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宾达树皮”在喀麦隆火到要绝种
2016-09-20
本报特约记者 陈力
“卡宾达树皮”在今天的海外华人圈声名远播,但在它的非洲产地对当地人提“卡宾达树皮”,对方恐怕根本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在它的家乡人们叫它“育亨宾”,这是一种“神奇草药”。
吃后觉得头有些晕
“卡宾达树皮”我第一次见,是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市的一个大市场专门兜售草药的角落,兜售它的是一些皮肤黝黑、身材特别矮小的当地少数民族。当时笔者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都显得很疲劳,双眼红肿,一位尼日利亚客户就把我带到伊巴丹去买这种被叫做“育亨宾”的“神奇草药”。
摊主在地上铺一块布,五花八门叫不上名字的药材就摊放在布上,粉末状的则装在坛坛罐罐里。“育亨宾”看上去的确挺像树皮:红褐色、皱巴巴的,还有很多裂痕,被晒得很干,翻开看里层,则是粉红色的,像椰子壳那样可以看到清晰的纤维。客户热情地向我推荐育亨宾的粉,说它“效果好,用起来也方便”。粉末装在陶罐里,红褐色,颜色比树皮要浅一些,摊主“小矮人”告诉我,每天弄一些含服或泡水喝,“提神效果特别好”、“如果吃得多对男人还有那种好处”。
笔者买了200克粉末试用,含在嘴里非常苦,而且很容易溶解,提神效果的确名不虚传,比黑咖啡强得太多,只是吃后总觉得头有些晕。
来自一种喀麦隆小矮树
客户告诉我,这种药在科托努的“老桥市场”和“工艺品村”都能买到,“找‘小矮人们的摊档一般不会错”,后来发现果然如此。“工艺品村”的“小矮人”经常向“老外”推销这种东西,管它叫“喀麦隆草药”,照他们的说法,这种“草药”是一种“小矮树”的皮,而喀麦隆则是最大的产地。
当时已经有中国的朋友注意到这种奇特的非洲草药,因为语言不通,就邀我跑过一次喀麦隆法语区,在杜阿拉附近见到了这种“小矮树”。
说是“小矮树”一点也不夸张:这些树也就三四十厘米高,树枝倒是又粗又硬,树叶是椭圆形的,总是三片一组长在短短的叶柄上,大老远就能一眼认出来。当地纺织商会的朋友介绍说,“小矮树”特别耐烧,原本是那一地区几个“小矮人”部落用来当柴火、烧木炭的首选原料,大约100多年前,有牧羊人无意中发现,自己的羊啃食“小矮树”树皮后精神百倍,“晚上连觉都不睡”,于是就开始用来当提神的草药,“欧洲人现在也在用”。
我那位朋友是做矿的,“非洲草药”只是浅尝辄止,不过没有不透风的墙,“小矮树”树皮的神奇效力很快被更多华人所知晓,“卡宾达树皮”这个奇怪的名字不知从何时开始应运而生,前不久刚从杜阿拉过来的朋友说,集市上的“小矮人”已经能用汉语字正腔圆地对路过的华人面孔者喊“卡宾达”、“树皮”拉生意,而原本欧洲人习惯的称呼“育亨宾”反倒不那么流行了。有趣的是,前些年当地人对外国人形容它是“超级咖啡”,强调它能提神,如今却更多形容它是“非洲伟哥”,强调其“那方面”的奇效了。
西非人“原生态”的“小矮树皮”用法,要么干啃树皮,要么含服粉末,而且用量也不那么精确,而到“卡宾达树皮”时代,服用方法就显得“科学”得多,什么含片、胶囊、冲剂……应有尽有,这一两年讲究“绿色保健”,直接兜售树皮、让大家“泡酒”、“泡茶”的也多了起来,当然,这是“中学为体、非洲学为用”的版本,当地人是看不懂的。
那么“卡宾达树皮”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卡宾达是安哥拉的一块“飞地”,也就是和本土并不相连的领土,它位于刚果河口、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之间,是非洲西海岸一块“小而特别”的土地。“小矮树”的学名是Pausi⁃nystalia jo⁃himbe,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其实是喀麦隆,占世界市场比重近一半,其次则是尼日利亚,卡宾达的“卡宾达树”产量其实并不突出,“卡宾达树皮”的“别名”实际上是华人给起的,大约是觉得“卡宾达”飞地的身份既有趣又神秘,在市场上容易叫得响吧?这种张冠李戴、“异地出名”的现象,在非洲特产中层出不穷,比如曾被捧为“世界上最好吃食物之一”的“加蓬鸡肉曼巴”,其真正的原产地正是“卡宾达树皮”的“盗版者”安哥拉。
小矮树已经快绝种
前些日子,加拿大的中文电视节目播出了一条有意思的公告,说多种被当作“食材”引进、实则作壮阳或减肥用途的外国草药及其提取物“有严重危害性”,因此暂不允许进口和口服,这其中就赫然有“卡宾达树皮”。我当年使用“卡宾达树皮粉”时曾感到头晕,这正是不久前加拿大重申不允许口服的原因:医学界几年前发现,“育亨宾”内所含的成分固然有提神、壮阳等效果,却也有明显的升高血压、加快心跳等副作用,因此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相继都对“育亨宾”亮了“黄牌”——不许或严格限制用于口服,只是在华人圈“卡宾达树皮”越来越火暴,据说,去年有喀麦隆议员提交议案,要求限制“卡宾达树皮”的产量,如今因为剥树皮出口的生意越来越火,喀麦隆一些地方的“小矮树”已经快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