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特技模型的应用与研究

2016-09-19田智元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4期
关键词:特技质感比例

田智元

论电影特技模型的应用与研究

田智元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特技模型(Miniatures & Models)是一种专供电影特技拍摄使用的微缩仿制品,其形状与特征非常相似于其模仿对象的事物特征,但尺寸却按一定比例进行了缩小。特技模型不但是传统电影特技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而且是数字时代电影特技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

物理模型;材质;结构;电影特技

20世纪6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时代的宣告到来,给电影文化和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方向,给传统电影制作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我们必须承认,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引起了电影特技模型制作手段的巨大变革。从模型的设计到模型制作,再到模型的拍摄及模型影像最终的镜头运用等各个方面,数字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提升了特技模型手段。数字技术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代替了某些传统特技模型手段完成的效果,并且数字图形图像技术在电影特技效果领域短短的40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到了前人不可想象的程度,占据了特技效果制作手段的主要地位。大有对于特技模型手段取而代之的形式,使某些人盲目相信数字技术的万能,但就目前世界数字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水平而言,虚拟的数字影像和三维技术还没有达到完全真实的银幕效果。恰恰特技模型以其真实的效果和相对低廉的制作费用,在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数字影像时代仍然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1 特技模型的简要概述

早期电影的模型制作及运用的探索受到拍摄技术手段等各种限制,多数的表演和拍摄是单纯地记录或者是以舞台戏剧的形式表选出来,所以在电影问世的早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缩模型——即按照拍摄需求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作的模仿真实事物的模型。当时,乔治·梅里爱对于电影的认识也还处于“银幕戏剧”的理解阶段,所以当时影片中出现的大炮、炮弹等不过是二维平面的绘画而已。或许乔治·梅里爱自己装扮的月亮可以勉强算作是电影特效史中首个微缩模型——一个直径大概40公分的半立体的月球。

但重要的是,乔治·梅里爱所开创的是一种奇幻的电影世界,电影不再是单单记录人们习惯理解的现实世界,电影通过特技效果所创造出的梦一样的、无拘无束的想象世界,它引导后来的电影人的疯狂的想象冲破现实的桎梏。

1.1特技模型对影视创作的意义

特技模型在影片中的运用的主要任务是“以假代真”的仿真。这里“真”主要是指镜头里的真和银幕上的真。真实是影视特技创作赋予特技模型的使命,脱离了真实的大前提和标准,任何影视特技模型都失去了意义。对于这里“假”的要求,除了满足之前真实的要求以外,几乎没有任何手法和条件的限制。只要能够“代真”,就是越“假”越好,特技模型在影视创作中就是要达到“假作真时假更真”的境界。特技模型有着独特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模型制作到模型拍摄等等运用上的方法都值得每一个特技效果制作人员认真思考。不断创新特技模型的运用方法也是特技效果制作人员的使命。

1.1.1什么是电影特技模型

特技模型(Miniatures & Models)是一种专供电影特技拍摄使用的微缩仿制品,其形状与特征非常相似于其模仿对象的事物特征,但尺寸却按一定比例进行了缩小。特技模型不但是传统电影特技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而且是数字时代电影特技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著名电影导演用它们创造了不朽的模型王国。

与普通供展览、观赏或教学使用的微缩模型相比,特技模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特技模型是一种专门用来代替实际景物的被摄对象,其主要外表特征必须能够以假乱真。第二,特技模型的材料构成与内部结构,因使用不同而会采用能生产不同效果的材料,有时会使用配方复杂的复合型材料。第三,特技模型的尺寸根据需要有不同的比例,一般要小于实物,也有1∶1大小和大于实物的情况。第四,根据拍摄角度或者模型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模型制作可以简化为模型物体单面体制作、两面体制作。如果以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模型物体来说,大部分模型制作根据拍摄需要没必要制作模型物体的全部六个面。

1.1.2使用电影特技模型的主要因素

1.1.2.1经济性的原因

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可能是使用模型最主要的两个理由。非常多的例子可以佐证这一点:电影中被焚毁的城市、海战中沉没的军舰、空战中被击落的飞机及坠毁的太空飞船等,都是模型的用武之地。

