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公之死
2016-09-21
徐贤林
憨公是我的远房叔公,从我记事起,他就那么衰老:紫黑色的脸上布满皱纹,乱蓬蓬的头发呈灰白色,身躯瘦小,背后望去,仿佛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他为生产队放牛,一头水牛,一头黄牛,水牛好水,黄牛喜山,憨公就将两头牛赶到有山有水的黄庵放牧。
憨公夏天放牛的身影是最有趣的,赤裸上身只穿短裤,腰间系一柄镰刀,头戴特大号箬笠(他自己编的),手持棕榈枝编的苍蝇拍,一路吆喝着将牛赶往黄庵。他似乎永远只穿草鞋,只说自己汗脚。
放暑假时,我们结伴去捡柴禾。憨公辈分高,对孩子们“阿公阿公”的叫唤很受用。他从不与我们争柴禾,倒是捡起一大抱柴禾作为奖品,谁最听话便奖给谁。其实也无所谓听话不听话,就是谁“阿公”唤得最多最亲近罢了。
憨公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夕阳西坠,他压了压箬笠,对我们说,天还早,让牛多吃一会儿草。我们也捡足了柴禾,在憨公身边围坐下来,叫他给我们讲故事。憨公故事不多,不外乎背树砍柴放牛,不知说过多少遍了。他清清嗓子说,从前,我们结伴去仙居山面背树,阿姆就为我烙粟饼,焦黄焦黄的里面还馅肥肉,嚼起来满口香……憨公咽了一下口水,我们也咽了一下口水。不过我有些怀疑,他的阿姆——那个小脚老太婆能烙出焦黄焦黄的粟饼吗?
农忙时节,憨公饲养的两头牛该为生产队出力了。他在牛耕田的地方两头跑,怀里抱着一搂青草,眼巴巴望着牛轭卸下,便过去将牛牵过来,抚摸着牛身上鞭打的伤痕。大人们说他憨,养牛本来就是代力耕田的嘛。一个忙季下来,牛瘦了一圈,憨公也瘦了一圈。
大人说,憨公本来会有老婆的,只是他太憨,最后沦为光棍。家大贫寒,他年近三十才开始提亲。老庵山有位聋哑姑娘嫁不出去,媒婆给他们牵线。憨公没有嫌弃聋哑女,按农村婚娶的程序一步步走下去。那年腊月准备迎亲,憨公挑着“寄帖”礼悠悠攀越山岭。他满脸喜气跨进未来岳父家的旧门台,未来小舅子接过“寄帖”担,憨公坐在门头擦汗,只等吃那碗丰盛的点心。片刻之间,憨公听到未来岳母嘀嘀咕咕出来,大声责问,你家怎么不放白鲞,想赖皮吗?憨公的脸涨红起来:我家怎会为两片白鲞赖皮呢?也许是忘记放了。憨公听不见未来岳母后来又说什么了,迷迷糊糊跨出旧门台,逃也似的跑回家,这桩婚事自然泡汤了。憨公此后再不言娶。
40岁那年,小弟将一个女儿过继给他,憨公才有了本质意义上的家。侄女七八岁光景,他将她视为掌上明珠。我们村小女孩头上最漂亮的绸花是憨公女儿的,她穿胶鞋,穿花裙子,吃代销店出售的糕点,将全村小女孩都羡慕哭了。憨公穿新草鞋牵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儿走亲戚是一道吸引人的风景。
土地承包到户,憨公失业了。生产队将两头牛卖掉,憨公分到半亩水田一亩旱地,父女俩在这亩半土地上刨食。这是生产队当年种植毛芋的地,他从田头翻到田尾,竟然翻出上百个落在地里的毛芋。收工回家后,他对着竹篓里足有20斤的毛芋发呆:怎么处理这些毛芋?这可是生产队集体的毛芋。第二天一大早,他端一篓煮熟的毛芋给原生产队的社员挨家挨户分发过去。大人们直说憨公真是憨。
憨公供女儿读到高中毕业,后来招了一个上门女婿,女儿女婿到外地开了几家超市。两人甚是孝顺,女儿专程回家接憨公外出,准备在外养老,但憨公只住了两个多月就想家了。他一回来,村里人眼前一亮:他穿上一双锃亮的皮鞋,不再穿草鞋了——可见他并不汗脚,身上披着时髦的皮夹克。大家慨叹:憨人有憨福,憨公老来享福,这是人生快事啊。
他的死无一丝征兆。年初,村里一位百岁老人去世,老人子孙满堂,后事很有排场,单西洋乐队就有4支。西洋乐队从早到晚吹吹打打,一时兴起,便合奏。两天吹打下来,其中一位小号手脱颖而出,他充沛的精力和精湛的吹艺博得阵阵喝彩。憨公刚好经过,4支乐队的吹鼓手相继停下来,惟小号兀自嘀嘀嗒嗒嘹亮地响着,憨公断喝一声“好”,小号手大吃一惊,见是面前这位瘦小老头叫好,便不满地说,好什么好?你又不为我招揽生意。憨公见自己在众人面前被人抢白,脸色涨红。他讪讪地望了望在场的人,说,好的,我照顾你生意,先给你100元定金。他将100元放到小号手面前,就离开了。
大约20分钟后,消息传来:憨公在家服毒身亡。全村人突然想到,他是一个不开玩笑、言出必行的人。
徐存东(1931-2015),浙江温州永嘉县人,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