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阴云密布,谁是幕后推手?

2016-09-19后稷

新民周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霍顿国际田联美国队

后稷

30多年前,从莫斯科到洛杉矶,冷战背景下的连续两届奥运会,美苏相互抵制,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奥运会背后的政治较量还在继续……

体育大赛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只要体育竞赛存在,只要体育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政治化就会成为奥运会的难题。

在里约,围绕着奥运会所带来的比赛之外的问题值得深思,无形“硝烟”的背后是大国间的政治较量。对中国运动员而言,无疑将会面临一种全新的挑战。

赛场上的“冷战”硝烟?

8月25日,俄总统普京宣布:俄罗斯将举办自己的残运会,“我想告诉我们的残奥运动员,对获胜者和得奖者的奖励,将完全比照残奥会的标准。”同时,普京指责称,国际奥委会全面禁止俄运动员参加里约残奥会的决定,完全是“反人道主义”的表现,是政治对体育事业的横加干涉。的确,既然在里约奥运会上,有三分之二的俄罗斯运动员可以参赛,为何到了残奥会时俄罗斯残奥运动员会被全面禁赛?

就在这同一天,国际举重联合会向外界透露,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样本进行了复查,其中三位中国举重奥运冠军刘春红(女子69公斤级金牌);陈燮霞(女子48公斤级金牌);曹磊(女子75公斤级金牌)被查出尿检呈阳性。对于运动员被查出服用兴奋剂,接受处罚、取消成绩,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方面多次明确表态,积极配合调查,绝不姑息,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丝毫不会袒护这些运动员!

不过,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蹊跷的是,国际举联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公布中国举重8年前“集体”出现的兴奋剂问题呢?

为此,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在里约奥运会落幕的前一天,中国田径名将刘虹勇夺20公里竞走金牌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发生的让人不快的一幕——当时,有国外媒体再次质问中国姑娘“是否服用了兴奋剂”?早已见惯了大场面的刘虹坚定回应:“我能站在这里就是清白的!”那位自讨没趣的记者一时语塞……

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在赛场内外遭遇的委屈已经不是一次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已经习以为常。无独有偶,就在刘虹夺冠的前一个比赛日,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在阿维兰热体育场上演了:空荡荡的跑道上,美国4×100米接力女队独自在那里比赛。在这场“重赛”中,她们跑出41秒77,原本因犯规被取消成绩的美国队,因为这次“重赛”重新挤入决赛,而几个小时前已经获得决赛资格的中国女队则被淘汰出局。对于这奇怪“滑稽”的一幕,所有的观众都如入云里雾里:这究竟是怎么了?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在女子4×100米预赛中,当时美国队出现掉棒、无缘决赛。赛后,美国队居然“霸道”地向国际田联申诉:在本队第二棒和第三棒交接的过程中,受到了隔壁赛道巴西队员的干扰,要求重赛。国际田联则给足美国面子,立刻决定重赛。

在世界田径的历史上,只见过因为犯规被取消比赛资格的,还从来没有过因为被犯规而重赛的案例,更别说获准“单独重赛”了。

翻看国际田联的规则手册会发现,重赛不是不可以,但像里约这样的重赛,却是“天大的笑话”。问题的关键是,巴西运动员对美国选手的影响究竟是不是很“严重”或者有意为之?这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为此,中国田径队立刻提出申述,并认为仲裁美国队重赛的结果有失公允。根据国际田联竞赛规则第163条第2项,当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被推挤或被阻拦而影响前进时,如果裁判认定该运动员被严重影响,则可以判定其直接进入下一轮或进行重赛。其次,里约奥林匹克体育场虽然有9个直道,最多可以容纳9支队伍起跑,但它的弯道居然只有8道——也就是说,增补一支队伍进决赛,在技术上不可行。而是否应该重赛,取决于运动员是否被严重影响,作出判断的裁量权,握在裁判手里。

众所周知,体育竞争的宗旨是和平、友谊、公正的竞赛,但冠军和金牌只有一个,所有参加竞争的人都虎视眈眈地盯着它,必须承认,在取胜的因素中,除了自身的战术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因素外,还有裁判、赛程安排、抽签编组、场地气候条件甚至包括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渠道去达到自身目的都是取胜的客观因素。但问题是巴西队员对美国队员的干扰严重吗?至少,这种级别的碰撞在之前的大小赛事中屡见不鲜,但重赛,却是头一次出现。

