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犯错的宝宝?
2016-09-19糖果
糖果
宝宝犯了错自然要纠正,只是有时候妈妈们的惩罚举措并不一定很科学。宝宝犯了错,怎样惩罚更有效?在惩罚过程中又应该规避哪些错误的方法呢?
轩轩变得越发调皮了,让做什么不做什么。虽然他才3岁多,但我觉得规矩就要从小立,所以只要他不听话,我就会让他面壁思过。可见到他站在那里不是摇头晃脑,就是偷偷拿笔在墙上涂鸦,我真的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有时,我在想,难道这么大的宝宝不应该处罚吗?面壁思过为什么对宝宝不起作用呢?当轩轩一次次被罚,坏毛病却一次次再犯时,我开始真正思索,是不是我的方法出了问题。
恍然大悟:面壁思过没有用
轩轩的坏毛病一再改不过来,我开始反思面壁思过的效用。我意识到,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他们完全不懂“思过”究竟是什么,自然就做不到反思,哪怕轩轩总是很配合地站在那里,可小脑袋瓜里天马行空地不知在想什么。
细想想,面壁思过是可以暂停宝宝享受“乐趣”的心思,让他发现妈妈变得严肃了、不开心了,但因为不会反思、总结,所以自然总是故态重现,即便是妈妈一再提醒让他想想自己哪里错了,但宝宝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有错,所以干脆直接屏蔽妈妈的提醒,以致面壁是做了,却一直没思过。
惩罚宝宝,妈妈应该怎样做呢?
在育儿过程中,给宝宝立规矩,让宝宝学会自律是每位家长都会做的事。所谓自律就是宝宝自己能否遵守自己给自己所定下的某种约束。只是,在培养宝宝自律的过程中,要先经过“他律”这个环节,如此才有助于规矩的建立。所谓他律就是宝宝为了避免被处罚或能够得到表扬而做或不做的行为。想让宝宝认识到错误,下面这些才是实用且有效的方法。
1暂时隔离
对于学龄前的宝宝,宝宝犯错后,暂时隔离是有效的方法。当宝宝可以收拾好玩具却故意乱扔时,妈妈可暂时不让宝宝玩玩具,把宝宝带到另一个房间,让宝宝安静地坐几分钟,这种中断有助于宝宝体会为什么妈妈不让玩玩具了,从而清楚自己当下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让宝宝离开几分钟,主要是为了让宝宝沉淀心情,学会控制情绪,而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自律表现。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隔离是让宝宝去另外的房间坐下来沉淀,而不是面壁放空。可能有些妈妈觉得两者区别不大,其实,这种设计是有道理的。宝宝坐在那里,和妈妈的视线是上下的角度,更有助于发现妈妈的情绪变化,意识到自己可能哪里做得不对了。如果去面壁,宝宝太小,会因为站着不舒服而左右摇晃;见到宝宝不反思,妈妈还可能再去提醒他好好站,好好反思;几个回合下来,宝宝根本不知道他究竟为什么要面对墙壁站着,脑袋里不是想着站着别动,就是和妈妈反呛,自己已经站得很好了,结果就是把妈妈让他反思最初犯的错这件事完全抛到脑后了。
2借由“他律”让宝宝付出代价
轩轩玩过玩具永远不知道自己收纳,为了家居整洁我只得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渐渐地我发现轩轩改不了这个坏习惯,是因为他并没有因为不收拾玩具真正付出任何代价。
发现这个问题后,在轩轩固定玩玩具的时间,我会故意将玩具收起来,并告诉他,如果以后玩玩具后不自己收拾,就不能再玩玩具了。其实,这就是宝宝学习自律前的他律效应,因为只有让宝宝清楚犯错会付出代价,他们才会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3“他律”不是强制力
“他律”可以有效地让宝宝发现自己的小错误,但“他律”却不一定是强制宝宝认错。惩罚宝宝时,妈妈们不妨给宝宝出道选择题,让宝宝自己在正确答案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前提是,选项一定要涉及宝宝当下犯的错误,而不是宝宝爱怎样做决定都可以。比如,宝宝打了小朋友。妈妈可对宝宝说:“打小朋友不对,小朋友需要爱护,向小朋友道歉,妈妈会原谅你。或者你也可以选择不道歉,我们现在就回家,不在外面玩耍了,直到你发现自己的错误,我们再出门向小朋友道歉。”
惩罚宝宝有禁忌
宝宝犯了错,可以被惩罚,但有些禁忌却是需要妈妈们特别注意,不应涉及的。
不能扔掉宝宝的物品
我们以宝宝玩玩具为例,当宝宝乱扔玩具,不自己收纳时,如果妈妈借由扔掉宝宝的玩具让宝宝学会珍惜或是自我规范,从而养成收拾玩具的好习惯,是非常不可取的。看到玩具被扔掉了,宝宝会出现生气、难过等负面情绪,甚至哭闹不休。如此一来,希望宝宝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没建立起来,妈妈还需要处理宝宝的负面情绪,得不偿失。
不要硬碰硬
任性、倔强的宝宝,在接受惩罚时,可能会反抗。管教这类宝宝,妈妈要避免硬碰硬,正确的做法是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后引导宝宝参与一些好玩的事情,在宝宝情绪最稳定的状态下,以聊天的方式让宝宝明白他错在哪里,从而加以纠正。
不要不尊重宝宝
妈妈惩罚宝宝应建立在尊重宝宝的大前提下,不要说侮辱宝宝人格的话,更不能对宝宝进行体罚。宝宝打了小朋友,妈妈认为他犯了错,可回到家却被妈妈打屁股,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混淆宝宝价值观,宝宝会想,为什么自己打人不对,但妈妈却可以打自己呢?对宝宝成长发育十分不利。
温馨提示
不同个性的宝宝对惩罚的表现是不同的。有些宝宝会哭闹,而有些则完全不在意。对于敏感的宝宝,妈妈应多了解宝宝,规范宝宝做事,尽量少惩罚他们,以免宝宝长时间陷入负面情绪,变得更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