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伟陵
——凝固的交响乐

2016-09-19刘东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江苏南京210008

档案与建设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山陵陵墓孙中山

刘东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江苏南京,210008)

中山伟陵
——凝固的交响乐

刘东华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江苏南京,210008)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1929年6月1日,中国国民党为孙中山先生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从此一代伟人长眠于南京紫金山。苍松翠柏环抱的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视野开阔,气势雄伟。中山陵建于1926—1931年,主体建筑有广场、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中山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建筑界在探索民族建筑特色时发起的一场“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设计活动中最典范的产物。

一、近代建筑“中国固有形式”的兴起

“五四”运动以来,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民族意识普遍高涨。在建筑活动中,人民群众也表现出反帝爱国情绪,对当时日益流行的建筑艺术欧化形式表示不满。一些建筑师出于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认为应当“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兴起“新生活运动”。1935年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传本位文化和复古教育,为其政治服务,这也就是当时国内官方建筑活动中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主要原因。再有,从当时建筑界的设计思想来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建筑大体上处于折中主义的尾声和现代式的兴起时期,从折中主义到功能主义的各派建筑理论对我国建筑界设计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学院派的折中主义影响很大。折中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糅合历史上各种建筑形式的创作方法。在折中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式”自然而然也成为折中主义的一种形式,即所谓“中国固有形式”。

“中国固有形式”最初出现在教会系统的学校、医院和教堂建筑上。这些建筑多是由外国建筑师设计。他们并不熟悉中国建筑,有的是完全照搬古建筑形式,或是在新建筑的体量上生硬地拼凑古建筑的大屋顶和其他部件,造成功能上、技术上的不合理,造型面貌不协调,多数流于不伦不类。而以中山陵为起点,中国建筑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设计活动。这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对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作勇敢尝试的精神,就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建筑遗产,如何创造使用建筑新功能、新结构的民族形式等重大课题方面取得了良益颇多的经验。

二、中山陵设计方案的海内外悬奖征集

孙中山先生毕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自由、人民幸福而奋斗不息,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民所纪念。对于如何建造这位领袖的陵墓,国民政府专门成立的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思酌再三,决定公开向国内外人士悬奖征集中山陵设计方案,然后由专家集体评议定夺,这也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

1925年5月初,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开始筹备陵墓设计图案的征求工作。家属代表孙科和主持建筑工程的常务委员宋子文的代表赫门,起草了征求设计图案的条例,并经5月13日的筹备会议通过。“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首条明确要求陵墓设计:祭堂图案须采用中国古式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第二条又着重强调墓之建筑形式不得与祭堂建筑太悬殊,即总体上要求中山陵的建筑形式当有中国古式,同时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要相吻合。为了广开才路,条例还规定,不但建筑师可以参加应征,美术家也可参加应征。5月15日,公开登报悬奖征求中山陵旷世奇才设计图案。经过四个月的征集工作,共收到国内外40多名建筑专家和美术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为此还专门组织了评判委员会,葬事筹备委员会和孙中山先生家属代表为当然评判委员。另外,由评判委员会聘请中国画家王一亭、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和雕刻家李金发四位专家担任评判顾问。

1925年9月20日下午,孙中山先生的家属和葬事筹备委员在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楼举行联席会议。出席的有宋庆龄、孙科及夫人陈淑英、孔祥熙、林业明、叶楚伧、陈去病、杨杏佛等。孙科主持了这次重要会议。会上,葬事筹备处主任干事杨杏佛报告了各评判顾问的评判结果。经过反复比较评议,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庄严、朴素,结构精美雄劲,平面呈“自由钟”,含有“唤起民众”之意。墓在祭堂之后,合乎中国观念。所有设置均适合所征求的条件,朴实厚重。祭堂尤具有西洋的风格,其建筑形式及气魄体现了中山先生的气概和精神。一致评定为头等奖,二、三等奖也为中国建筑师范文照、杨锡宗所得。这次会上,还评出了七名荣誉奖的获得者。依次是孚开洋行的乃伯斯,赵深,开尔思,恩那与佛雷,戈登士达,士达打样建筑公司。七名荣誉奖的获得者当中,除了第二名赵深是中国人以外,其余六名均为外国建筑师或建筑公司。评选结果也体现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建筑师表现出高超的专业水准,足以引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为了更广泛地征求意见,葬事筹备处又在大洲公司楼上举行“孙中山先生陵墓图案展览”。所有应征设计的图案,都在这里公开展览5天。建筑师和画家的设计是分开来展览的,建筑师们的作品有平面图、侧视图、立视图、透视图等等。展览期间,每天都有1000多人前来观看,各抒己见。中西各报也对展出的各种设计图案发表意见。9月27日下午,葬事筹备处再次开会讨论陵墓图案。经过这一轮的详细审查和讨论,结合各方关于图案的意见,最终还是一致赞成中山陵墓采用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并且聘请他为中山陵墓的建筑师。

三、“中国固有形式”典范产物中山陵

1926年初,中山陵开始兴建于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同年3月12日举行陵墓奠基典礼。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灵榇迁入墓室圹内,奉安大典结束。整个陵墓工程历时三年多才全部落成。这是近代中国建筑师第一次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重要作品。整个中山陵有墓道和陵墓主体两大部分,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建筑群采用新的平面布置,用新材料、新技术,采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整体上、外观上则保留中国传统建筑宫殿形式,即形成“中国固有形式”。总体布局上,设计者吸取中国古代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建筑纵向排列形式,用同在一条轴线上的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华表、铜鼎等组成要素,给主建筑祭堂和墓室作陪衬,借以突出主建筑的崇高地位,特别是用宽大满铺的平缓的石级,把这些孤立的、尺度不大的个体建筑联成大尺度的浑然整体,取得一定的庄严、雄伟气象。而牌坊、陵门、碑亭、祭堂等都是我国传统陵墓建筑所常见的形制,一些装饰性建筑如华表、铜鼎、石狮等更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所经常使用的。设计者还注意山峦形势,凸出天然屏障,利用中茅山缓度渐高的地势,从陵门到墓室作层层向上推进,从而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构成整个陵区庄严、肃穆的气氛,恰如其分地创造出中山陵所需要的气势,也真正做到了中国固有之形式。

中山陵建筑也借鉴了西式建筑形式中的一些精华,设计者吕彦直并没有局限于单纯采用传统陵墓建筑形式,对于个体建筑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例如墓室采用穹隆形的屋顶就源于西方建筑,祭堂和墓室的内壁用黑色大理石镶砌也为西式建筑的一些做法,还有中山陵大小建筑中的镂空窗棂、室内的雕塑陈设等则完全吸收了西洋建筑的精髓,更不用说整个中山陵的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西式建筑传入我国的。但这些并不妨碍整体建筑内容与形式上的协调、和谐,相反更加突出了中山陵浓郁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故梁思成认为:“中山陵墓虽西式成分较重,然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适足以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周道纯.中山陵园博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3]王鹏善.钟山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

[4]马晓,周学鹰.吕彦直的设计思想与中山陵建筑设计意匠[J].南京社会科学,2009(6).

猜你喜欢

中山陵陵墓孙中山
游中山陵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Are You From?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首部中山陵专志出版发行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