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寻找大师”儿童艺术与设计大赛启动 请用你的创造力惊艳这个世界
2016-09-21杨杨
文|杨杨
2016“寻找大师”儿童艺术与设计大赛启动 请用你的创造力惊艳这个世界
文|杨杨
“艺术与设计都不是一种技能,他们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这是我们推出大赛的初衷。”
——“寻找大师”儿童艺术与设计大赛组委会
素有“艺术界之哈佛”称号的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与《风采童装》杂志社共同打造全球首例 “寻找大师”儿童艺术与设计大赛,旨在让美指引孩子看到更积极的一面,通过认知美来帮他们形成点滴积累人生收获的习惯。
在儿童中寻找“大师”很难吗?非也,有太多的孩子拥有精湛的画功,让人赞叹不已。今天,全世界的孩子学美术, 大概都会对着雕像画素描。如果我们世代认定只有雕像是美的,会不会就此遗失了很多更美好的东西。
因此,“寻找大师”儿童艺术与设计大赛作为一个国际化、公益的平台,带着让所有孩子学会感悟美、激发孩子无限创造力的情结,向孩子们发出邀请,来与我们一起寻找儿童艺术大师。
值得关注的是大赛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关爱。自闭症儿童在艺术表达中有着令人震惊的创造力,本大赛将在全国征集自闭症儿童绘画作品与大赛获奖作品一同在北京举办画展。整合国内外顶级资源,让孩子接受国际化的艺术思维的熏陶,给孩子提供和一个天高海阔、国际视野的艺术展示平台。
豪华评委阵营提供国际思维
D
大赛由中国儿童时尚第一刊《风采童装》杂志社、世界知名艺术学府伦敦艺术大学北京代表处主办,由《风采童装》杂志社、北京英伦艺大艺术中心(BACA)承办。
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成立于1986年,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学院之一,由六所世界闻名的艺术、设计、服装、影视表演、大众传媒和新闻出版学院组成。经过150年的发展,其教学和研究被中立的、严格的英国国家教育评估机构评为“优秀”,《星期日泰晤士报》大学指南把该校评为“英国最好的高等院校”。
于此架构,大赛组委会整合多领域顶级资源组成豪华评委阵营。当下,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关注着下一代的成长,艺术界也不例外,这些艺术大师汇集于此,源于英国的艺术教育体系连同中国艺术的沉淀,我们有信心给孩子一个真正走向艺术殿堂的平台,希望未来孩子们可以用创造力惊艳这个世界。
Chris Wainwright
伦敦艺术大学副校长,兼坎伯维尔、切尔西和温布尔登三所艺术学院的联席院长,欧洲艺术院校联合会主席,著名策展人,英国“空间”工作室理事会主席。
Charlie Dutton
英国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在伦敦拥有自己的画廊,有超过10年教学经验,现任北京英伦艺大艺术中心(BACA)承办。教师,负责驻地艺术家项目。
李 木
中国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油画教研室主任。热心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成长,在自闭症儿童绘画领域研究颇有建树。
“对于儿童的艺术创作的评价、引导或者说是鼓励,不能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如果孩子模仿一个事物“特别像”,家长就对他推崇备至,那孩子这辈子就别想再往前迈一步。”
——李木
沈敬东
著名画家、雕塑家,《小王子》中国特约插画家,其雕塑作品《敬礼》《持枪士兵》以及油画作品《英雄》《和谐一号》等作品均被全球范围内知名院校和美术馆收藏。
“能把儿童的感觉保持到最后就是大师。”
——沈敬东
吕 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时装设计专业创始人兼学科主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艺委会主任委员。
“未来艺术教育,包括儿童艺术教育,一定是启迪心灵的。”
——吕越
赵 净
中国著名艺术家,策展人,南京油画雕塑院特聘画家,扬子晚报艺术鉴藏当代版学术主持。其作品常年在全球范围内艺术展览展出。
“艺术是升华一切事物的根本,提高眼界、品质的唯一之路。寻找未来大师得从现在做起,需要社会群体一起参与。”
——赵净
王 深
中国当代艺术家,天津美术学院染织系主任,天津美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艺术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展览并获奖。
“儿童的艺术教育是真正面对未来的教育,也是艺术世界的未来。”
——王深
刘 蓬
鲁迅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艺术系副教授,时尚绘画艺术家,公共艺术家,旅法画家,其时装画和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和国外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并被收藏。
“艺术教育不是让孩子早早的学习一门艺术技能,而是让孩子多接触、多感受好的艺术,让美好的品味和审美的能力伴随终生。”
——刘蓬
亮点一:创作孤独 相互给养
观点支持:大赛评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 李木
有些失落的讲,当下的教育体制下,不被技法限制去创作的群体就是自闭症儿童了。不仅普通人,甚至是当代知名艺术家都被自闭症儿童的作品深深震撼。
本着一颗热忱的公益心和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执着情节,大赛组委会一直在关注着这一群体。
大赛评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李木教授表示:“大赛关注自闭症儿童群体,不仅是为了给自闭症的孩子本身提供一个被认可被接纳的途径。对所有的参赛选手来说,是多一个参照的标准,孩子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有很多方法,艺术是一个最好的方式,绘画是艺术里面主要的一种。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让孩子了解自己从而散发本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如果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们多了解自己,给他们提供一个镜子,那么,让他们和自闭症儿童或者和自闭症儿童的画作接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他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到自己原来认为的正常是什么,不正常是什么,然后变的更宽容、简单。孩子的世界本来就不应太复杂,现在的许多孩子被教育的太极端,看待事物都是绝对的好和坏,接受能力差。让孩子接受各种可能,对他们认识事物方法和思维方式,会有很深刻的启发性。我们要唤醒孩子,并不是唤醒他的艺术细胞,而是唤醒儿童自己本来生命的面貌,艺术只是面貌的一个载体而已。”
亮点二:科学 艺术 好奇的大门
观点支持:大赛科学评委、科学可视化作品《美丽化学》策划人 郑奇
总体上看,“美育”仍是当下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无论从国家高度、美学大家还是关注儿童美的媒体,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希望给未来孩子们一种阅读美的能力,甚至延伸到竞争力。
现在的艺术教育有很多硬伤,其中包括“缺一门”,艺术与科学学科甚至是理科完全脱节。最令人担忧的是,这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认知,在孩子单纯的认知中也觉得一堆数学公式和艺术丝毫不沾边。但事实恰恰相反,科学与艺术一直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比如达芬奇等艺术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为此,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北京博菲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科学可视化作品《美丽化学》策划人郑奇为“科学评委”,为参加大赛的选手进行更全面的艺术启蒙。
“其实科学的可视化与艺术相结合,可以开启下一代的好奇心。一直以来,因为技术或者教育方式的限制,很多孩子的好奇心一点一点地损耗掉了,暂且不谈可以培育更多大师或者可以让孩子拥有更高的造诣等,将艺术与科学融合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开启孩子好奇心的大门,拥有好奇心对孩子来说何其重要,而且不仅是在艺术道路上。”郑奇如是说。
他还介绍,现在国际上有很多数学艺术家也在为下一代的教育努力探索。这对于中国当下的“美育”事业而言就像一个火种,让孩子在艺术的空间尽情畅想,而不是让孩子去学死板模式化的艺术,把孩子限制在“像不像”的框架下。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最后艺术和数学没有区别,变成套一个公式能画出很好的画来。
AESTHETIC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