在五年前的大邱世锦赛上,伤愈归来、状态奇佳的刘翔被罗伯斯故意拉扯,到手的金牌居然丢掉了,罗伯斯故意犯规情况、对刘翔造成的后果比这次恶劣得多。当时,中方立即提出了重赛要求,然而国际田联却迅速驳回了中方的申诉。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在比世锦赛级别更高的奥运会上,美国方面甫一提出重赛,国际田联和里约奥组委立即同意。

显然,在事关美国与中国运动员之间的利益纠纷中,国际田联及里约奥组委再一次站到了美国一边。韦永丽、袁琦琦、葛曼棋和梁小静4名中国选手,在几个小时前得知16年后中国队晋级决赛的那一刻异常兴奋,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尽情地欢呼,深深地感慨:“四年的努力和巨大的付出,等的就是这一刻!”然而,谁能想到,几个小时后四位中国金花的梦想和追求会被“场外因素”击得粉碎……

这正所谓应了一位名人的不太光彩却又不失为一句的大实话:“手段是无所谓的,目的就是一切”,美国队利用场外一切手段来达到自身目的,这种场外的博弈如同赛场上的竞争一样,同样是惊心动魄的。对此,中国先后两次申诉都被国际田联拒绝了。第一次申诉,在经过一小时的激烈辩论后被驳回。美国重赛之后,中国代表团又进行了再一次申诉。在第二次申诉中,中国代表团不但抓住了美国队留下的一个致命细节——美国队重赛穿了和预赛不同的比赛服装(这是规则所不允许的),而且提出了解决方案,比如九队同时晋级决赛——考虑到赛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决赛分两组进行的建议。可是,国际田联根本就无视中国的提议。

回首里约奥运会半个多月来,中国运动员在场外遭遇的不公是严峻的,这让国人备感愤怒和不平。如果说,裁判故意压分、国外观众狂嘘女排等现象在赛场上已经见怪不怪,那么“霍顿公开辱骂孙杨”事件,则与百米重赛事件一样,显得异常恶劣。孙杨是不是“用药的骗子”,不是霍顿说了算的,也不该由哪一个选手做出评判。孙杨曾被短暂禁赛一事早有定论:两年前孙杨因心脏不适使用违禁药物没有申报,造成药检阳性,官方认定为误服,WADA也在深入调查后表示无异议。兴奋剂问题是全球问题,几乎每个国家的运动员都曾经出现过,澳大利亚队也曾是重灾区。但反兴奋剂工作需要实事求是,不能无限扩大打击面,如果臆想和推断可以取代检测和证据,外界是不是也可以怀疑霍顿服了药?澳大利亚也不乏误服的、药检阳性的选手,难道他们都是“骗子”?

在中国泳协义正词严地发出道歉要求后,在中国网民铺天盖地要求霍顿道歉后,澳泳协和部分媒体不但没有丝毫歉意,反而坚决支持霍顿,甚至澳某电视主持人在节目中继续挑衅:“看,那个服药的骗子,不,是明星。”为此,知名体育记者杨明指出:“这种行为不仅丧失了体育的礼仪和道德,而且,我以为还构成了赤裸裸的诽谤,霍顿和澳泳协及媒体的种种蓄意诽谤,已经严重伤害了两国运动员和人民之间的感情!”

有评论认为,自开赛以来的辱骂孙杨事件,再到中国运动员数次因为判罚不公而出局,最后阶段又出现了接力重赛、挤掉中国的奇葩事件,这一切绝非偶然。即便申诉无望、抗议无果,在适当的时候,中国代表团仍然应该向国际奥委会强烈表达我们的不满。

谁在操纵WADA?

本届奥运会的总结会上,刘鹏没有回避一位中国游泳选手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对于这一事件,中国代表团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表明接受处罚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中国泳协也公开发表声明,对发生的尿检阳性事件,深感内疚和不安,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游泳反兴奋剂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也暴露出我们在反兴奋剂管理上存在疏漏。 “兴奋剂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这是早在20年前中国国家层面给出的官方定调,对兴奋剂全面执行“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三严方针”。可以确定地说,在国家体育总局和项目中心、地方体育局层面,不但不可能组织使用兴奋剂,而且一直是坚决反对、绝不护短、坚持三严的态度。“打铁还需自身硬”,其实,对于兴奋剂,中国民众的心态也非常成熟,外界舆论几乎一致认为:哪怕拿不到金牌,我们也绝不能用药,必须干干净净地比赛。

然而,结合俄罗斯代表团因兴奋剂三分之一的选手被集体排挤和打压的现实,中国紧接着发生的“兴奋剂”事件似乎并不偶然。从开赛之初出现的霍顿事件,到后来获得第四名的游泳小将被查出尿样阳性,再到国际举联“恰到好处”地公布北京奥运三名举重冠军服药,这一切更像是一场幕后推手精心导演的“大戏”。

