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016-09-19付小平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每个孩子的特性和差异,最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那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妈妈,我的肚子好难受,里面好像有很多小鱼,它们还在吐泡泡呢。”“哎哟,有一条鱼吐了一个好大的泡泡!”
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5岁多时因为肠胃感冒,上吐下泻,肠腔内的水分过多,外加肠蠕动也增加,肚子里一直有“哗啦啦”的声音,孩子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向妈妈描述她的不适症状。当她妈妈跟我讲起时,令我捧腹大笑,也暗自感叹孩子的想象力竟然如此丰富。
幼儿阶段的孩子,虽然尚未掌握丰富的词汇,也没有积累大量的知识,但他们的语言却是很真实、很自然,甚至是很准确的。这跟孩子天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密不可分。他们往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思所想基本上都是原生态的,脱口而出的童言稚语,常常令华而不实的成人语言相形见绌。
其实,只要我们经常用心记录孩子说过的妙言趣语,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语言表达的高手。他们会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恰当地描绘每一件事情,常常让大人望尘莫及,甚至甘拜下风。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爸爸,如果我们能够在观念和做法上有些改变,就有可能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份创造力。
多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想法的,孩子的行为就是好的;凡是与自己想法相悖的,孩子的行为就是有问题的。但孩子的创造力是不可想象的,孩子的世界也是纯真的。
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每个孩子的特性和差异,最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家长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要敢于创新。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或者说让我们自己再重新做一回孩子。
鼓励孩子的胡思乱想
如今的教育往往喜欢采用一个标准衡量孩子,崇尚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希望孩子对某个问题的思考都从一个固有模式出发,并且最终还得回归到同一个终点。这种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思维只能按照大人的要求来进行。
越是低龄段的孩子,奇思妙想、胡思乱想就越多。家长秉持鼓励还是否定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孩子们的想法经常得到大人的鼓励和肯定,他们的思想火花就会越燃越旺;反之,孩子们的思维就会逐渐被禁锢和僵化。一旦孩子们失去了想象的翅膀,也就不会有创造力的源泉。
鼓励孩子发问和质疑
知识不是智慧,但智慧却可以运用知识。而发问和质疑则是开启智慧的大门。能够提出问题和能够解决问题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事情。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郎,是一个美籍犹太人,他曾说:“我的祖父经常会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也总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可能这一点就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吧。”
孩子自发产生的质疑,很容易引发其独立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当孩子稍微大一点,父母就要允许孩子质疑别人,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即使在成人看来很无厘头的想法和问题,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对父母的看法和做法产生质疑,我们更需要呵护孩子的质疑精神,而不是滥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创造力既是一种创新思维,也是一种把思维变成既定事实的行为。有创造力的人不仅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还会把这种想法付诸实现。《乔布斯传》里面提到,乔布斯一直是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孩子,所以他能够把他所想的很完整地做出来,表现出来。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小时候做手工开始,很多都是由父母代劳。家长更愿意孩子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而不是创作上。不要说制作什么手工作品了,就连很基本的生活起居,父母都恨不得帮孩子全部包办。
家长需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实践,多尝试,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很多想法和思考经常会自动引发。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鼓励孩子了解和探索世界,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将源源不断。我们可以从鼓励孩子仔细观察蚂蚁或蚯蚓的爬行、聆听夏日的蝉鸣等日常生活做起。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正是这种自由玩耍和探索,可以让他们了解世界,并激发他们创造力的火苗。
我的女儿伊伊常常会画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说是她自己创作的故事书,然后让我们听她津津有味地讲故事。虽然这些画面并不算美,故事也没有逻辑性,但我们每次总是兴致盎然地听着。其实就是想传递给她一个信息:只要是她自己创作的东西,不管讲得如何、画得如何,我们都会支持她、鼓励她。
我们希望她能在一个比较开放和自由的空间里,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能够自己动手创作。幼儿园也经常鼓励孩子把罐子、盒子、箱子等废旧物品带到学校,让孩子们进行创意手工,可谓一举两得:一是变废为宝;二是培养创造力。真正的艺术其实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荡,而不是依葫芦画瓢!
付小平
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培养儿童自控力》等家教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