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京沪深永远涨”
2016-09-19姜超
姜超
京沪深房价的上涨唯有货币可以解释,2015年监管放松带来了京沪深三地流动性的一次性增加,但现在流动性增加的潜力已经接近枯竭。
过去10年,在房地产市场逐渐形成了京沪永远涨的神话,在最近两年又被改写成“京沪深永远涨”。为何一线城市房价一直在涨呢?
如果把房地产看做是一项金融资产,那么其每年产生的回报就是租金,而租金又来自于租客的收入,租客的收入又来自于当地的企业,因而理论上房价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房价走势应该和经济相关。
美国过去50年新房销售均价年均涨幅为6%,而过去50年美国的名义GDP年均增速也恰为6%左右,两者大致相当。美国房价的年度涨幅也与GDP名义增速走势高度一致。
而在中国,房价涨幅与GDP名义增速的走势并不一致。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说明大家购买中国的房地产并非基于经济的好坏、房租的高低;二是2005-2016年全国新房价格的年均涨幅为8.3%,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3.4%,且过去5年的房价上涨也主要集中在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从全国来看地产泡沫程度有限。
在过去15年当中经济增速最快的是2007年,当年的全国GDP名义增速高达23%,但是全国房价涨幅只有15%。而在金融危机以后的2009年,GDP名义增速仅为9%,但是当年的全国房价涨幅高达23%,创下历史最高涨幅,源于当年10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当年M2和存款增速均高达28%。
从2015年开始的全国房价上涨,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年的新增存款接近22万亿元,远高于2014年新增的存款的10万亿元,我们计算出的2015年存款实际增速高达19%,也高于官方公布的存款增速12.4%,为金融危机以后的第二高涨幅。
其中的原因是央行在2015年初大幅扩展了存款口径,将原本的同业存款纳入到一般存款,直接导致2015年1月份的总存款新增加了接近9万亿元,全年比2014年多增了10多万亿元。
同业存款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款,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在银行的存款,而这部分资金的规模当时就在10万亿元左右。京沪深是全国区域的金融中心,几乎所有的公募基金公司都设在京沪深,而所有大型保险公司的总部也几乎都在京沪深,全国一半的同业存款都集中在京沪深三地。
在2015年以前,银行的信贷投放受到75%贷存比的限制,在2014年底时用总贷款和总存款测算的金融机构整体贷存比为71.7%,而将同业存款纳入以后,2015年1月的贷存比立即下降到了68.4%,意味着银行信贷能力大幅提高,2015年6月以后央行又进一步取消了贷存比约束。
从2005年到2016年,京沪深的房价涨幅均超过了经济名义增长,说明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泡沫化。北京房价平均涨幅为13.9%,而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2.2%。上海房价平均涨幅为12.3%,而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0.3%。深圳房价平均涨幅为19.5%,而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3.5%。
京沪深房价的上涨也唯有货币可以解释。从2005年到2016年,上海的存款总额从2万亿元增加到10.5万亿元,年均增速15.6%;北京的存款总额从2.7万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年均增速15.5%;深圳的存款总额从8600亿元增加到5.8万亿元,年均增速19%。
但是,2015年的监管放松带来的流动性增加是一次性的,到了2016年7月,仅上海的存款增速还勉强保持在8%的个位数,北京和深圳的存款增速都降至了0增长,这说明京沪深三地流动性增加的潜力已经接近枯竭。
因此,对于目前上海排队离婚买房的人们,我想奉劝一句,天下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万幸房价整体涨幅未超过经济名义增速,因此还称不上全面性的地产泡沫。也真心希望对流动性的监管能及时归位,千万不要形成全面的地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