用进行调节,并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预防细胞过度增殖。乙酰半胱氨酸则可有效清除机体自由基,提升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消除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在给药后,乙酰半胱氨酸可迅速发挥作用,抑制炎性细胞的活性及抑制前炎性和前纤维化信息的转导,预防细胞纤维化。
该文观察组患者在联合药物低分子肝素及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后,其肺功能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而该调查结果提示,低分子肝素及乙酰半胱氨酸的联合应用对于提升疗效,这一治疗方案是可行有效的。同时,还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困难程度改善情况及动脉气血值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改善十分显著,尤其是治疗后0分及1分人数共为28例,所占比例为70%;高于对照组0分及1分人数13例,所占比例为32.5%。与涂峰等[11]研究报道一致。体现了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异常,可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与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对照组患者比较,作用显著,体现了联合治疗的应用价值。而在治疗安全性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治疗后其症状消除。体现了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和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较好的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及通气状况。该种结合治疗方案临床上可进行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
)
[1]王东.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间质性肺炎患者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2016,10(7下旬版):145-146.
[2]王国祥,王玺,王平,等.低分子肝素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气分析参数的影响[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1):16-19.
[3]彭勇,张艳.低分子肝素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动脉血气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5):816-818.
[4]刘继明.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辅助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效果对比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2):1736-1738.
[5]邵锋,李良海.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荟萃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6,16(3):247-251.
[6]陈志强.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间质性肺炎33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46-347.
[7]梁玉荣.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佐治老年重症肺炎中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5(9):1715-1719.
[8]阳俊,胡克.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 (6):438-442.
[9]张婉,李繁丽,戈艳蕾,等.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间质性肺炎患者疗效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2):201-202.
[10]田佳.早期营养支持联合谷氨酰胺和低分子肝素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19):2648-2651.
[11]涂峰,李贵良,苏星峰,等.低分子肝素联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16,47 (2):80-83.
Clinical Evalu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nd Acetylcyste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ZHANG Ling,LI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Science,Luohe Med&Cal College,Henan,Luohe,Henan Province,462002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nd acetylcyste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80)and control group(n=80)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And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on this basis,combin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nd acetylcysteine treatment for 3 months,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efficacy.Results①Self-rating score of dyspnea: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yspnea scor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treatment(P>0.05).The improve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improved,but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between the groups P<0.05.②The improvement of lung function index: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improvement of lung 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P<0.05).③Arterial blood analysis:Before treatment,the PO2and PCO2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53.39±14.00)and (46.23±12.93)respectively;the PO2and PCO2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54.00±13.23)(46.23±11.23).After treatment,the PO2and PCO2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71.98±13.98)and(28.98±11.02)respectively.The PO2and PCO2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62.34±11.23) and (38.83±12.45)respectively,P<0.05.Conclusion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and acetylcysteine combined therapy for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lung function indicators,improve the patient's respiratory status, balance the arterial blood Value,better control of the disease,improve the prognosis.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Acetylcysteine;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Efficacy
R687.3
A doi 10.11966/j.issn.2095-994X.2016.02.02.03
2016-03-28;
2016-04-15
张玲(1981-),男,河南舞阳人,硕士,高级,研究方向: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