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入』与『情入』(上)
2016-09-19刘曦林
□ 刘曦林
『心入』与『情入』(上)
□ 刘曦林
《春雨江南图》 李可染
一、“心声”与“心画”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最古老的是《古诗源》中的弹歌》,全诗仅八字“:断竹,续竹;飞土,逐。”“”为“肉”之古字。其诗大意是:将竹砍削呀,再连之为弓;将泥弹打出啊,狩猎以成。真高简而生动,无此生产知识和生活体验,断不能得此诗。习总书记继引《诗经·小雅·采薇》,此为西周戍卒生活写照,计六段,当是兵士们归途中倾诉忧苦之作。其末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仅几句诗便将春去冬归之遭际呈现出来,通感移想,则是一幅生动的“心画”。此诗之所以感人,不独诗者知戍边生活,且富真切体验,更有情、有心,堪称“心入”“情入”之作。
以上这类古诗,使人联想到古老的岩画或者汉画像石中那些动人的画面,大多属人类朴素的或自发的艺术状态,但在艺术和生活、艺术与心源的关系上,呈现出规律性的认识。《汉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被朱自清称为“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汉扬雄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宋米友仁扩而曰:“画之为说,亦心画也。”古人又有以心感物之说,有应目会心”之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论,从视觉与心源两端道出绘画与生活以及如何心师造化的理论,指导着历代画人师法造化,师法天地,更以心观物,以物移情,以“心画”为旨,创造了中国画无数经典。
二、“大鲁艺”的乡文书
文学艺术行至现代,缘革命之需出现了新的文艺理论,鲁迅与毛泽东之文艺思想影响最巨。尤其自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整个革命文艺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找到了“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一新的艺术途径。正是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延安版画空前活跃,并出现了古元、彦涵、力群等杰出的版画家。其中,古元之道路最为典型。
古元自幼在故乡中山农村生活,知农事之艰辛。20岁奔赴延安,鲁艺第三期毕业时,受到毛主席的鼓励:“我主张你们最好到大鲁艺去再学习”。“大鲁艺”,即实际的斗争,人民的生活。几天后,古元到碾庄乡担任了乡政府文书,随农民下地劳动,知每项生产过程及“门道”,粪尿冰块溅身时,老乡笑言:“要吃香的,离不开臭的”,古元深受教育。从一本《古元传》里可知,驻村近一年,他对村里42户人家的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闭目如在眼前,晚年还记得许多人的名字。乡情激发了其创作灵感,《羊群》《家园》《铡草》《区政府办公室》等精品,皆自心中流出。
1942年,古元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之后,又参加运盐队,随队走乡串户,采撷窗花等民间艺术营养,画风有民族性之转化。1942年10月,古元版画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双十木展,陪同徐悲鸿参观的王琦先生说,徐特别赞扬《铡草》一画人物背部生动。王琦约徐撰文,徐赞“古元之《割草》(应为《铡草》)可称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成功作品之一。”并称:“我在中华民国31年10月15日下午3时,发现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之大艺术家古元。”1943年,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在《文化下乡》一文中评论道:“古元同志的木刻,向来以描写陕北农村生活著名,他的木刻,富于民族气派,老百姓看得懂,情调也是中国的,老百姓喜欢,画面是明朗的,快乐的,但又是严肃的,丝毫不苟的,可以看出,作者对农民的热爱和对农民情感的深刻体会,这些特点,在当今中国艺术界,即便不是独一无二,也是不可多得的。”他“不但在木刻方面如此,就是在歌咏、戏剧、文艺等等方面,都值得研究古元同志走的道路……”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吾辈恐极少有如此“身入”者,即便“身”入,亦难言“心入”“情入”地扎根。
三、山水有源自觉寻
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大体有两类情况,一曰自觉,二曰自发。自觉扎根者,或有更明确的立场和理想,对艺术与生活之关系,与大众的关系,与心源、情感之关系有明确的规律性认识,主动适应社会、时代对艺术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生活基地,与人生或自然建立起水乳交融的关系,并由兹产生艺术构思,直至艺术作品之完成。延安之古元扎根碾庄乡近一年,使解放区的和平民主生活得到精彩表现;彦涵则在太行山敌后亲历战争生活4年,而有《彭德怀将军在抗日前线》《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等抗战情境的历史记录,都是自觉扎根人民生活“心入”“情入”之例。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可染明确认为:“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我们要从深入生活来汲取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再从这内容产生新的表达形式。”于是,有了1950年代精彩的江南山水诗意写生。1957年,傅抱石等新金陵画家们历时3个月,做了23000里长途写生,谱写了外师造化之新篇。同期,关中赵望云、石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扎根黄土高原,写新意新情,绽放异彩。“文革”前的17年里,毛主席的“唯一源泉”论,“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要求,继延安之后再度形成高潮,艺术也再度复兴。如果不是极左思潮,当有更辉煌的成果,但总是证实了自觉扎根人民生活之必要和欲求艺术深入之必然。
《集场归来》 赵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