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效率
2016-09-21马自文
马自文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提问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一、层次鲜明,因材施“问”
《学记》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
二、联系实际,启发思维
《孟子-尽心上》中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提问就是要调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初中语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选用了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针对性强,但问得过于平凡,启发性不强。钱梦龙老师改从另一角度提问:“作者在本文只举了三个例子,他认为‘用不着多举例;有人却认为多举些例子更好。你认为哪一种意见对?为什么?”两个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后一问法更富有启发性,因为角度较新,并设置了一个矛盾,能引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围绕目标,注意信度
主问题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立的一系列有机问题。从运用价值上讲,应有如下特征:1、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整体品读的牵引力,2、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教学板块的支撑力,3、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的凝聚力。也就是说,要能切实地教学目标的完成,问题展开要有逻辑性、层次性,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师生愉快地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情感的火花。
四、深究原因,探求本质
深度的问题在于调动学生创造思维,推进思维的纵向发展。主要针对优秀学生,问题的解决由集体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师要注意循序点拨,关键时刻,引导思维走向。例如,讲《荷花淀》关于作品主题问题,作者赞颂了白洋淀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刻画了水乡妇女在抗日斗争中的成长过程。可是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文中写了众多妇女的形象但都没有名字,即使是主人公水生嫂,也不是她自己的本名,这是为什么?解决这一问题更有利于深挖作者写作的意图,深刻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用假设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五、激发兴趣,点拨思维
提问要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催动积极思考,想方设法探究问题答案。好的提问,有趣的问题则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戏剧《雷雨》时,在了解了创作背景,理清了情节结构之后,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我抓住时机发问,鲁侍萍该不该要周朴圆的五千圆情感赔偿金?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形成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一种认为不能要。然后,我组织他们辩论,最后总结再回归到课文内,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差异的比较中更能引起学生思辩探讨的兴趣,激发出热情,达到师生共享的效果。而探讨本身也让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较深的认识,既学会了阅读,又升华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