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统计数字看宁陕县“精准扶贫”现状
——基于宁陕县桅杆坝村的统计调查

2016-09-22李东亚宁陕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陕西宁陕711699

新丝路(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文化

李东亚(宁陕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 陕西宁陕 711699)

从统计数字看宁陕县“精准扶贫”现状
——基于宁陕县桅杆坝村的统计调查

李东亚(宁陕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陕西宁陕71169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实上见实效。”为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找对穷根,因人施策,因户施策,为量身打造“精准扶贫”方案,作者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对全村的人口及自然资源作了较全面的统计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用结构百分比分析法纵向分析,反映出了宁陕县偏远落后的贫困村中普遍存在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问题,针对脱贫攻坚中“文化扶贫”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健词:精准扶贫;文化建设;视听宣传;宁陕县

一、现状

1.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摆脱贫困难度大

宁陕县是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联片特困地区,自从改革开放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后,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在“双创”工作推动下,宁陕县较早进入了国家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行列,“新农村”、“小康村”的建设使村镇面貌一新,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各项硬指标,软环境都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宁陕县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被列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特殊的县情决定了必须注重生态保护与群众致富协调统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环境,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这也使得我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资源富县、经济穷县的现状并没有改变,脱贫攻坚重任务仍然严峻。

2.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

桅杆坝村,是宁陕县40个贫困村之一,今年2月27日至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到宁陕县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时就亲临桅杆坝村并与村民亲切交谈。

桅杆坝村口距离县城26公里,从京昆高速宁陕出口下线走8公里通镇公路便到村口,蜿蜒的通村水泥路伸入一条风景秀美的小山沟,沟中间清澈的河水哗哗流淌、民房散落山根,有世外桃源般的宁静闲适,与沟外车水马龙的喧嚣世界恍若隔世。全村只有一户砖木结构两层楼房三间,没有餐馆旅馆等服务业。少数农户仍然延用古老的吊锅做饭,家里根本不设灶台;耕种全靠锄头。

表1 宁陕县桅杆坝村人口及土地情况统计表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薄弱

全村文盲占了46.3%,小学文化程度占了39.3%,大中专及高中文化仅占2.6%。从年龄结构上分析,这种状况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限制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又不具备专业技能,没有一技之长,影响着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也影响着对城市生活和社会的适应,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是造成贫困的思想根源。

2.一半的人依靠贫瘠的土地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人均1亩山坡地0.24亩平地,在土壤和气候使作物品种受限的土地上,依靠传统的农作物品种和耕种方式,难以实现致富梦想,近年农民都依赖的是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粮食而过着无忧的生活;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少数的家庭没有做饭的灶和锅台,仍然喜用相对原始的吊锅和柴禾做饭。

3.单身男性比例占了适婚年龄的25.7%

婚姻家庭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致富的动力。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女性向交通便捷的城市及发达地区流动以期改变自身命运,科技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的男性则留在了农村,单身男性逐年有增长,这些人失去了奋发图强的动力,精神空虚,意志消沉,安于现状,缺乏劳动致富主动性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农村光棍增多的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4.缺乏文化凝聚力和活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单家独户的劳动生产,少了大集体中力争上游的干劲,没有“大会战”的那种激情,生活条件改善了人的“精神头”不如从前了,这是老一代农民的感受,实质是缺少一种“群体文化”,人是需要从群体互动中来获得存在感的,需要有群体归属感。环境艰苦,劳动繁重;收获有限,没有集体活动,居住分散邻里情感交流少缺少群体间互动和共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失去了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标准,久而久之便行为散漫,思想钝化,精神不振,死气沉沉。相对闭塞交通和文化的落后,形成封闭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障碍他们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发展经济方面

(1)靠山吃山: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秦岭山脉是天然动植物资源宝库,仅陕西省秦岭地区有3210种天然药用植物,占全国药用植物的30%,有待开发和利用的高价值稀缺资源非常多,利用野生资源引种和培植、开发中药材、珍稀药、菌的人工种植,林下珍稀动植物养殖业等,不仅为我们脱贫致富,也使野生资源、生态得到有效保护,以开发利用促保护,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协调。(2)靠水吃水: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效益可期。宁陕山涧纵横 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循环利用潜力大,北方地区的很多高端冷水鱼品种及蛙类,在宁陕县都适宜养殖,可依托西安大市场,建立稳定的绿色生态食品销售渠道,是很好的致富项目。(3)利用青山绿水搞好旅游经济:宁陕县在“旅游富民”战略下,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当地的山珍、野菜都登上大雅之堂,造富于民,其实宁陕传统食用的山野菜种类很多,若有计划有组织的的开发利用季节性食材,让这些食药兼备的野菜从山坡走向餐桌,或者利用传统技术简单加工便成休闲食品、旅游产品等。提升劳动力价值,弥补土地不足形成的劳动力浪费。

2.文化方面

(1)广播站+户户通广播:对于传统文化扬弃的继承,七十年代的一天三次定时广播,是文化薄弱者有效的学习方式。语音广播形式通俗易懂受众广很适合农村,是政策宣传,乡风文明,礼仪讲座,国事家事天下事,及与生活息息相关内容最有效的宣传工具。(2)文化站+文化服务员:让文化站“活”起来“动”起来。把文化站变成文化休闲、信息交流,晴耕雨读,娱乐集会的场所、数字视听中心,免费上网、开放wif i,无事便来听书看报,打发闲暇时光的好地方,有的放矢的播放科技、文化、法律知识,春雨润物细无声,在这种长期的教化中,提高素质,改变慵懒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流动宣讲团:发动干部和志愿者组成义务宣讲团,利用传统节假日、婚丧嫁娶等村民集会的日子,进村入户,在传统习俗中中融入现代文明生活气息,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传递新的思想,大众广泛参与,寓教于乐,激发村民发家致富的热情 ,弘扬时代正气,传播正能量。(4)文艺创作班: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文化需要本土化。优秀的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发展,鼓励工农商学兵创作、引导村民广泛参与,能说则说能写则写,广播稿,新闻稿,文学作品等,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把民俗文化与时代文明相融合,雅俗共赏,推陈出新,使自己成为弘扬和传播文化的主体。创建地方出版物,小报小册子,绘画摄影作品,在物质丰富经济脱贫的同时 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指数上升。笔者几年前曾在丹凤县的一个宾馆大厅里的报刊架上陈列最多的是当地出版的的书籍、期刊、杂志、小报。作者全是本土各界人士,文风新颖不拘一格。让人惊叹不已!

四、结语

精准扶贫措施重点落实在经济上,要从根源上摆脱贫困,必须通过文化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发积极的情绪,解决精神世界的贫困、理想信念的缺失。文化程度限制了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使得大多数村民不会主动学习,要改变农村书屋尘封、文科卫“三下乡”优秀书籍受冷落的现象,就要从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上做文章,让文化欠缺的村民被动的学习,象对待小学生一样耐心灌输;建设新农村造就新农民,就要先扶起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志气”,激活自我奋斗的“动力”,鼓足自我发展的干劲,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李东亚,女,大专,统计师,包村干部,研究方向:“三农”、县域经济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精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谁远谁近?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