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台湾黑熊

2016-09-21山人

中国国家旅游 2016年3期
关键词:原住民陷阱树干

山人

要捉熊,到大分

『美秀,你有没有看到那坨熊粪便?是今天早上的,昨天傍晚我经过时还没看到。』巡山员林渊源指了指地上的一滩台湾黑熊的排遗物。

1997年,黄美秀在台湾玉山公园大分山区的原始森林里追踪台湾黑熊,观察排遗也是研究的一项内容,不仅便于寻找熊的踪迹,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摸清它的食性。

台湾黑熊的踪迹很难发现。过去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台湾海拔由低至高的森林地带,后来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猎捕,其分布范围日益缩减,仅局限于人为干扰较少的偏远山区或保护区。黄美秀曾从南至北走访了台湾许多自然保护区,在拉拉山保护区、出云山保护区与玉山国家公园西境的楠梓仙溪林道等地设置熊饵,但都未发现食饵记录。在访问花莲县卓溪乡的布农族部落时,经验丰富的原住民不约而同地说:“要捉熊,要到大分。那儿有许多青刚栎(台湾黑熊喜爱的食物)。”大分山区在玉山公园的深处,地理位置之偏,连猎人也不愿涉足。进入大分的唯一方式是徒步,穿越芒草覆盖的路面,走过日据时代岌岌可危的吊桥,跋山涉水至少三天,才算正式进入山林腹地。

林渊源是这次追踪台湾黑熊行动的向导,他曾是布农族的猎人,因山野经验丰富而极受推崇,是一个“山林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林渊源年轻时曾猎到过两只熊,他熟悉兽路,看见林中细微的兽毛就知道是哪种动物。一次,在离地约30厘米的树干上见到一排泥土痕迹,依据树干附近留下的脚印,他判断说是山羌,甚至描绘出这只山羌在树上蹭身体的情景。

黄美秀希望在大分能够“捕捉”到熊,观察记录熊的情况,并为其安装追踪器。林渊源说,只要给他一把麻醉枪,他就有办法捉到熊,然而,动物在被追赶时会跑得更快,它和追踪者的生命都可能遇到危险。

最后,依据原住民对动物习性的了解,大家决定设置陷阱。在棱线附近、青刚栎林里、芒草原和树林交界处、溪流旁选一颗粗大的树干,在周围堆积树枝与木头,形成一个高过一米的斗状小室,饵食摆在最内侧的树干基部,熊落脚之处便是机关所在。这方法是黄美秀在美国从事美洲黑熊研究时学到的。

陷阱设好,一等就是半个月。终于,一只台湾黑熊进入了黄美秀的视线。“它爬到陷阱旁的青刚栎树上,啃断比我手臂还粗的树干,如人啃甘蔗一样。它在宣泄不安与气愤。近百公斤的庞大身躯就这么搁置在看上去随时会断掉的小树枝上,或爬,或站,或倒立,四只脚灵活配合,弹性十足的脚掌肉垫稳固地贴在树干表面,展现了需要高度平衡感的花式爬树的专业功夫。”

这是黄美秀捕捉纪录中最大的一只公熊,全长174厘米、重90公斤,估计年龄为6岁,上限9岁。除了安装无线电追踪颈圈,黄美秀他们也替它拓了巨大的石膏脚模。

安好追踪器后,黄美秀便抱着接收器满山跑,开始了“逐熊而居的日子”。台湾山区地形复杂,常要走上十几公里才能测到讯号,加上无线电波在狭窄的山谷里会产生折射等复杂的作用,很容易误判。况且,人的速度比不上熊,好不容易接近熊所在的位置,它可能已经翻过另一个山头了。

在漫长的寻找、等待、追踪中,黄美秀及其团队汇总出台湾黑熊的活动范围、路径变迁,长期采集的样本(排遗和毛发)也汇聚成点滴的数据,为台湾黑熊的种群分析提供资料。

原住民的禁忌

大分地区是布农人世代生活的地方,在山中待得久了,黄美秀与许多原住民朋友打过交道。

刚设陷阱时,黄美秀常常去看是否有捕捉到熊。原住民朋友对她说:“我们虽然没有捕捉过美国黑熊,但是台湾黑熊不能这样抓喔!因为熊是很聪明的动物,你每天看,留下人的味道,熊是不会来的啦!所以我们捕捉猎物,都是快一个月才来看一次。”但这对研究工作来说是行不通的。后来,综合原住民的经验,黄美秀将察看陷阱的时间改为一周一次。在不同理念的碰撞中,她与原住民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

