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剧本拼的是毅力和耐力
——聚焦王兴东影视编剧课

2016-09-21◎冯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焦点创作老师

◎冯 婕

剧本拼的是毅力和耐力
——聚焦王兴东影视编剧课

◎冯 婕

7月25日,当王兴东老师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从容自若的走上讲坛,谁也不曾知道为了今天的授课,王老师下了飞机的第一站就是赶到教室,率先进行了设备调试和课件演示,自然,一堂期待已久、别开生面、鲜活生动的影视编剧课——《电影剧本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鲜花怒放的盛夏,久久地敲击和锤炼着每一颗追求艺术创作的心灵。

食桑吐丝的蚕 编剧是生活中的发现和发明者,是原创的最初,是从无到有的起点,是食桑吐丝的蚕。就一部电影作品的生成而言,是编剧的发现、导演的再现、演员的体现、放映的展现,是一道道复杂工艺的集合,但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全部都是为了更好的展现编剧对生活的敏锐捕捉。一个不能真诚面对生活的人,永远无法成为一名好编剧,一切的创作都是对真诚的磨练。课程的开端,王兴东老师就诠释了创作赋予编剧的使命。

别人嚼过的馍 “改编的多了,原创的少了;模仿的多了,创新的少了;离银行近了,离生活远了;离网络近了,离群众远了。”这是王兴东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他在今年两会现场怒斥目前文艺创作中不重视编剧原创、随意篡改剧本等问题的发言。他犀利地指出,目前文艺市场的状态是“嚼别人嚼过的馍,踩别人的脚印走,拆别人的旧毛衣重织一遍,买外国的版权贴中国的标签”; 现在的电影市场“重导演、宠明星、轻编剧”,作品拍出来都不知是谁编剧,一长串总策划、总顾问、总监制、总统筹、总制片、总协调署名在前,编剧不知塞在哪个位置,“吃水不忘打井人,没有打井人就没有水。明星的角色是作家写的,没有作家怎么会有这个人物?”但现在,媒体热衷于炒作明星的外形,关注表皮,而无视根本,漠视原创。课堂上,王兴东老师要求,作为编剧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注重文艺原创能力,弘扬正气、真正沉淀文艺的生命力。

奴才与奴仆 王兴东老师说,文学创作者不可能影响所有人,但至少可以要求自己不做“官场的奴才,娱乐的奴仆”, 客观事实的表达是一个文学创作者的责任担当。作为编剧对于今天的社会态度,要用手中的笔来维护人民的权益。《黄克功案件》其主题强调的就是“公平公正、铲除特权、依法治国”。在我们积极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通过塑造誓把“两碗水都要端平”的雷经天这样有血有肉法院审判长形象,刻画出法理和人情的天平;通过合议庭争论戏,“共产党姓共,就是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姓共,就是与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共同抗日;姓共,就是与民众权利共享,不以特权优待自己”, 道出铲除特权势在必行;通过宣读主席回信,“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深刻地反映出我党的依法治国的朗朗决心。

用脚丈量的创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决定条件,什么米做什么炊。主题是控制全程的火车票,我们要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发现主题,发现别人没有表现过的题材和人物,发现一个好戏核会让电影成功一半。剧本不是用手写出来,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特别是面对主旋律题材,更要用故事的真实与深度说话。为了写好《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王兴东老师曾深入生活和人物工作的地方一年多,采访多人,记满不计其数的采访本。在分析陆川的《可可西里》时,他评价道: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得第25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正是因为陆川的拍摄“中国唯一,世界没有”,他能爬上海拔4600多米的地方拍摄藏羚羊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值得肯定 。“有所触动才能感动,有感动才能激动,有激动才能焕发创作的冲动”与其说这是王兴东老师个人的创作体会,还不如说是所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作品的动力源。

讲故事的本事大于本钱 想要知道一个题材是否合适,首先要学会“咬四口”,即借口、当口、胃口、交口,面对一个题材要学会画地为牢,限制情节多元,集中人物、时间、地点,要牢牢地把握住焦点事件。《秋菊打官司》中的焦点就是秋菊丈夫要害部位被踢事件、《国王的演讲》中焦点就是主人翁的结巴、《天国逆子》中焦点就是儿子告妈、《辛德勒名单》中焦点就是名单……焦点决定故事的深刻性,编剧的过程就要想“糖球滚芝麻”把与事件相关的素材、细节都粘连到核心焦点上来;其次,在形象和现象两者之间要选择形象,一个剧本的根本是要写人,要给主人公设计一个带有威胁性的可怕危机、一个困难情境,然后再给他一个精彩而意外的结局,最后高潮一过立即结束。《巴顿将军》的成功之处就是将桀骜不驯、威严傲慢的主人公刻画的入木三分,历时26年的《寅次郎的故事》成功的创造出属于家喻户晓、可延展的人物形象,甚至迪斯尼的《米老鼠》、罗琳的《哈利波特》都是创造一个形象,养育一个市场的成功代表;第三,电影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我们要讲事实,而不是摆道理,要学会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伊朗电影《一次离别》教会我们,编剧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复杂化,以螺旋式上升状态让故事精彩,把真相把握在编剧手里。同时,编剧还要学会反着写,先找到结局才开始写戏。写戏是一场与观众思维的较量,故事要能引人入胜就要巧妙的违背观众期望,逆思维去写才能有惊奇和意外。

在课的最后,王兴东老师动容的讲述了著名华人企业家邵逸夫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并鼓励全体学员:剧本不是拼智力,拼的是毅力和耐力。作为编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坚守的精神力量,用手中的笔来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灵魂的中国故事;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官场的奴才、情场的奴仆、外国影片的奴役,要勇敢地做思想的主人、真善美的歌者,不忘初心、坚持始终,把总书记的话当做导航仪,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神食粮。

静谧·清 朱向鑫

(作者系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编剧)

责任编辑:胡耀池

猜你喜欢

焦点创作老师
焦点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两会”焦点
彩世界
焦点
老师,节日快乐!
创作随笔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