1.1.2.2再现历史原貌、展现非现实世界

当影片中出现现实中已经不存在的历史名胜古迹时,模型就是“恢复”与“再现”这段历史名胜古迹的最好的方法。许多历史大片中都不会缺少特技模型的。而对表现现实中不存在的未来世界或城市时,模型也是艺术家们实现想象中的“未来世界”的重要手段。在电影《星球大战》和《指环王》中都有这样的例子,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特技模型对电影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那座屹立在中世纪的宏伟建筑、人类智慧的结晶“白城”。它将永远的矗立在我们的脑海里。

1.1.2.3替代性的拍摄对象

即便是所拍的物体或建筑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但是出于政治或经济原因等,某些拍摄对象是不能提供摄制组拍摄使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在故事剧情中出现这些不可缺少的特定拍摄对象,特技模型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替代性拍摄对象。还记得在好莱坞电影《独立日》中美国人把白宫炸掉的情景吗?当中模型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一流的特技模型师们制作了白宫的微缩模型,再将微型的爆炸装置放在里面,最终实现了经典的画面。

1.1.2.4易于摧毁的拍摄对象

在电影银幕上,某些场景环境或是建筑物根据剧情需要终归是要被毁灭的。而为了拍摄需要而摧毁这些场景环境或是建筑物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便是获得了毁坏某些建筑物的许可,但其坚固的结构也并不是想摧毁就能够摧毁的。因此,由特技模型来代替这些将要被摧毁的场景环境或是建筑物显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使用特技模型既经济又安全,而且拍摄起来也比较简单易行。在影片《独立日》中,被摧毁的白宫和帝国大厦就是使用模型的典型。而在《星球大战》和《盗梦空间》等大制作影片中我们也可也看得到模型的出色身影。

1.1.2.5便于追求特殊视觉拍摄需要

为了更加有效地拍摄出某些镜头的运动视觉效果,影片《指环王》的导演杰克逊宁愿使用大型的场景模型来实现他们所追求的某些特殊的运动拍摄方式而拒绝使用实景环境。在模型的环境中,导演可以选择他能够找到的所有大型移动拍摄设备来实现他的随心所欲的追求,虽然现实的环境可能比模型环境更加理想但在实现中却无法解决这样的移动拍摄问题。因此,可以说模型为导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以上这五点的简述基本上解释了特技模型在电影中使用的意义和目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其还有艺术形式的继承及电影置景功能的延伸这样的价值所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结构上,模型的应用在电影中发挥了它另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

1.1.3当下我国影视剧中特技模型的应用

其实,我国很早就在影视剧中应用了特效模型,但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并没有被记录下来。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电影工作者们才在影视剧当中重新利用特效模型。当时,在各大电影制片厂都有美术车间和模型制作车间,是专门用于制作特技模型的专业工作室。

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并不难发现他们的存在,早期的抗战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空战、海战等战争场面,对于当时我们还处于物资匮乏,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允许调动战舰来拍摄,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假乱真,即使用模型。制作模型来拍摄所需要的战舰,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拍摄成本,操作起来也是非常简单、便捷。而在影视作品当中为了还原真实,和再现历史原貌,我们不得不利用模型来解决这些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随着岁月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那些尘封在记忆中的雄伟建筑和历史遗迹都已不复存在。当我们想通过影像来呈现给观众时,我们不得不赞叹这一项伟大的技术,特技拍摄和特技模型。它让我们在影片中重新找到了我们失去东西。

在电影《火烧阿房宫》中,如何还原历史,是最大的难题。特技工作人员制作出了阿房宫的微缩模型,通过对微缩模型的拍摄给观众还原出熊熊烈火焚烧阿房宫的宏大场面,仿佛带回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这样的例子在拍摄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如电影《大决战》中为了拍摄城市被轰炸的效果,电影特技人员使用了模型。

电影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是代替实际景物在影片里出现的,所以,它离不开镜头的要求和拍摄方案,不同的情况制作不同的模型。有的是同期合成的模型,有的时后期合成的模型。绝大多数的模型是制作两个面:一个正面,一个侧面。银幕上看得见的面(即正面),要制作出它的形状和表面效果来;银幕上看不见的面(即侧面),就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处理。又如,透视模型合成,虽有美工画透视图,但是合成用的模型,往往还得通过摄影机的视角来布置才能把模型摆在准确的位置上,拍摄出来才会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使观众完全信以为真。