众所周知,近几届奥运会,只要是进入决赛的奥运选手赛后都需要尿检,而且还要血检,尤其是奖牌获得者更是检测重点对象。不过,按照惯例检测工作一般都需要在奥运会结束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有的更是需要4年、甚至是8年才检测完成。今年7月底,国际奥委会就曾宣布说,针对过去两届奥运会,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尿样进行的抽查显示,在45名选手的尿样中检测出了禁药的成分。其中北京奥运会的尿样汇总,发现了30个样本有违禁药物的成分,这些选手来自4个不同的项目共8个国家,其中23人是奖牌获得者。而伦敦奥运会中,有15个样本的选手涉嫌违禁,这些选手属于两个比赛项目,来自9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这些选手的奖牌都将会被剥夺。这势必会造成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的一些变动。

可见,奥运会兴奋剂检测是一个慎重细致而又漫长的工作,获得奖牌的一些重点运动员都是在多年后才接受检测的。然而这次却不同了,偏偏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第四名的中国选手“率先”被查。

其实,现代奥运会的兴奋剂丑闻史,正是由美国拉开大幕的: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马拉松冠军、美国人托马斯·希克斯,被发现吃了含有士的宁(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的生鸡蛋,这是奥运史上发生的首例兴奋剂。汉城奥运会100米和跳远的双料冠军卡尔·刘易斯在时隔多年后承认,自己当年被检测出服用三种违禁药品后,依然被美国奥委会允许前往汉城。当年那块奥运百米金牌,一度被加拿大人约翰逊获得。只是约翰逊被查出服用禁药后,金牌被剥夺,顺延给了刘易斯。可谁又知道,刘易斯一样是“嗑药者”,是真正的大骗子。美国人欺骗了全世界!

这还不是美国唯一一次将田径大赛变成“药瓶大战”。“她那美丽长指甲的用途之一,可能是为了刺破她体内藏有干净尿液的第二个膀胱……”这句话曾是国外媒体送给美国女飞人乔伊娜的。随后,从琼斯到蒙哥马利再到仍在参加里约奥运会上的加特林,这些田径史上如雷贯耳的美国人,都是兴奋剂丑闻缠身。这些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此次俄罗斯的兴奋剂丑闻。但他们大多只是收到了针对个人的常规禁赛处罚。这正是美国霸权对兴奋剂长期以来采用的双重标准。

尤其值得说明的是,过去十多年里,作为民间组织的WADA一直接受美国政府的资金支持。面对WADA的傀儡形象,最重磅的声音来自国际奥委会:针对俄罗斯兴奋剂事件的调查过程,巴赫几度炮轰WADA,并呼吁对世界反兴奋剂体系进行改革,以提高反兴奋剂行动的透明度与独立性。

那么,WADA到底是一个什么的机构?作为全球性的组织,其组成结构是简单的“五五开”,其中50%是由其他的国际体育组织掌握,另外50%是各个成员国政府。从这一点上来看,WADA其实更像是一个“小联合国”。也就是说,WADA的决定有一半是各成员国政府的决定,因此WADA的决定很难排除政治因素和意图,很容易被强势的成员国政府主导意志。

关于体育界的兴奋剂现象,有专家曾公开曝料:其实,兴奋剂问题是国际体育界由来已久的。真正高端的兴奋剂在发达国家研制出来之后,先卖给顶级的运动员,这些人会出大价钱以保持自己的江湖地位,这是在卖质上的钱。卖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卖给普通的运动员,偶尔还卖给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赚量上的钱。最后,新的兴奋剂研制出来了,就把旧的兴奋剂配方以及检测方式卖给兴奋剂检测单位,供其检测出一些普通运动员。为此坊间普遍流传着一句潜台词:“查出来是兴奋剂,查不出是高科技”……如今,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对兴奋剂“潜规则”了如指掌的WADA却偏偏利用兴奋剂事件大做文章,这背后是否还有更多的深意呢?

由此可见,不管我们怎样强调体育无关政治,都无法否认奥运会背后有政治角力的事实。30多年前,从莫斯科到洛杉矶,冷战背景下的连续两届奥运会,美苏相互抵制、互相缺席,斗得不可开交。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奥运会背后的政治较量还在继续……

猜你喜欢

霍顿国际田联美国队
霍顿奇遇记
因为这3秒,美国队拒绝上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