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文化自信的土壤
2016-09-20陈涛
陈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从我们淮安来说,要以“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的丰富实践为源头活水,植根传统,扎根现实,紧跟时代,服务群众,着力涵养文化自信的地方肥沃土壤。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先进的理论引领“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群众,着力推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成为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源泉。以“分众化”促进“大众化”。大众化不是不看对象、千篇一律,而是量体裁衣、贴船下篙。分众宣传到位了,大众化宣传也就水到渠成。实践中,我市在机关完善述学、评学、考学机制,在企业依托企业文化平台、开设“车间课堂”等,在全市乡村推广“百姓理论说唱团”的做法,从而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市民,提供不同口味的精神食粮。以“生活化”促进“大众化”。党的理论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中,我们组织民政、国土、政法等部门负责人授课,结合群众生产生活“活教材”,主动回应民生热点和百姓诉求,增强了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以“传播力”彰显“思想力”。群众在哪里,思想武装就要跟进到哪里。新形势下的理论宣传,必须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紧扣新媒体个性化、平民化、图文化、视频化的特点,做强做活网上思想阵地。面向全市党员开设了手机党校,发挥政务微博微信的宣传教育功能,借力“淮水安澜”等民间网站推进政社互动、党群互动,从而促进文化自信“线上”与“线下”的良性循环。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尚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
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涵养文化自信的思想道德土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人格化、日常化,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性要求,内化为文化自信的情感和认知,外化为文化自信的实践和形象。城市精神:文化自信的区域标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础。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同时与大力弘扬各地城市精神相结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土化、具体化的过程,成为文化自信市民化、日常化的载体。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新淮安精神大讨论,累计征集表述语37662条,经过评审公示,最终确定“包容天下、崛起江淮”为新时期淮安精神,有力提振了全市加快发展的“精气神”,也是地方推动文化自信的一次成功实践。社会风尚: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融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对人生选择和社会风气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善于找准二者结合的切入点,成风化人,着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对我们而言,弘扬周恩来精神就是最佳的切入点。我们先后在机关开展“学习伟人周恩来、践行五德作表率”活动,在文明单位开展“践行周恩来精神模范团队”创建活动、在学校开展评选“周恩来班”活动,并将这项工作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让市民在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感受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自信。典型辐射:人格力量注解文化力量。文化的力量,也体现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从“感动中国人物”到“最美系列”,从“中国好人榜”到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让抽象的核心价值观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人和事。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培植身边的先进典型,让典型更加可信、可亲、可学。近五年,我们推选出“淮安好人”283名、“江苏好人”87名、中国好人44名,推出江苏时代楷模李银江,建设好人广场、好人一条街等,赋予文化自信更生动的注解: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越多,市民的文明素质越高,文化自信就越有说服力。
三、激活地方文化积淀,用鲜明的特色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地方特色文化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守护精神家园的重要依托,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我们淮安是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应该发挥好这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要打造四大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红色文化品牌。放大周恩来家乡独特政治优势和新四军军部、苏皖边区政府、刘老庄连等红色资源优势。创新打造党性教育实境课堂,与省委组织部共建恩来干部学院;创作以淮安红色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创建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网站,形成具有浓厚“红色”氛围的网络文化,使党史资源成为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二是西游记文化品牌。挖掘淮安作为吴承恩故乡和《西游记》创作地的品牌优势,彰显西游记文化中蕴含的创业创新精神、咬定目标百折不挠的精神。启动建设古淮河西游记文化产业园,努力将其建成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质的国际一流主题公园和东方特色的神话世界;开工建设西游记乐园,并通过5A景区景观价值评定。三是大运河文化品牌。挖掘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厚重历史,放大大运河成功申遗效应,彰显运河文化中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将里运河文化长廊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来开发和保护,重点实施沿线十大文化旅游、十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淮安人民引以为豪的城市会客厅和淮安版的“清明上河图”。四是淮扬菜文化品牌。弘扬淮扬菜文化、发展淮扬菜产业,成立了中国淮扬菜集团,推进淮扬菜全国连锁经营,打造淮扬菜原料基地、食品加工中心,推动淮扬菜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促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发展文化生产力,用创新的方式拓展“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提升,离不开文化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提升,归根到底离不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作品为重点、以产业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深化改革,注入文化自信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文化改革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市级层面来看,重点思考三点:一是加快推动“管办分离”,政府履行好文化管理职责,文化生产的主体更多地由社会力量承担。二是加快推进媒体融合,这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水平、提升文化影响力渗透力的关键之举。目前我们重点打造“掌上淮安”、“无线淮安”和“淮安发布”微博微信等“两微两端”新媒体平台,在增强思想凝聚力、提升城市美誉度上发挥了明显作用。三是加快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的融合,抢占技术制高点,目前成功组建了2家文化银行。锤炼精品,传播文化自信的魅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引导文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时代、关注人民、关注现实,尽快改变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为此,淮安市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培养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双名”工程,力争推出一批经得起人民评价和市场检验的名品佳作。产业支撑,增强文化自信的实力。没有强有力的文化产业支撑,没有灿烂的文化资源铺垫,文化自信也就无所依托。坚持龙头带动、产业集聚、特色培育,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GDP占比。近几年来,我们努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推动将文化产业项目纳入县区重点招商任务之中,培育淮安软件园、浙大网新科技园等文化创意科技园区,推动“淮安特色文化产品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践启示:某种程度上,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意味着价值观念的渗透率;用先进文化占有市场,就是在巩固拓展思想文化阵地,就是在巩固拓展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