1.2特技模型的种类和要素

1.2.1特技模型的主要种类

在我们拍摄过程中特技模型主要有两种类别,一个是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静态模型是指根据楼群建筑、街道、桥梁等静止的自然景物或人工景观或自然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制作的电影特技模型。动态模型是指根据可以运动的物体制作的电影特技模型,如车辆、船只、航空体、太空飞行物及其他活动物体和动物等。

1.2.2特技模型的“三大要素”

(3)首先两端分别在 DDF处自环,检查 SDH是否还有次要告警,若告警不消除,则需要对 SDH支路板和DDF进行检修,SDH检修为更换支路板,DDF检修为检查DDF接口有无虚焊、连接是否契合等。若无次要告警,环回方式改成如下,在其中一端DDF处环回给对端,观察对端是否有次要告警,若还有告警则需要重复第(3)步,若无次要告警,则完成检修,流程转入第(4)步。

关于特技模型的“三大要素”主要是说特技模型的主要门类都应该具备的三点基本的特征和要点——即比例、细节和材质。且不讨论模型的运动、模型的控制还有模型的一些特殊效果,特技模型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假代真”的仿真,这个“真”的基础层面就是做到起码看上去表面上的真实。如果看上去没有真实感,特技模型的工作始终是失败的,所以只有在仿真的前提和基础上,才能考虑到有关模型的运动、控制和效果等其他方面。模型的这三大要素是每个特技模型制作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1.2.2.1电影特技模型的比例

比例是制作特技模型的首要问题。比例关系到模型在影视创作中能否成功的关键。模型制作前首要考虑和确定的就是模型的比例。模型的比例问题也决定了模型三要素中后两个要素的某些问题。

模型的比例的概念就是模型的大小尺寸和模型所仿制的真实事物的大小尺寸之间的数字的比率关系。这是一个关于比例的计算的简单数学概念,虽然只需要小学二年级数学水平就能理解模型比例的运算,但是如何决定模型采用的比例就需要考虑比例计算以外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下面谈到。模型比例的计算公式为:

为了便于模型制作的比例计算和比例之间的换算,在模型比例公式中的分子,即模型的尺寸通常定为常数1。例如,将一个259米长的泰坦尼克号制作成13米长的模型,那么模型船的比例就是1/20。比例的符号有多种表示方法,通常用分数号和比例号来表示,如十分之一可以表示为“1/10”或者“1∶10”。

1.2.2.2电影特技模型的结构

模型的结构问题是特技模型制作的关键问题。关于特技模型制作成功与否的问题,其中包括特技模型的精细程度、质量及特技模型所能达到的真实感很大程度上依靠模型的细节体现出来。所以“显而易见,如果谁忽略细节,谁就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谁在细节上用足了心,那么就可能赢得非凡的人生。”

关于特技模型的细节的理解通常是按照模型的整体比例一同缩小制作的,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特技模型的细节的比例并不是仅仅还原特技模型所模拟的事物。因为细节对于整体真实感的巨大作用,特技模型的制作中,一些重要的细节和过于细小的细节就需要特别的表现出来。

这就不能过于机械的按照模型的整体比例来严格控制模型细节的比例,需要适当的对于一些精彩和吸引人的细节作一些适当的夸大处理,但对于细节的适度夸大一定要控制好比例的伸缩范围,不能造成比例上严重脱节的比例差别。

1.2.2.3电影特技模型的材质

模型的材质问题是特技模型制作的重要问题。这里谈到的材质不是指制作特技模型所用到的材料的材质,而是特技模型模拟的仿真材质。模型的材质是模型制作之中给模型穿上的一层外衣。在模型的整体比例和细节制作完成后就要依靠赋予模型一个真实材质的表面效果来得到模型最终的效果。如果赋予模型的材质不能体现出真实的材质效果,那么关于比例、细节等其他关于模型制作的工作都会大打折扣。

模型材质首先解决的就是对于材料的模拟问题。特技模型的制作由于制作成本及加工难易程度的种种限制,制作所运用的材料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使用的是木质类天然材料、塑胶类聚合材料等价格低廉、易于加工的材料。例如,利用高质量的聚合泡沫材料来模拟山石等自然材料,或者利用木质材料来模拟金属的材料等。当然这些模拟材料表面需要利用颜色的仿真处理,才能做到材料模拟的真实效果。

