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弄色木芙蓉
2016-09-21安徽方华
安徽/方华
秋来弄色木芙蓉
安徽/方华
晚秋时节,木芙蓉开得正艳。有诗赞曰:“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因其不怕霜寒,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拒霜花。
木芙蓉在北方地区种植不是很普遍,因此许多人不识。每每在庭院池畔见到它艳丽的身影,虽多次打探,皆未得知。
某日,见一位老者正在剥其枝干上的青皮,问其,终得其芳名。同时还知晓,木芙蓉的皮很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比稻草编的穿起来舒服且耐磨。现在,穿草鞋的人很是稀罕,难得这位老者还有此兴致。据其告知,他是想打一双这样的草鞋来年夏天穿,可治脚臭脚癣。
也不怪我等众人不识木芙蓉之名。相传远古时,正是清姿雅质、独冠群芳的木芙蓉毒死了神农氏。
传说,神农氏不仅教导人们播种五谷,解决温饱,还遍走九州,找寻百草入药,为百姓治病医痛,以减民间疾苦。他找药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将采来的药草以己之身做试验,然后再将经验传人。他用这种原始方法虽然找到了不少妙方,却在尝试一种艳丽的红花后不幸中毒身亡。神农死后,人们便将这种开红花的植物叫做“断肠草”。这种取了神农性命的花,正是木芙蓉。李白因此写下:“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的诗句。
中医善于以毒攻毒。后人发现,芙蓉花也是可以入药的。《本草纲目》即言其“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
当然,木芙蓉最大的价值还是观赏。
木芙蓉花期长,开花旺盛,花大而色丽,中国自古以来多在庭园栽植,可孤植、丛植于园墙、路边、屋前、水湄等处。《长物志》云:“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木芙蓉植于水滨,盛开时花影波光,相映成趣,分外妖娆,因此有“照水芙蓉”之称。
木芙蓉还有一个惊奇的现象,就是它的花朵因光照强度不同,会出现变色现象。早晨开放时一般为白色或浅红色,及至午后,花朵便渐变为深红色,人们因此把木芙蓉的这种颜色变化称作“三醉芙蓉”“弄色芙蓉”。还有一种芙蓉的花瓣一半为银白色,一半为粉红色或紫色,人们把这种芙蓉花叫做“鸳鸯芙蓉”。
“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阁深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这是唐诗人韦庄的一首《乞彩笺歌》。彩笺即“薛涛笺”。
薛涛是唐代的艺妓才女,经常写诗与白居易、元稹、杜牧、刘禹锡等人唱和,名著一时。当时的诗歌唱和,多是在一张纸上写一首律诗或绝句,但当时的纸张尺寸较大,以大纸写小诗,既浪费又不和谐好看。于是薛涛便让造纸工匠特地改小尺寸,做成小笺,成为专门的诗笺。
据记载,薛涛酷爱红色,她常常穿着红色的衣裙在浣花溪边流连,穿行于成都随处可见的芙蓉花丛中。“薛涛笺”即是其用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浣花溪的水制成,主要为深红色。这种蕴含女性美妙才思的红色诗笺,配上薛涛娟秀飘逸的行书和脱俗清雅的诗句,一时风行甚广,成文人雅士之时好,甚至于后来官方的国札也用此笺。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花开花落,草木无言,一枝芙蓉却因了人间的佳话而更添艳丽传奇的色彩。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这是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诗人称颂秋天盛开的木芙蓉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借此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意气。
写木芙蓉的诗不是很多,相比较还是喜欢郑板桥的“最怜红粉几分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花木本无贵贱,只是尘世之人赋予了好恶情感。一枝木芙蓉也本普通,散漫乡野,自在清纯,最美最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