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行人都在去向何方?
2016-09-20
薛巍
城市中每天行人和汽车川流不息,甚至每晚八九点的时候,连我住的郊区的道路上进城和出城方向都有许多车辆开过。每个人都在奔向何方?汤姆·范德比尔特在《开车经济学》一书中说:“你可能认为在高峰时期,公路上都是驾车上班的人,他们没有其他道路可走,也不能选择在其他时间出行。不过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研究人员详尽地追踪了公路上高峰时期的车牌号码,并将这些号码和其他时期获得的结果相对照,很明显可以发现:只有50%的人每天都出现。”
人们的出行看似很随意,但经过深入研究,也能发现固定的模式。研究发现,在早高峰时期,如果人们每周的周三时使用公路,那么他们下周三出现在同一条公路上的可能性更大,超出在其他日期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是英国交通研究院的理查·克莱格所谓的“下周三见”效应。
城市里的人为什么经常出行?在美国圣塔菲研究所物理学教授路易·贝当古看来,城市的意义就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说,城市被比作有机体、蚁群或河流网络,但这些类比都不能反映城市是如何运作的。“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全新的复杂系统,它首先是一个社会反应堆,它就像一颗星,把人吸引过来、加速社会互动和社交产出,就像恒星压缩物质,它们越大,燃烧得越明亮、越快。”数据显示,城市越大,行人走得越快。这跟生物系统相反:动物体形变大时,身体会放慢,心跳减速,所以大象比老鼠长寿。
约翰·里德在《城市的故事》中写道:“卡车源源不断地涌入各个城市,数量惊人。这似乎暗示着必需品和服务的流动是城市生活中主要的运输问题,因为有成千上万吨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运来运去,但是人的运输是城市生活中一个更大更有需求的元素。在个体集合而成的总质量和数量上,人的运输量都要大很多,因为货物和服务运转的来来往往是在固定点之间,数量相对有限,而每一个人的行程都是一个独立事件,在其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路线可以选择。”
规划界权威人士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说,在现代世界,你的朋友不住在你家隔壁,而是住在远方。在传统社会,如果一个人被问到他的最好的朋友是谁,接着去问他这个最好的朋友,他最好的朋友是谁,他们都会互相提到对方的名字,这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小圈子。但是今天的社会结构完全不同了,今天的朋友圈一直在向外发散。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人们就没有什么密切的小圈子,取而代之的是人际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交通方式的进步,使之不断扩大和更加方便。人们对出行的需求是永不满足的。正如建设新的高速公路,并不能根除拥堵,反而引来更多的交通流量进入公路网,因此每一项新的发展计划都是着眼于增长的交通量,而不仅仅是满足直接的需求。
复杂系统专家说,城市的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能力。美国都市规划理论家理查·佛罗里达说:“在这个技术日益进步的世界存在着一个悖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技术不仅能做更多事情,而且使用起来越来越容易。孩子都能使用iPhone和iPad。汽车不久就能自动驾驶了。但这些技术背后的系统却非常复杂,甚至会超过人的理解能力的极限。人们经常说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但它们可能也是最复杂的技术系统。”
今年2月,英国和法国的研究者分析了世界上15个最大的大都市交通网络,他们估计,人们在计划行车路线时能够承认的信息限度大约是8比特(比特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位、最基本的信息单位),照此推算,交通地图上的连接点不能超过250个。
牛津大学非线性和复杂系统教授梅森·波特说:“我们知道人能记住的电话号码的位数(7位)、移动物体的数量(4个)都有其认知限度。如今,城市及其交通网络已经增长到了其复杂性超过了人类处理能力的水平,虽然GPS和手机应用有帮助,但它们在地下的使用受到限制。最终,我们需要绘制不同类型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