有时还需要用同样的材料来模拟缩小的材料本身。例如,用小木条来制作木制帆船;用小树枝来模拟大树;用天然石头来模拟山体等。但绝对不是材料相同就不需要对于所模拟的材料进行模拟。一定要考虑到相同的材料在比例上的差别,需要对于现成的材料进行加工后才能真实模拟出缩小比例的真实材料。例如,决不能用小树枝来直接模拟大树,这虽然在材料上完全相同,但是在细节比例上会带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在影片《金刚》中许多1/12的树木都是Weta workshop的模型制作人员使用小树枝和树皮拼凑制作出来的。

在解决材料问题之后就需要对于特技模型的质感进行模拟。特技模型的质感的处理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使用的程度、生活的痕迹、新旧状态、磨损和残破和腐烂和锈蚀等表现事物状态的质感处理。有些质感上的处理更加能够表现出特技模型的真实感。这种质感的真实感不仅仅是表面上和材料上的,这种质感的表现和模拟更能够体现时间的阅历和所处的状态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更具有银幕真实的说服力。

模型制作的术语把这种质感上的处理叫做“作旧”。关于作旧技术的具体手法和制作将会在以后章节中作具体介绍。但作旧还不能代表模拟质感的全部。新旧并不能代表模型质感的含义,质感的真实还包括质感和材料的关系,质感和环境的关系,质感和光影的关等等。模型的材质,是指材料和质感的结合,可以看到质感的模拟对于材料的模拟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质感和材料也不能够完全分割来看,特技模型的材质的真实感对于二者的需要不可分割。

2 如何运用特技模型来表达地震效果的应用与研究

利用传统的物理模型来模拟像灾难这样的特效镜头,是目前为止最为普遍的特技拍摄手法。而当前国内外对灾难题材的影片也随处可见,但是地震的效果在灾难的范畴中也显得最为有难度。如楼体坍塌这样的镜头,不但操作起来很麻烦,而且拍摄起来就更加有难度。对于这样的拍摄,利用传统的物理模型来拍摄就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起来也会比较简单。

3 对未来电影特技模型的展望

电影特技效果经过将近七十多年的发展,传统特技效果及传统特技条件下的特技模型等诸多手段,相比电影人的不断创新和被超越的伟大想象力的差距日趋加大。到20世纪70年代,略显平常和老套的传统特技效果的视觉感官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观众对于视觉刺激的需要。观众对于一般的传统特技效果司空见惯,传统的电影特技效果不再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而今天,利用微缩模型来拍摄电影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或是导演们的唯一选择了,CG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到了没有必要用实物构建大场面的程度。但微缩模型的重要性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单靠一种技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尤其是CG比模型摄影质量和真实感都差,比例和细节部分都不够理想。视觉特效专家总是先制作出实物模型,然后根据其勾画出计算机图像而形成CG模型,利用移动控制技术,便能将此CG模型与实物拍摄结合在一起。不难看出,实物模型与CG模型之间,由于技术的发展已经令两者越来越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了。

高质量的计算机模型与实物模型结合过程中,很多细小甚微的细节是不容忽略的。《泰坦尼克号》在大银幕沉没已经很多次,相信大家对此场景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仍力求最真实地再现这一场绝世灾难。为此他走访了很多航海专家,还亲自沉入大海详细观察当年沉船的残骸。在做工大量调查研究后,光是船体断裂的场面,就有无数的细节要展现:如船的墙壁开始断裂,家具与装饰纷纷砸下,断裂的船体参差不齐,模型的内部也被装饰成和真实轮船相同的样子,在断裂后的一瞬间成现出来,模型甲板上被布置上管道和电线,在船体断裂时能体现出因短路货断路而火花四溅、继而一片黑暗的场面。所以当时的视觉小组决定,采用一个1∶8的模型来拍摄最为合适。视觉特效专家们同时还考虑了在尺寸和质量上能时沉没时与周围的水产生和真实场景中一样的效果。

电影特技模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特技模型在这一时期即受到数字技术的辅助,也受到了数字技术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全面代替了传统特技手段,部分数字技术代替了特技模型的职能,但数字影像还不能够完全代替特技模型承担的功能。特技模型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是与数字技术完美的结合。这成为目前和可以预言的未来时间内的电影特技效果的主要制作方式。

本文系2014年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结项使用(项目编号:ZC14XJ011)。

田智元(1986-),男,河南新乡人,北京电影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电影美术、电影特技制作。

猜你喜欢

特技质感比例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人体比例知多少
巧用“特技镜头”写美文
空间的质感
颜料的“质感”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打造上乘质感肌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特技