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甘情愿吃下烤糊的饼干
2016-09-20Weiko
Weiko
那年Julie只有8岁,学校的亲子活动日,要求孩子自发设计饼干的样式,并与家长合作把饼干烘烤出来,再想好卖点和广告词,拿到学校搭好的“饼干店”去售卖,看谁的饼干最受欢迎。
婆婆是Julie的合作者,我自告奋勇加入她们,一来觉得这个活动有趣,二来想跟着学学烘焙。Julie的设计主要是在饼干的模子和烤好后的点缀修饰上下功夫,了解她的意图后,在婆婆的带领下,我们分工行事。
很遗憾,不知是黄油用量还是烤箱温度没有控制好,饼干烤失败了,干散伴着点焦糊,原本打算的饼干点缀无法进行。学校的活动还有1个多小时就要开始了,我们没时间重烤。大家都很失望,寻思着怎么办?
我自作聪明地建议了个“歪”点子:“我去糕饼店买些饼干吧,反正拆了包装,谁也看不出不是咱烤的。再在饼干上加点修饰,不就完美了吗?拿到学校肯定混得过去。”
婆婆急了:“这不是骗人吗?让Julie以这种方式做事,老师同学知道了,都不会尊重她的。”
Julie说:“不,我不骗人!没烤好,最坏的结果,不就是没人吃我的饼干吗?用买的饼干充数,就算卖得多,我也不会开心的。老师说,这次活动主要是烘焙设计、亲子合作和卖点宣传。我们可以想想卖点啊!”
我也意识到自己的方式太自欺欺人,挺惭愧的:“就是,谁都会犯错,就拿糊的饼干去卖吧,不过怎么宣传呢?”
婆婆说:“要不,我们用奶油旋个花盖住饼干,这样就看不出是糊的。”
Julie品尝着烤糊的饼干:“干嘛非要遮住糊的呢?遮住了还是吃得出来。其实味道并不糟。妈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甘愿吃糊了的饼干?”
“有时,我烤饼干失败了,就自己把烤糊的吃了,不想让别人承担我的错误。”我说。
Julie突然得到灵感:“你犯的错,你愿意吃下去?对,谁都会犯错失误,不如咱们就用这些糊饼干来代表现实中的“错误”,销售词就用‘吃下你的错误,谁吃了这种饼干,就象征清零后一切重来。”
婆婆挺赞同:“好!咱们押韵点,‘吃下你的错,一切重来过,怎么样?”
就这样,我们打着“吃下你的错,一切重来过”的广告词,用略带焦糊的饼干参展。
孩子们都觉得Julie的想法新奇,根本顾不上去吃那些烘烤精致美味的饼干了,都凑到我们的摊位前,争抢着那些烤糊了的饼干,像玩游戏似的叽叽喳喳。
“这个大点,我吃了,代表吃下个大错误,万事大吉!”
“我吃这个小的,代表以后连小错也不犯!”
很快,我们那些歪七裂八的饼干被一扫而空,我们成为当日的“最佳”卖家。
我深深叹服,孩子凭借创造力的巧思,换一个角度,竟能反败为胜。
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当然,孩子的创造力,不是家长听之任之就会自然形成的。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做到8个字:不能无方,但求无为。有方,就是要合情合理有分寸地进行。无为,就是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教条化地干涉孩子的奇思妙想。
如何做到“有方无为”?
要做到“有方无为”,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周围的人、物建立联系,为孩子营造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可以遵循6个原则。
第一,从小处着手,从兴趣开始。如跟孩子讨论周末计划,问孩子想做什么事情;问孩子有哪些心愿,商讨如何达成等等。这些能打开孩子的思维和行动力,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第二,开放式提问。孩子有新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而是问一些开放式问题,如:你准备怎么实施?你想到几种方案来做这件事?你需要什么帮助等等。
第三,做孩子创造力的旁观者,而非仲裁者。父母不用太在意孩子是否达成了目标,而要多关注孩子实施创造力的进程。
第四,做孩子创造力的帮助者,而非执行者。孩子想做什么,让他自己动手动脑,家长不要代办。家长可以在一旁提出建议,这就足够了。
第五,容忍分歧,鼓励不同。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表达他的各类想法,甚至是分歧,让孩子了解到,任何局面都会有多种可能性和选择。
第六,培养孩子支撑创造力的品格。自信心、好奇心、坚持性、同理心、感知力,这些都是支持创造力形成的品格,要综合培养。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很难敢于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想法,并允许其犯错,帮助其建立自信。
(摘自九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