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在身上修行的建筑
2016-09-19
恐怕去参观今年五月开幕的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游客,一进中国展馆就看到一件件埋在土里的衣服,会感到惊讶不已吧。不少人浮现脑海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衣服,和建筑有什么关系?”的确,策展方为何会邀请马可《無用之土地》参与建筑展,或多或少会让人猜想不到。本次双年展的主题“来自前线的报道”,旨在于引导人们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建筑的意义所在,并提出了建筑的发展,应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方向。双年展中国馆在这个总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更细的方案,即“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向传统生活哲学取经。作为参展方之一的马可,独立品牌“無用”的创始人,希望借《無用之土地》的作品,在建筑这个角度,和世界更多的人们一起探讨:如何在最贴近身体的空间设计中,通过传统工艺、纯手工及环保,来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修行关系。
可持续循环的“居住”空间
建筑理论家沃纳·布拉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居住在三种壳中,皮肤、衣服和建筑。前者是自然界给予的礼物,而后两者,是我们自己的设计。”在设计的理念上,从自创品牌“無用”初始,以本次参展作品《無用之土地》为代表,马可便坚持一切设计的原材料,就像皮肤之于身体一般,取之自然、物尽其用,最终能完全回到自然;制作的过程,完全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其出品均提供终身维修服务,以此来倡导环保,呼吁大家减少盲目消费。
对于建筑而言,很多设计师往往过于关注建筑成品的本身,而忽视了从选材到制作成品的整个过程,其实都是属于设计的一部分。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方式,不仅仅是提供一个便捷舒适甚至更具生活美感的空间;《無用之土地》这一组作品,将设计意识放置于大自然环境、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联结上审视,在尊重自然中达到经久耐用,同样也值得建筑界的借鉴。
衣服所传达的修行之道
设计的存在,人和空间便有了更多可能的对话。衣服,便是传达人与空间对话的其中一种方式。“这次参展作品表达的是我对大地山河、对世世代代耕种的农民们致以的崇高敬意,我把他们带给我的深深的感动注入在作品中了。”
06年开始,作为“無用”品牌的唯一创始人,马可一直坚守并致力于中国偏远的乡村做手工艺调研。在与当地居民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接触中,她渐渐体会到,这里的衣食住行,与土地朝夕相处、不离不弃。居民们亲手缝补衣服、耕种养殖,生存所用的物料,也根据所需而取,仅此而满足。他们从土地获得的力量,通过衣服、器具、饭菜,传达在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存的心当中。他们的灵魂质朴善良、宽厚纯洁,他们的美与土地相互交融,没有张扬跋扈,只有敬畏自然之道与恪守传统美德之心。土地是大自然的,衣服是人的产物,两者的碰撞与融合,像形成了一个混沌的空间,马可用她敏感的直觉,触到了混沌之门,她发现,那门的背后,便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活态度,这是她在城市里无法真切体会到的。
《無用之土地》的衣服,作为最贴近身体的空间设计,暗示着人需要切身去实践,有所思有所悟,才有“修”的行踪显现。一件仿佛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大地之母,时刻准备着,为懂自然的人揭开自然界里多层奥义。这些奥义所带来力量,也慢慢推开了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之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大肆推进,人们离真正的土地越来越远。无法扎根大自然的人,他们的灵魂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到处游荡。“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绝不仅仅是提供衣食、住所这么简单,它是所有生命的源头和灵魂的归宿。”马可说,它把整个历史长河的人与物,把此时此刻生活在地球上的共同生灵,融合在一体,无论彼此是否相识。“这也是《無用之土地》对建筑双年展主题‘日用即道的价值阐释。”
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对于建筑双年展所提出来的主题,马可相信,这个时代的未来,会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趋势,终究会回归到共性和共享上,而不再是强调个性的自我彰显。无论是设计衣服,还是设计建筑,作品除了把设计本身的意义诚实地表达出来之外,它还是需要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普性实用中,促进“居住”在内的人的互动,从而在情感上达到人际关系的改善,这也是建筑界值得探讨的方向。
双年展馆中,有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观众,与马可做了现场的交流。他们被这些宛如从泥土之中生长出的极具独创性和艺术感染力的衣服所感动,他们因世界各地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陌生感,在共同接触这些衣服面前便全部消失,剩下的就只有亲切共存的空间感受与情感共享。“艺术永远超越种族及语言的障碍,令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展人被这种人类与土地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所深深触动。”马可也因观众的感动,而感动。
空间因建筑的存在,便有了更多的修行意义。空间的修行,与人的修行,在生活里相遇在一起;而后又因更多的空间与更多的人,产生交流互动,最终趋向一种和谐共享的状态。《無用之土地》,便是在身上修行的建筑,该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空间设计理念与切切实实的实践,都回归到人的本心,及在自然界与人际关系的修行之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