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社会学视角下农民工回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2016-09-22王文利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新丝路(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化农民工流动

王文利(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经济社会学视角下农民工回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王文利(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但是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刚性和农村劳动力主体情况,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有别于它国,形成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出现“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的流动就业模式。农民工流动就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流动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随着国家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的帮助当地农民摆脱贫困,发展经济,走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行一系列以特殊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导致农民工流动的方向和量产生了一定变化。如今基于国家战略和世界发展大势,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经济政策给农民工迎来了新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农民工;社会流动;理性选择;社会资本理论

农民工流动在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始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而达到高潮。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这个现象,为了我们能全面的理解农民工进行这种流动选择时的出发点和利益考量。[1-3]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的梳理

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新政策,粮价大幅度上涨,切实实现了农民增收。这使得农民工回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李家祥认为,土地的所有制形式与土地的流转制度不配套,离开农村去城镇打工的农民不能依法对其土地的承包权进行转让、入股、抵押或出租。这样的情况让农民在进城务工的同时还要对其在农村的土地进行承包经营,必然形成农民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流动。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就业机会、权益保障、退休养老等社会福利和子女教育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农民工这个群体很难融入城市,最终选择返回农村。张维迎认为,要素流动程度是由两个指标来计算的:首先是原来从事职业与现在从事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其次是在两种职业间变换的净交易费用。当农民在经过比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收益高于外出打工收益时,很多在城市打工过程中只能提供简单劳动的劳动力就会选择回乡务农。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

1.流动速度由快到慢,规模由大到小

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的盛行,实现了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相对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收入,让农民原本在外出打工时才能获得的资源和资金,现在在自己的生存地就能获得,而且还有更多的机会同家里人相处。同时以前离开农村去城镇打工,自己原本拥有的土地并不能够充分的利用,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让土地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让农民免去了在外出打工时要将土地转让或出租给他人的情况。与外出打工的成本相比,在家务农能在付出较小成本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使农民工社会流动速度变慢,人数变少。

2.在衡量人的社会地位高低时,最重要的是职位地位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改变职业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改变。然而,这个途径对于农民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农民阶层是一个具有很高稳定性的阶层,而且是一个只出不进的阶层。根据陆学艺的调查,91.5%的农业劳动者受到祖辈的影响或者地域的影响,他们的职业一开始就是农民,其他阶层后期因为各种流动原因进入这一阶层的比例很低。农民在进入城市工作后,他们的职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农民变成了为城市的工人、服务者。从客观上看,农民缺乏相应的技能,很难获得地位上升的机会,他们大多是城市工作中的临时工,城市的一系列制度对他们没有接纳,所有的因素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不稳定。同时受到户籍身分的限制,在城市工作职业流动过程中,社会地位没有达到量的累积。而对于原本就生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情况恰恰相反。城市居民在工作中成绩、贡献是可以不断积累的,这种累积是他们在今后晋升时的基础,这就产生了地位的上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拥有使用土地和分配土地的权利,同时对土地上的作物拥有自己的占有权。很多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承包土地,在产品输出过程中成为老板的角色,做了个体经营者。不再受到城市身份户籍的限制。在农业经营中获得了地位上量的积累,达到了地位的转变。[4-6]

三、经济社会学视角分析

1.理性选择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实施后,一部分农民工做出了返回故乡的选择。在影响农民工行为的各项因素中,最直观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国家为了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而实施的农村优惠政策。这样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农民工流动方向改变的拉力。而农民工作为经济人,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对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有稳定的偏好和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具备有限理性的人。经济上的理性让农民工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了分析。发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后,在农村的收入大幅度上升,这种收入的上升同在城市中获得的打工工资相比,是用低成本获得了高收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和文化作为社会理性的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让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缺乏归属感,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不确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存的时候,农民工自然会选择给与他们保障的家庭和土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尴尬境地,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作为嵌入者潜入了中国城乡二元化的体制环境。相比于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和本来就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而言,农民工身处于一种城市的职业身份和农村的户籍身份双重身份的尴尬处境。这种二元体制成为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屏障。产业化经营让农民工回乡后真正融入到新农村或城镇建设过程中,或参与到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成功提高其社会地位的过程。这是一种上升式的社会流动,而不是简单的水平流动或消极的下降流动。

2.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指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人,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注重社会关系的运用。而社会资本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农民工在农村有更多的人力资源,便于他们更好的利用农业产业的契机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同时农民工从城市返回农村其实是市场资源流动配置的一种形式,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返乡中的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时都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资本。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中国家对于农民的技术指导,让农民工转变为经营者,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企业,达到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从而使职业流动的方向从农民到工人转变为从农民到个体经营者。

在经济社会学这种视角下,我们看到的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时充满理性的农民工群体,我们把农民工群体以及在农业产业化后他们的返乡行为同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还原了人的理性和复杂性。相信在未来农村的发展道路上,农民工会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的农业政策下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1]韩俊,崔传义,金三林.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主要特点[J].发展研究,2014,9(4)20

[2]杨秀玲.我国农民工流动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7(3)80

[3]司睿.农民工流动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J].社科纵横,2015,4(5)66

[4]党国英.一亿农民工流动到何时[J].中国改革,2015,5(7)88

[5]姬便便.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5,12(5)69

[6]周建,施国庆.农民工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78

王文利,女,中央民族大学,2015级博士

猜你喜欢

产业化农民工流动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流动的光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