黄美秀走访过泰雅、太鲁阁、布农等原住民部落,从老猎人口中得知,台湾黑熊是许多台湾原住民的传统狩猎对象之一,却非主要目标,并且有许多禁忌,他们认为,熊的习性如人,杀害熊就如同杀人一般,会为猎杀者及其亲人招来厄运。如果违反禁忌打了熊,熊肉也不能带到家里,否则将诸事不顺。因此,很多人视打熊为不吉祥、或很麻烦的事。

布农族祭祀中有射耳祭和小米播种祭,前者是狩猎,后者是农事。按照布农族的传统,从种植小米一直到小米结穗的这段时间不可以打熊,否则小米结穗之后会变黑,像烧焦了一样。

布农族神话中还有熊与云豹的故事。云豹曾是台湾最大型的野生动物之一,目前已灭绝。如今台湾黑熊也仅剩200~600只,而要保证它们永续生存,其族群数量至少应有2000只。黄美秀在大分捕捉、安装追踪器的15只熊中,有8只是在猎人的陷阱中死里逃生的,不是断掌就是断趾,这让她至今不能释怀。

遛熊计划

2005年,台湾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乌石坑低海拔试验站对圈养的台湾黑熊进行配对,两只小熊出生。为了训练小熊野化,建立野放流程,黄美秀与保育中心启动了『遛熊计划』。

遛熊计划中,研究人员模拟野外环境,观察熊在野外的状况。熊靠嗅觉认识世界,4个月的小熊就会在草丛中嗅来嗅去、啃食青草解馋了,悬钩子、山枇杷、森氏栎等也是它喜爱的食物。台湾黑熊并非只吃肉的“重口味”,而是标准的杂食性动物,在野外,它们80%以上的食物来自于植物。熊对蜂蜜也有着执着的热爱,作为一枚“甜食控”,一旦发现目标,它们会坚持不懈地挖掘。

熊从小就学会储备食物,会将吃剩的食物掩埋起来。黄美秀发现了,小熊会将芒草或灌丛的枝条压折,做成窝巢(形似鸟巢)。她在野外追踪台湾黑熊时,曾在食物丰富的地点或是悬崖峭壁旁发现这种熊窝,外径80~150厘米,深约30厘米。这个行为很特殊,目前还未在其他熊科动物身上发现,其功能仍是个谜。

在野外,台湾黑熊出没的地方时常有山羌、台湾野山羊、水鹿、山猪等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很可一观。在长期追踪中,黄美秀发现,被追踪的台湾黑熊近一半会跑到保护区之外,要有效地保护它们,需要加强保护区以外地区的保育经营管理,这样,不仅庇护了熊,更庇护了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

关于人与熊,黄美秀听一个布农原住民说过一句温暖的话:“如果山上没有熊和山鹿, 心里会觉得很孤单,好像没有人住一样。”

Tips

台湾黑熊

台湾黑熊有两大关键分布区:北横公路以北(包括插天山自然保留区以及栖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之北半部);雪霸国家公园、太鲁阁国家公园、玉山国家公园直到大武山自然保留区。其中,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合林、针叶林为黑熊较为喜爱的栖息环境。

台湾黑熊善于涉水及爬树,奋力奔跑时时速可达30至40公里,相当于轻型摩托车的速度。黄美秀追踪玉山国家公园的台湾黑熊时,发现黑熊的活动范围分布在24至117平方公里间(且此数值可能低估),大小远超过15000个足球场。

更多台湾特有物种

■ 台湾野山羊

台湾唯一的野生牛科动物,也是台湾特有的亚种,栖息在高山悬崖上,善于奔跑和跳跃。

■ 台湾蓝鹊

尾羽很长,约占身体总长的三分之二,飞起来优雅漂亮。栖息于海拔150~2300米的阔叶树林和针阔叶混合树林中。

■ 台湾山羌

分布遍及全岛,从平地到3700米的大山中,常能听见它们的叫声,嘹亮如犬吠。

猜你喜欢

原住民陷阱树干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为什么树干不是方的?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陷阱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